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也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畫一幅又一幅,不斷創作,不斷動腦筋,不斷又有新的想法,思索總是伴隨著自己,歡樂是暫時的。不甘心踏步走,想方設法地開闊眼界,提高修養,不斷地探索和追求,不斷地督促自己,這樣,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也思考了一些問題。
?對生活的理解
生活是什么,作為畫家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人的一生每時每刻都是生活,人一天的活動、吃飯、睡覺、工作、生病、接觸人、接觸事等等酸甜苦澀,人生中的風風雨雨,坑坑坎坎,情感的起伏變化等等,這都是生活。
生活這個詞含義十分廣泛、深奧,決不是簡單的表面的去體驗生活,到生活中去搜集創作素材這樣的概念。
畫家本身就在生活中,創作的源泉也就在畫家的生活中。
?生活與情感
在生活中,情感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這是因為生活也是千變萬化的。
畫家用眼睛審視生活是第一位的,當不同時間、不同外部環境引起情感變化時,所看到的物象對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生活引起情感的變化,情感離不開生活,畫家在生活中創作,創作也是畫家的生活,生活中不斷地有新的感悟,創作中畫家在表達著自己的情感,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真誠。
?生活與創作
創作的過程也是生活,在生活中畫家不斷地創作。我們應該認識清楚,生活與創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
在以前有這樣一種創作方法,即先定題材,然后到某地搜集形象,回來后進行創作。
還有一種就是通過已搜集好的素材再創作。
這是一般常用的方法,其弊病是,掩蓋了畫家內心真實情感的抒發,只是為某種功利而作畫。創作的方法應是多樣化的。
畫家在生活中感悟人生,在人生中尋找自己,把自己對生活的情感用繪畫這一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創作。
?生活與視覺
平時的生活總是和人打交道最多,這就需要畫家善于觀察人,用心去感悟人,研究人的外形、特征、膚色、裝束、言談舉止以及性格。
從自己的認識出發,用自己的人生經驗評判審定表象和內心,尋找有規律的形式和特點,從而可以直接引入創作中去。
?生活與造型
造型是什么,我認為就是畫家創造出來的“有意味的形式”。
臨摹、寫生,都能夠提高造型能力,但別忘了生活與造型的關系。
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總是和造型相遇,自然界中的動物、人物等等,都有著不同的結構特征,作為畫家不能熟視無睹,要善于體察、鑒別、感悟、分析、發現。
雖然不是紙上作畫,而心中都在作畫,久而久之,會產生意外的驚喜。
?生活與修養
創作格調的高低,取決于畫家的個人修養。
修養應該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注意在生活中提高。
修養不是表面的,而是內心的,應表里統一。
生活里時時處處都可以提高修養。
文化修養、人生修養是畫家從事創作的基礎。
會讀書、會看畫、會體察、會感悟,都是提高修養的途徑。
畫家更需要的是藝術修養,具體一點,就是繪畫修養。
有的人不注意培養自己真正的藝術修養,畫了一輩子的畫,一年不如一年,最后還是個“藝盲”。
?生活與審美意識
美是什么,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這是個美學問題。
我所說的是生活與審美意識,畫家應在生活中把創作的心態放進去,在審視事物時,發現與自己情感相通的形式美,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大到無邊無際,一棵小草,一塊石頭,一個小孩或一位老人等等,各式各樣,其中都能發現美的形式,從而使腦海中產生創作的欲望。
?關于外出體驗生活
這個概念主要是指學院里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或者是畫家獨自去異地采風。
對學生來講有其教學意義,和畫家相比其共同點是基本一致的。
到異地去,走走看看,畫些速寫,拍些照片,和當地人接觸,觸景生情。
我們且不必評論是走馬觀花,還是浮光掠影,或是獵奇形象等等,在短短的二十幾天里,這本身就是生活。
有心人在這時間內同異地人和景的碰撞產生情感上的變化,通過視覺的感悟,總結出自己的認識,找到自已表現異地風情的視角點、形式、色彩和情調。
這情感就是創作之源。
當然,有人對這種形式持不同意見,也有其一定的道理,當你被動的下去考察時,就不可能產生什么深刻的感受,但這也不等于就沒有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