一年前,在德國綠黨籍外長貝爾伯克和經濟部長哈貝克的推動下,德國政府公布了“中國戰略”,極力要求德國企業對中國減少依賴。現在“成果“出來了!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周三在柏林公布的數據,2024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萎縮0.2%。這是德國經濟產出自2023年萎縮了0.3%后,連續第二年出現萎縮。其中一大原因是,中國人購買“德國制造”大幅減少,尤其是汽車。
德國女外長訪華
60年來少有的低位
德國2024年第一季度GDP略有增長后,第二季度出現下降,第三季度略有增長。據估計,德國2024年最后一個季度將再次萎縮。德國聯邦統計局稱,10月至12月的國內生產總值與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0.1%。漢堡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賽勒斯·德拉魯比亞表示:“回顧過去 60 年,德國經濟增速在近十年中處于前所未有的低位。”
德國企業的處境尤其糟糕。2024年總增加值下降0.4%。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下降了3%,主要原因是機械工程和汽車行業的問題。建筑業下降幅度更大,下降了3.8%。另一方面,私人消費支出僅增長了0.2%。這意味著私人消費甚至比2019年危機前的水平還低0.1%。
電視一臺報道
同時,德國企業破產數量正在增加。哈勒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在某些月份,企業破產數量甚至已接近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昂貴的能源和繁瑣的官僚主義也給德國作為商業投資地點帶來了壓力。
此外,政治不確定性——從俄烏沖突到德國聯邦政府的預算動蕩,也是德國經濟萎縮的重要原因。相對于總體經濟產出,2024年聯邦政府、各州、市政當局和社會保險的赤字為2.6%,與上一年相同。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導致許多公司對投資猶豫不決。
德國經濟再次萎縮
中國人不再青睞“德國制造”
德國經濟面臨多方面壓力。在全球市場上,德國出口與前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尤其在中國,一直被譽為高質量象征的“德國制造”,逐漸被“中國制造”代替。
12月份,中國對德國的出口同比增長12.5%。德國對中國出口則下降了9.6%。從年度還可以看出,雖然2024年中國對德國的出口增加了6.5%,但德國對中國出口卻減少了10.7%。德國對華商品出口下降,也是因為來自中國的德國制造商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
德國機械制造出口受阻
尤其是在華的德國汽車制造企業,遭受滑鐵盧。《世界報》報道,德國所有汽車制造商在中國都遇到嚴重問題。保時捷在華銷量下降28%,寶馬下降了13.4%,奧迪下降10.9%,大眾下降了8.3%,梅賽德斯-奔馳為負7%。其他如阿迪達斯等德國品牌在中國也持續走下坡路。
許多經濟專家和政客開始反思德國政府的對華經濟政策。德國選擇黨總理候選人魏德爾要求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在上月貝爾伯克訪華之際的調查也顯示,四分之三的在華德國企業希望政治家們更加重視中國作為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近60%的受訪企業還表示,他們認為“德國和歐盟對中國的負面看法對其在華業務構成了特殊挑戰”。而所謂的對華“去風險”戰略,以及減少對華依賴除了綠黨,很少有人再提起,更多的要求提升德國的“中國能力”。
朔爾茨訪華參觀德企
比任何其他工業國家都差
新的一年的前景也并不樂觀。慕尼黑伊福經濟研究所(Ifo)對約9000名企業高管的調查發現,2025年年初德國經濟的情緒比新冠危機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糟糕。在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的領導下,美國威脅對來自歐洲的進口產品征收高額關稅,這可能會對出口國德國造成尤為嚴重的打擊。
特朗普上臺對“德國制造”是一大步確定因素
德國工商大會(DIHK)首席分析師沃爾克·特雷爾警告稱:“預計未來幾個月將出現額外關稅,這對德國出口行業來說可能非常不利。”根據宏觀經濟與商業周期研究所(IMK)的計算,如果特朗普實施其關稅計劃,而其他國家也采取反關稅措施,德國可能會失去30萬個工作崗位。這相當于德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大眾在該國雇用的員工數量的兩倍。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計,2025年歐洲最大的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將比任何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慢。2025年對德國經濟來說,可能又是極其艱難的一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