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癌癥只是慢性病”這一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人逐漸意識到,癌癥不是絕癥,癌癥患者完全有可能長期帶瘤生存、甚至獲得治愈。
在治療后的康復期,很多患者都對復發(fā)轉移戰(zhàn)戰(zhàn)兢兢,甚至把復發(fā)轉移當作“生死劫”來看待 。
感染比轉移更可怕
其實,對于腫瘤患者而言,還有一個問題比轉移更可怕,那就是感染。
感染是由病菌(也稱為微生物)進入人體并繁殖造成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尤其是嚴重的合并感染,甚至能造成腫瘤患者死亡。
腫瘤發(fā)生轉移不一定會很快出現癥狀,一般也不會立刻致命,還能有一定的生存時間。
但是一旦發(fā)生感染,尤其是正處于手術后、放化療期間的患者,很可能迅速導致病情惡化。
47%悲劇來源感染
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醫(yī)院和腫瘤研究所,曾對816例死亡的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尸檢,發(fā)現:
感染是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47%的患者死亡是因為感染。
感染,源于兩方面
癌癥患者容易發(fā)生感染,原因主要在兩方面。
一、免疫水平低下
一個是患者免疫水平低下,癌癥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患者身體,再加上很多患者年齡偏高,免疫力本就不好。
此外,一些治療手段也會削弱身體免疫系統(tǒng),比如接受放療、化療的癌癥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可能性更高。
因為放療、化療會抑制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使人體內抗感染的白細胞數量減少,讓人患上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抑制了巨噬細胞功能,破壞了免疫系統(tǒng)。
二、傷口—細菌感染
另一個原因是癌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容易產生傷口, 給病菌提供了可乘之機。
像手術、放療和化療等治療方式,帶來的手術刀口、口腔粘膜或者身體皮膚的損傷等,再加上患者身體免疫功能低下,相當于為細菌和病毒的入侵敞開了大門,就會容易發(fā)生感染,影響腫瘤的治療。
做好預防最重要
要躲過這個“生死劫”,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好預防。
對于腫瘤患者,治療開始后的7-14天是容易血象低下、免疫力低下的時期,我們通常在這個階段比較擔心患者感染。
因此,在抗腫瘤治療期間和治療結束之后,都需要謹慎預防感染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盡可能地降低感染風險。
首先,就是要注意衛(wèi)生,避免和有感染癥狀的人接觸。
01
勤洗手是最基本的,尤其是在進食前或如廁后。還要注意口腔衛(wèi)生,最好使用軟牙刷刷牙并且每三個月換一次,正確刷牙,避免導致細小傷口。
02
在流行疾病高發(fā)的季節(jié),出門戴好口罩,盡量避開人群聚集的場所,避免接觸各種野生的貓、狗、魚、鳥等動物。
03
其次,保護皮膚免受損傷,不要用力搓澡,不擠壓或抓撓粉刺和痘痘,不穿磨腳的鞋,小心處理尖銳物品,避免進行可能會讓自己割傷、受傷或燒傷的活動。
04
在免疫力低下時,保證食品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確保購買的食材新鮮未變質,入口的食物干凈衛(wèi)生,盡量避免吃生食(包括生肉、半生的雞蛋)等。吃肉類之前,確定已經高溫消毒了,盡量不吃隔夜飯菜。
05
很多患者都會埋管,比如PICC、輸液泵等等。這非常方便,但同時也是潛在感染源。如果患者身體上有放置的導管等,務必遵醫(yī)囑對其進行清潔和護理。
及時就診很重要
如果做好了這些預防但還是感染了,及時就診很重要。醫(yī)生會幫你決定使用哪種抗生素、如何應用升白針和升白藥物以及是否隔離等。
因此,腫瘤患者及其家屬,一定要在預防感染的同時,高度重視感染的蛛絲馬跡,不要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