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上一篇評論區之要求,特意說一說薛伯陵將軍。
上期我們討論了國軍將領指揮作戰能力的排名,不少軍迷愛好者對薛岳極為推崇,認為此人指揮能力是國軍一流。
理由不外乎長沙會戰殲敵十余萬人,是為抗戰歷次大會戰中殲敵數量最多的。
筆者絕不會無視薛岳將軍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對其指揮作戰能力也十分推崇。但任何將領的功力,都不能以一次兩次高光表現而定論,要看其職業生涯的總體水平。
一、天爐戰法再論
長沙會戰確實打的不錯,殲滅了大量日軍,包括南潯會戰薛岳指揮的也不錯,總體來看薛岳打日軍不怯。
但是,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如果一位名將方方面面的素質都在線,即使時代條件、戰爭條件、武器裝備技術條件、對手的情況發生了變化,會有一些不適應,但頂多也就是暫時的,其全面綜合能力會使其很快調整之、克服之、適應之,進而重新掌握戰爭主動權。
薛岳后來被時代淘汰,肯定是他的軍事思想、戰爭素養、指揮能力中有重大短板,進入新的戰爭條件被無限放大。
我們重新觀察抗戰期間薛岳的表現,不難發現他的成功帶有一定特殊性,他的短板也被特定環境條件掩蓋。
第一,日軍并沒有把攻取長沙作為終極目標,而是假借打長沙,吸引中國軍隊聚集進而打擊之。支持薛岳者的論點恰恰更多地渲染薛岳保住了長沙,而忽視了長沙會戰的敵我戰損比。
粵軍大將張發奎曾說過:“三次所謂長沙大捷同所謂粵北大捷相似。敵軍志不在長沙,猶如他們志不在韶關,他們只不過是佯攻而已。我的觀點是基于一個簡單的理由:我感覺敵人能攻占任何他們想要的目標;倘若他們沒有占領某地,那是因為他們不想要。”時人已作如此之論,我們作為后來者更應看得明白,無須過多夸贊保守長沙之功。
第二,長沙會戰的鮮明特點是以城市群為核心進行攻防戰役,日軍雖志在打擊有生力量,但其戰役設計和打法,體現了日軍自上而下的執拗有余、靈活不足的特點,依靠其遠遠強于中國軍隊的機械化力量和武器優勢,進行強攻硬打,而不屑于在戰術上設計多么精巧的動作。
所以,國軍雖在戰術層面不斷面臨日軍各種進攻手段的考驗,但在戰役層面不必擔心日軍有什么超出認知、變幻莫測的包抄、迂回、分割等等。你來一招,我應一招,換作別人大概也能指揮個差不多。
我們以解放戰爭時期的大戰役作為對比,觀察一下日軍戰役設計的特點。解放戰爭中除了濟南戰役、天津戰役、蘭州戰役等,其他很少有把全部或絕大部分精力放在攻打單一城市的。比如遼沈戰役打錦州,攻城戰斗只是其中一部分,塔山阻擊戰和切斷沈錦聯系的戰斗,作用不比打錦州城本身小。
淮海戰役華東方面戰斗,徐州城之得失是戰役勝負的主要標志。但華野從未對徐州城發起任何攻擊,所有戰役戰術動作全在野外展開,華野一步步把國軍幾個兵團吃掉,最后拿下徐州城區根本不須再打,只剩空殼子了。
日軍打長沙,自始至終其作戰范圍都圍繞城市群展開,薛岳應變能力并沒有遭到多么嚴重考驗。薛岳也絕沒預料到,機動作戰方面的短板,竟成了被淘汰的致命因素。
二、因何被淘汰
薛岳于1946年5月履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接替顧祝同指揮對華中解放區進行圍攻。薛岳麾下部隊計有第五軍、七軍、二十一軍、二十五軍、四十七軍、五十八軍、六十五軍、九十八軍、一百軍等,兵力約30余萬。
對面華中部隊以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為主,戰斗序列為六縱(王必成)、七縱(姬鵬飛)、八縱(陶勇)、九縱(張震)約5萬人。
山東部隊以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為主,戰斗序列為山東七師(譚希林)、八師(何以祥)、一縱(葉飛)、二縱(韋國清),兵力也在5萬人左右。
論理薛岳應該把進攻矛頭集中于機動兵力,但他對敵情之判斷并不合理。兩股野戰部隊一南一北,都具有一定威脅。蘇北又有淮安淮陰城,是華中軍區機關和中共華中局駐扎之地,也有攻擊價值。
三者到底該優先打哪里?薛岳的判斷很不清晰。
最初他派李默庵率十二萬人圍攻蘇中,意圖解決粟裕所部,第一步棋走的還算正常。但接下來越打越糊涂,不知道到底選擇何處作為主攻目標。
蘇中幾仗,李默庵部隊被粟裕聲東擊西變幻莫測的打法,打的暈頭轉向,以三比一的兵力優勢不僅拾掇不下粟裕,反而連連喪師失地。
薛岳起初不熟悉粟裕的套路,倒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之前沒有交過手。但李默庵失利后就應該迅速作出調整,改進作戰指導,增加蘇中兵力,給粟裕造成更大壓迫。粟裕確實稱贊過薛岳用兵機敏果斷,但這話要掂量著看,一方面這是相對于顧祝同說的,顧氏指揮顢頇,遠不如薛岳這是事實;另一方面多指其戰術層面的本事,而不是戰役層面。
蘇中失利時,薛岳正在指揮另一路兵力攻打華中解放區的蘇北部分。
如果真能把蘇北全部拿下,把魯南陳毅和蘇中粟裕徹底隔絕開,那也不失為亡羊補牢。
偏偏打蘇北又是舉棋不定,用兵不夠聚焦。到底是打陳毅山東野戰軍有生力量,還是優先拿下蘇北諸城完成戰略隔斷呢?
