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屬于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注引用于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1960年 趙坤范攝
湖北省和武漢市各界組織的春節慰問團第三分團文工團員,在徐家河渠道工程主壩工地向2千多名民工進行慰問演出。
于澄建攝
漢丹(漢口—丹江口)鐵路自1960年年初正式動工以來,建成了漢口至長江埠、丹江口至仙人渡兩段,共長115.6公里,兩段已同時于1960年4月1日舉行了通車典禮。漢丹鐵路全長420公里,是當時湖北省最長的一條鐵路。
湖北省代表團 顧德華攝
衡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外科醫生謝獻(右)和湖北醫學院助教李大年
1960年6月1日至11日,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1960年 劉云伏攝
崇陽縣九嶺人民公社從社辦工廠中抽調出鐵、木、磚瓦、縫紉等“八匠”共三百多人,下放到各生產隊,一面直接參加農業生產,一面和生產隊工人一起,組成工具修制小組。
1960年 夏正寅攝
陽新縣第一機械廠從1955年起就開始試制剝麻機,共試制了17種不同形式的剝麻機,經過350多次的試驗,終于制成59-121型動力剝麻機,工效比全縣剝麻能手邱長青日剝麻20斤還提高7倍。
1960年 夏正寅攝
石首縣繡林公社農具機械廠大鬧技術革新,制成了“太谷號”小麥收割機,供應公社夏收使用。
1960年 燕揚攝
為了滿足農村農田基本建設的需要,黃石市華新水泥廠制造了大批水泥和石棉水泥管。
1960年 劉心寧攝
襄陽專區通用機械廠副廠長金鳳山,6年來先后創制和改進了新式農具31種,親自教會使用和修配新式農具的農民達7千多人,下鄉有六七十次之多,足跡遍及襄陽、黃同、荊州、宜都等十幾個專區、縣市。
1960年 李光羊攝
房縣山區人民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指導下,根據當地山區特點,大力培植銀耳。
1960年 賈惠攝
在繁忙的三秋時節,羅田縣白廟河公社在搞好秋收秋種的同時,抽調一部分勞力上山采集土特產,以滿足市場和工業生產的需要。
1960年 章國棟攝
沔陽縣通海口人民公社各生產隊貫徹執行包產、包工、包成本和超產獎勵制度,在秋收分配中,超產的生產小隊領到了超產獎金。
1960年 劉心寧攝
隨縣洛陽人民公社各生產隊每日工分每日清。第三生產隊二小隊模范記工員陳光裕嚴格執行評工記分制度,深入田頭為社員記分。
1960年 張其軍攝
湖北省水稻豐產模范、鄂城縣梁家灣石山公社副主任梁勛文一家,父母、妻子和女兒都是模范。曾一起出席過專區、縣的群英大會,受到黨和政府的多次獎勵和廣大群眾的熱烈贊揚。
1960年 李光羊攝
竹溪縣綜合農場場長全場職工一起艱苦奮斗、勤儉建設,在南北300多華里、東西100多華里的200多座大山上,農場種了16000多畝糧食和蔬菜,經營了4200多畝藥材,喂了160多頭耕牛和900多頭豬;還辦了紙廠、酒廠、糖廠等53個工廠。幾年來,總共為國家積累了200萬元財富。
1960年 劉今英攝
洪湖縣汊河口公社水晶生產隊,為了保證冬播有充足底肥,趁現在湖草生長旺盛季節,抓緊打湖草。
1960年 李輝攝
襄陽工業技術學校,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建立起包括木模、翻砂、鍛造、鉗工、加工、電機等六個車間的實習工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