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五代吳越國青瓷摩羯酒瓶)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經歷隋唐全國統一三百余年之后,又進入一個割據鼎立時期。中原地區定都于開封和洛陽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代政權(907年~960年)差不多十年一更迭;周邊地方割據十國(902年~979年)除北漢外,九國盡在南方,或偏安一隅,或相互征討,得以暫存。
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定都開封。宋朝開國后陸續征討地方政權,到979年北漢投降,基本上統一大部分中國,和北方政權遼國(907年~1125年)相互對峙。后來又出現西夏(1038年~1227年),相互鼎立。
金朝(1115年-1234年)太祖完顏阿骨打1125年滅遼,1127年又發動”靖康之變”滅北宋。宋朝宋徽宗之子趙構在臨安(杭州)建立政權,是為南宋(1127年~1279年),于是出現南宋、金、西夏對峙局面。直到最后都被元朝統一。
(五代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不可否認,宋朝文化經濟科技異常繁榮,歷史上一般都唐宋并稱。然而就政治局面來看,整體處于分割對立時期。因而,五代遼宋金時期,就整體而言處于歷史分割時期。不過,由于漢文化的先進性、優越性以及歷史傳承的習慣性,各地政權都推崇漢文化。因此文化上又處于既有相互排斥又有相互借鑒,既有相互差異又有相互交融的階段。
一、五代遼宋金的酒政
(▲ 北宋 趙佶(宋徽宗)《文會圖》(局部))
就酒的管理而言,五代遼宋金時期,由于政權更迭,戰火不斷,耗資巨大,因而需要大量的財力來支撐。于是這個時期的政權,都延續了從中唐開始的榷酒制度,實行專營或者“特許經營”的方法,以擴充財政。
對于私自釀酒的行為都是嚴懲不貸,如《宋史·志·卷一百三十八·食貨下七》記載:“五代漢初,犯曲者并棄市;周,至五斤者死。建隆二年,以周法太峻,犯私曲至十五斤、以私酒入城至三斗者始處極刑,余論罪有差”。
而對于飲酒的限制,五代十國以及宋朝,基本上是不限制飲酒。如《宋史》記載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下詔:"民間有吉兇事酤酒,舊聽自便,毋抑配。”遼代也很少有禁止飲酒律令。
而金代卻不但實行榷酒制度,而且限制飲酒。如《金史·本紀·卷四·熙宗》記載天會十三年(1135年)金熙宗繼位后,“庚午,即皇帝位。甲戌,詔中外。詔公私禁酒”,成效明顯。《金史·本紀·卷五·海陵王》記載,正隆五年(1160年)十二月,海陵王下詔再次禁酒:“戊辰,禁朝官飲酒,犯者死,三國人使燕飲者罪”。另外世宗、章宗、宣宗、哀宗朝都發布過禁酒令,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禁酒屢禁不止。
關于這一時期的酒令文化,由于遼金西夏和此有關的記載資料甚少。大多都是記載酒禮,為漢文化的簡略版而已。因而我們只能就五代十國和宋代的大量史料去看看當時的酒令文化的變化。
主要特點有:第一,傳統酒令投壺射覆等更加興盛,第二,分題分韻等雅令得以風行,第三,出現新的酒令形式,諸如九射格、彩選格、葉子戲、隱君子、猜枚等等。
二、宋代革新投壺酒令
1、酒令之投壺風靡各地
(司馬光《投壺新格》局部)
五代時期以至兩宋,酒令文化不但延續前代諸多酒令,而且使得傳統酒令更加具有娛樂性和普遍性。其中投壺是宋代最為風靡的酒令形式,無論朝堂官府,文武大臣,還是鄉村僻野,尋常巷陌,都是男女老少最為喜歡的娛樂方式。
諸如前蜀主王建淑妃花蕊夫人徐氏的《宮詞》有:
“摴蒱冷澹學投壺,箭倚腰身約畫圖;
盡對君王稱妙手,一人來射一人輸。”
北宋錢惟演《無題》有:
“香歇環沉無限猜,春陰濃淡畫簾開;
有時盤馬看猶懶,盡日投壺笑未回。”
徐積《夜宴仙》有:“不教偷藥姮娥到,卻放投壺玉女來”,《暴雨》有:“玉女投壺天大笑,千尋火炬當空照”等等,都是當時女子投壺的寫照。王安石《張氏靜居院》有:“問侯年幾何?矯矯八十馀” ,“問侯客何為?弦歌飲投壺”;魏野《贈岐賁推官》 :“婢閑猶畫卦,兒戲亦投壺”等,說明當時無論老幼都喜歡投壺游戲。
至于描寫軍旅投壺的詩詞,更是不勝枚舉。諸如司馬光《送鄭推官(戡)赴邠州》有:“草檄無留思,投壺不廢歡”;文彥博《駕經略太尉相公移鎮太原》有:“將軍號令柳營傳,緩帶投壺自適然”; 蘇軾《送將官梁左藏赴莫州》有:“葛巾羽扇紅塵靜,投壺雅歌清燕開”;
畢仲游《熙州蔣穎叔侍郎席上》有:“仗鉞出金門,投壺開玉帳”;劉敞《劉永年部署清燕堂》有:“帳下偏裨皆緩帶,軍中談笑亦投壺”;曾鞏《閱武堂》有:“柳間自詫投壺樂,桑下方安佩犢行”;楊時《安西聞捷》有:“玉帳投壺隨燕豆,坐看飛將縛驍戎”等等,都記錄了當時軍旅投壺風氣之盛。
2、投壺酒令變得兼具“樂”和“禮”性質
(宋代司馬光 《投壺新格》局部)
投壺在隋唐以前儀式繁瑣,進入五代宋初又過于注重勝負。因而宋人則在此基礎上予以改進,摒棄了過于繁瑣的禮儀,簡化和創新了投壺程式,增加了投壺名目,使得投壺“禮、樂”兼具。
《宋史·藝文志》記載當時有諸多和投壺相關的著作,如司馬光有《投壺新格》一卷,王趯《投壺禮格》二卷,卜恕《投壺新律》一卷,竇譝《飲戲助歡》三卷等等,不過大多佚失,其中《投壺新格》得以傳承。
司馬光對當時投壺有悖于古禮而娛樂化的趨勢頗為不滿,于是在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創作《投壺新格》。對投壺 “更新定格,增損舊圖”,重新強調:“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還對投壺的名稱和計分規則,以“禮”的眼光,做了修改。
并為投壺定了許多名目,比如第一支箭射中壺心,叫“有初”;第一第二支箭連續射中壺心叫“連中”;第一箭射中壺耳叫“貫耳”;非第一支箭射中壺心叫“散箭”;如果第一支箭射中壺耳,就叫“有初貫耳”等。《投壺新格》對當時和后代影響最大,在明清兩代不斷被士大夫重刊,成為規式。
(未完待續)
2022/03/09榆木齋
主要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北宋宋太祖詔令編纂
《新五代史》北宋 歐陽修編撰
《投壺新格》北宋司馬光撰著
《酒譜》北宋竇蘋撰著
《賓退錄》南宋趙與旹撰著
《東皋雜錄》宋孫宗鑒撰著
《宋史》元代脫脫主持修撰
《遼史》元代脫脫主持修撰
《金史》元代脫脫主持修撰
《說郛》明代陶宗儀編撰
《全五代詩》清代李調元編撰
《全唐詩》清代彭定求等編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