薛岳的打法是,一邊打城,一邊打陳毅。雖然憑借優勢兵力一度把陳毅打回魯南,也拿下了兩淮,甚至還在漣水城把華中野戰軍六縱打出了心理陰影。但總得來看,魯南和蘇北兩邊都沒有徹底解決,攻下的城池沒有連成一片,無法形成有效封鎖,從蘇北到魯南仍有極大空隙,粟裕率部北上與陳毅會合,國軍根本攔不住。山野敗則北退,薛岳打勝了也抓不住,山野主力未受太大損失。
總的來看,薛岳主打一個傲慢。既看不起解放軍的實力,也看不起陳毅粟裕等人的軍事素質,更看不起共軍的打法套路,仍以游擊隊視之。這種居重不移的心態,嚴重制約了國軍臨場調整。
尤其是粟裕放棄蘇中,率兵北上與山野會合時,在宿北戰役中來了一招急停跳投,突然于撤退狀態中反殺一記回馬槍,薛岳幾乎沒有什么思想準備。咋準備?從來沒這樣打過的,誰能想到共軍竟然有這樣強大的執行力,能進行方向完全相反的部隊行動。誰又能想到仗還能這么打,在遠離城市的野外行軍中發生這樣規模的大兵團作戰。
之后薛岳仍未能從以城市攻堅為中心的老舊思路中擺脫出來,進攻魯南時,在未找到華野主力準確位置的情況下,貿然做出進攻臨沂的戰役部署,結果又莫名其妙地被華野連續包餃子,兩個整編師和一個快速縱隊被吃掉,華野靠此戰的繳獲組建了特種兵縱隊。
抗戰中薛岳麾下軍隊固然也受過不少挫折,也出現過師一級部隊潰散的情況,但像宿北、魯南戰役這樣直接把整編師成建制打光,對薛岳來說,屬實是軍事思想上的降維打擊了。
魯南戰役的慘敗,使薛岳聲名狼藉,蔣介石命令撤銷徐州、鄭州兩個綏靖公署,設立國防部徐州前進指揮部,令陳誠親自到魯南指揮,薛岳于1947年5月黯然離開徐州,到南京擔任國民政府參軍長的閑職,從此基本告別軍界。
三、大事糊涂限制了水平
薛岳不僅軍事上成就有限,政治上也令人迷惑。
薛岳是廣東人,寧漢合流前一直站隊粵系大佬和蔣介石作對,甚至還率軍響應桂系討伐蔣,粵系大將張發奎的第四軍就是薛岳的棲身之所。但張發奎水平著實一般,雖系粵系將領,卻和其他粵將不和,孤軍隨桂系反蔣,導致一再失利,蔣桂大戰于衡陽,第四軍損失慘重,兩萬多人打的只剩五六千人,當年北伐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第四軍,再不復興旺氣象。薛岳氣的公開聲明再也不跟張軍長干了。
薛岳不愿繼續在桂系之下勉強度日,通過陳誠的關系,投奔蔣介石。蔣介石正當進攻江西蘇區的用人之際,大度地捐棄前嫌,起用薛岳為大將。
照理說,人家給你這么大的信任,就該徹底拋棄派系觀念,一心一意給老板打工。但薛岳畢竟是舊時代出來的軍人,新軍閥混戰給國軍打下不可磨滅的派系印痕,薛岳缺乏足夠強大足夠清醒的政治眼光,始終把自己定位為粵系將領,只不過暫時得遇明主,對蔣個人效忠而已。
薛岳干過一件蠢事,令蔣介石如鯁在喉。抗戰中薛岳在湖南主持軍政六年多,利用各種便利條件,組織一個所謂的“精忠報國團”,該團有50多人,全是薛岳的鄉黨、親信,實質是掛羊頭賣狗肉,專門控制兵糧財人等核心事務,為薛岳個人服務,防止蔣介石派來的中央官員挖他的墻角。
世間萬事,只要你敢做,就沒有別人不知道的。蔣介石豈能不知?之所以沒有叫停,乃是抗戰大事當先,大事未成,不好砍斫自家人。
及至1947年春薛岳徐州失利,蔣介石便欲徹底解除薛岳一切軍政職務,后經陳誠疏通,才重新給了他一個參軍長的虛職。
薛岳仍然不老實,閑居時常與粵系軍政人物聯系,尤其是與老長官張發奎又搞到一起,串聯起來支持粵系旗幟人物、中山先生之子孫科競爭副總統之位,當國民政府在軍事上風雨飄搖之際,不思在軍事上有所振興、在政治上團結合作,而致力于內斗和派系爭利,種種行為,低智之至,令人無法可想,這位抗日名將的境界何至于墮落如此。
1949年4月國軍長江防線全面崩潰,百萬雄師過大江,國民政府南遷廣州,蔣介石為圖粵人支持,不得已把過了氣的薛岳拉出來,讓他擔任廣東省主席,讓他主管軍政大計,試圖保住廣東。
這當然都是圖勞,薛岳徒有一番決死之志,奈何本事有限,沒有對解放軍南下造成任何阻力,比桂系差遠了。
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固然不能劃等號,但政治方面能力不強,往往折射智識境界有限,看人看事做事的套路,越到形勢發生劇變時,越容易暴露出短板。如薛岳在解放戰爭之初的急劇退化,原因大概就是大事上的糊涂不明。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不要說國軍將領前三,恐怕連前五都夠嗆,諸如傅作義、王耀武、衛立煌,都比他強的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