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親人”是2024年網絡熱門話題之一,許多“電子親人”網紅博主在一年內漲粉幾十萬,活躍度高的“活粉”比例驚人。許多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學者及學生關注到這一議題,紛紛展開討論。隨著寒假、春節即將到來,許多年輕人與實際親人相處的時間也悄然來臨。
所謂“電子親人”,是指互聯網上的一種社交賬號,他們以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長輩的身份,分享生活、教授技能以及與網友情感互動。由于這種賬號滿足了年輕人的情感需求、生活需求,所以受到不少年輕人的青睞。在這種互動中,“電子親人”為年輕人提供了各種價值,自身也獲得了某種滿足。
如今不少年輕人要么在空間上遠離親人,要么在思想上與自己親人難以彌合,于是在互聯網上尋求精神蔚籍、情感補充。比如新聞中的李冬冬,在生活中與家里人的關系并不和諧,而對網上“別人家的父母”感覺良好。再如,王雨晴之前缺少外出旅行經驗,而“電子親人”提供的教程視頻提供了經驗。
當年輕人對“電子親人”有需求,網上就有專門賬號或博主,來滿足年輕人的各種需求。比如作為“網絡奶奶”的悅之,即便80歲高齡也會自學很多新知識,并熱衷于幫助他人,這對年輕人是良好示范。不管“電子親人”是出于分享的目的還是通過這種方式增加粉絲和流量,都與年輕人產生雙贏。
如果說日常生活中年輕人由于遠離實際親人,對“電子親人”產生需求,那么隨著寒假與春節即將到來,年輕人是與“電子親人”繼續互動,還是回歸現實與實際親人認真相處?或者說實際親人能否從“電子親人”那里“取經”,改變過去某些短板,或者修復與年輕人的裂痕,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子親人”提供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能帶來年輕人想要的某種價值。但不得不說,這種情感互動仍然是虛擬的,有的“電子親人”在網上和現實中言行一致,但不排除有的言行不一,只是為了樹立良好形象或者為了流量,刻意表現出順應年輕人需求。所以年輕人要理性看待。
但這種虛擬的情感關系,也可以照進現實。一方面,實際親人應該學習“電子親人”的某些優點,修補與年輕人的各種裂痕,讓年輕人真正感受到家庭的理解與溫暖。當實際親人成為家里年輕人的知音,后者就沒有必要尋找“電子親人”了。比如有家長確實從“電子親人”那里受到某種感染也是進步。
另一方面,年輕人應該嘗試與實際親人多溝通,讓家中親人了解自己所思所想,避免產生隔閡和分歧。如年輕人可以將某些“電子親人”的“故事”講給實際親人聽,這也是一種啟發。就是說,無論是實際親人還是年輕人,都應該讓“電子親人”價值照進現實生活中,將“網絡和諧”變“現實和諧”。
如果無法將“電子親人”價值照進現實生活,年輕人可以同時擁有兩種“親人”,能與實際親人和諧相處更好,如果不能和諧相處就擱置爭議,所缺乏的情緒價值、實用價值可以從“電子親人”那里繼續獲得。換言之,可以讓“電子親人”來彌補生活遺憾,擁有“電子親人”也非對實際親人的背叛。
總之,“電子親人”與實際親人并非各行其是,兩者完全有望虛實結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