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八屆人大五次會議于2025年1月19日召開,市人大代表、浙江省優秀企業家、十大巾幗浙商、龍游縣龍商企業家協會會長、浙西地區最大的廢紙循環利用造紙企業——浙江金龍再生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彩蓮,提出“關于引進高素質勞動者、實現產業升級發展”的議案。
施彩蓮指出,隨著我市各類企業不斷提高裝備自動化水平和產業升級,工廠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需要具備一些專業理論知識和實操訓練的年輕人,具體來說就是完成職業教育的年輕人投入到我們工業企業的發展中來。目前完成職業教育的年輕人數量本來就不多,雖然2024年應屆大學生畢業人數約1179萬人,2025年預計應屆大學生畢業人數超1200萬人,但是其中愿意進入工廠成為產業工人的大學生人數還是非常有限的,比例很低。
這與企業需要大量的完成職業教育的勞動者需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供需不匹配。同時,隨著大批60后逐漸達到退休年齡,企業的用人需求變得更加強烈。
因此,各地都進入搶人模式,浙江省在全國來說對人才吸引力還是名列前茅,2023年全省人口凈遷移超55萬人,連續三年全國名列第一。近三年來衢州市人口數量一直在229萬人左右的規模,人口增長不明顯,個別縣甚至出現人口下滑的現象。
施彩蓮提出,既要讓吸引本地高素質勞動者回鄉就業創業,也要吸引外地高素質勞動者來衢就業置業,尤其是吸引年輕勞動者來衢,實現高素質勞動者“進得來、留得下、融得進、住得安、業得成”,達到城市、企業、勞動者三贏。
根據多次調研,并結合企業發展所需,施彩蓮建議:
一要擴大與外省職業教育類學校持續對接的工作。
要把促進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作為產業發展規劃、產業激勵政策、鄉村振興規劃制定的重要內容,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按規定落實相關稅費政策。
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情況,作為各類示范企業評選的重要參考。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把校企合作成效作為評價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內容。
鼓勵金融機構依法依規為校企合作提供相關信貸和融資支持。通過人社局、教育局與外省,尤其是內陸省份的職業教育學校人才培養合作框架與人才引進政策持續發力,引進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者到衢州就業與生活。
二是切實做好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和表彰獎勵。
打通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就業、落戶、參加招聘、職稱評審、晉升等方面的通道,與普通學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
對在職業教育工作中取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在職業教育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技術技能人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
各地將符合條件的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計劃,探索從優秀產業工人和農業農村人才中培養選拔干部機制,加大技術技能人才薪酬激勵力度,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
同時可以由科技局,教育局牽頭,牽手企業與衢州本地教育資源對接,進行培育合作辦學,不斷提高勞動者的職業資格勝任水平和技能水平,同時進行各類技能比賽,給優秀工匠獎勵。
三要建立針對外地人口的各種生活配套政策,包括發放購房補貼、子女入托入學、子女課后托管等一系列關乎外勞者切身利益的政策。
有針對性的制定“外來勞動者人才綠卡”政策,該綠卡根據外來勞動者的社保繳費年限、職業技能等級、表彰獎勵及其他信息,給設置不同層次。
各地政府應大幅度提高“外來勞動者人才綠卡”持有者的購房補貼,或開發專門的經濟適用房,確實將房價控制在其購買能力以內。
各地教育部門應擴大公立義務教育學校或幼兒園建設,提高師資水平,全面接收外來勞動者子女來就業地入托入學,實現家人團聚、安心工作和生活。
針對大部分外來勞動者存在三班倒及本身教育程度不高的現狀,各地教育局可安排各學校開辦免費晚托班或教師全程托管,以及發放教育補助方式鼓勵各企業大學生員工在晚上為同企業外來勞動者子女開辦“一對一”輔導,幫助其子女順利過度轉學期。
四是組織各類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年輕人業余生活,促進外地本地人口融合,同時提高衢州三產消費活力。
考慮到外來勞動者的工作方式,建議在當前“全球免費游衢州”的政策下,放寬“外來勞動者人才綠卡”持有人的免費游時長、甚至全年免費游。
在開發區等外來勞動者聚焦區建設公共籃球場、羽毛球場等體育設施,此外各地團委、工會等組織應舉辦各類免費或低收費的文體培訓或活動,豐富外來勞動者及其家屬的業余生活。
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意識到提高生活水平質量才是幸福的重要來源,而不僅僅是收入水平的高低。衢州各地應積極開展宜居城市建設,吸引年輕人在工作之余結交朋友,擴展朋友圈,實現在衢州成家立業,扎根生活。
施彩蓮表示,應當積極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應當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維護和發展勞動者的利益,保障勞動者的權利,暢通勞動者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的渠道,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
針對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路線,可借鑒“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新型培養模式,形成培養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圍、強大合力,助力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