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北宋一朝出名的宰相很多,但是鮮有像寇準一樣,可以同時擔任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這兩個最高等級的虛銜,足可見宋太宗對他的寵幸。
然而君威難測,在宋太宗離世前,卻又親自將寇準連降三級逐出了權力中心,這又是為什么呢?
宋太宗究竟在怕什么?
宋太宗的小心思
從入仕到一步步成為朝中重臣,成為宰相,寇準僅僅只用了十七年的時間,足可見宋太宗有多么信任這個年輕人。
宋太宗雖然器重寇準,但他同樣是一個精于權術的君主。
隨著寇準在朝中地位的日漸鞏固,皇帝開始感受到了一些威脅。
準確地來說這種威脅并不是來自于寇準,而是來自于寇準所在的職位——宰相。
后來朱元璋為什么要廢掉宰相呢?就是因為宰相的權力實在太大了。
以北宋舉例,宰相可以擬定詔令,還有任免中下官員的人事權,在元豐變法之后,宰相甚至還管著錢袋子,掌管財政大權。
當然皇帝也可以通過御史臺(相當于今天紀檢委)實施監察權,隨時彈劾宰相,而且更重要的是,宰相無法掌握最重要的軍權。
但是到了寇準這,情況卻有點微妙起來了。
作為一個宰相,寇準居然在軍中還頗有威望,由于他一貫主張對遼強硬,許多將領都對他非常敬重,這讓宋太宗感到了威脅。
宋太宗趙光義是北宋的第二個皇帝,他的哥哥趙匡胤統一五代十國的超級亂世。
雖然執政理念有差異,可這倆兄弟都一致認為,五代十國的亂世根源是因為武夫當道,老百姓缺乏教化。
這就是有宋一朝重文輕武的原因,也是宋朝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根本原因。
如今寇準雖然沒有任何僭越的舉動,但皇帝可不敢賭,畢竟他大哥趙匡胤當年不也是北周的臣子,不也被手下人黃袍加身了嗎?
更加讓宋太宗無法忍受的是,太子趙恒也非常倚重寇準,師生關系可以說是相當融洽。
這在宋太宗眼里同樣是犯了忌諱,權臣和儲君聯合架空老皇帝,正在前一個朝代唐朝已經上演了太多次了,趙光義怎么可能不提防呢?
而雍熙三年的北伐,成為寇準命運轉折的關鍵節點。
這次北伐是宋太宗為了收復燕云十六州而發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結果宋軍慘敗,而寇準在事前勸諫過太宗,趙光義也因此在史書里落得個不聽忠臣良諫的評價。
性格決定命運
除了宋太宗越來越不待見他之外,朝中的同僚對這位宰相也是頗有微詞。
寇準素來以剛直不阿的性格被后世所追捧,可是為官之道卻講究和光同塵,不怕君子就怕小人。
以王欽若為首的保守派一直對寇準強硬的外交政策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寇準過于激進,容易引發不必要的沖突。
在雍熙北伐失敗后,這些人更是抓住機會,不斷在太宗面前詆毀寇準,指責他誤導皇帝,導致了這次慘敗。
另一方面,以李沆為代表的另一派官員也對寇準的快速升遷頗有微詞。
他們認為寇準年輕氣盛,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和智慧,不適合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
更重要的是,寇準從來沒有真正理解自己的這個皇上,他以為只要自己忠心耿耿、勤勤懇懇,就能夠得到皇帝的信任。
卻沒想到,在趙光義眼里,臣子的忠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可以隨意拿捏,一個過于強勢、過于獨立的臣子,即使再忠誠也沒用。
至道三年,宋太宗的身體狀況急劇惡化,他開始為自己的身后事做準備。
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做出了一個讓朝野震驚的決定:將寇準連降三級,貶為知州,徹底被驅逐出權力中心。
宋太宗擔心寇準在自己死后會對新皇帝構成威脅,他必須為自己的繼承人清除所有潛在的政治障礙,至于新皇帝要不要接著用寇準,就不是他考慮的事了。
從雍熙北伐開始,當寇準對太宗的軍事部署提出質疑,結果宋軍果然慘敗,他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
結語
寇準先后兼領太子太保與太子少保兩大高品級榮銜,所以才被后世評書與民間稱為“雙天官”,可這么大的榮譽又何嘗不是皇帝給予的捧殺呢?
在封建社會,忠與不忠,賢與不賢,不都是一個人說了算嗎?
參考:
雍熙北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寇準,牛脾氣一生沒改-環球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