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照片出自美國陸軍部軍事史首長辦公室編寫出版(1956年)的“二戰中的美國軍隊”之二,《中印緬戰區 史迪威的指揮問題》。
全書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北緬戰役計劃與規劃:1943年10月-12月;
第二部分,北緬甸戰役:1943年12月至1944年8月;
第三部分,中國戰區指揮問題。
中緬印戰區(CBI)是二戰期間,美國陸軍對其在中國、緬甸、印度所部署的地區的稱謂。在這一戰區知名的部隊包括飛虎隊、駝峰航線上的運輸和轟炸部隊、建造中印公路的工程兵部隊以及麥瑞爾突擊隊。
1942年2月,蔣介石派出了最精銳的部隊,其中有中國的機械化軍第五軍。隨同第五軍出征的還有第六軍和六十六軍,組成了抗戰歷史上著名的“遠征軍”。
當時,這些部隊大量配屬了汽車、裝甲車和炮兵等特種兵。在畹町,沿途排隊等待出境的車輛就排到了龍陵,大約200公里。當時,部隊的裝備都是最好的:中國士兵戴著樹膠眼鏡,開著三輪摩托車,還有德國中型坦克,就連5軍軍部參謀的車都是德國專業的作戰指揮車,車內有桌子可以辦公,還有裝甲。
這期間——
1943年8月魁北克會議決定成立盟軍東南亞戰區,史迪威任該戰區副最高統帥。
1943年11月史迪威出席中美英開羅會議。
1943年12月史迪威指揮中國駐印軍開始反攻緬北;翌年8月占領密支那,取得戰役基本勝利,給日軍精銳第18師團以殲滅性打擊。
中國遠征軍于1944年6月4日進攻位于龍陵縣臘勐鄉的松山,歷時95天,本次戰役勝利將戰線外推,打破滇西戰役僵局,同時,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1944年7月羅斯福建議蔣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揮中國戰區所有軍隊的全權,蔣介石復電表示“原則同意”。
1944年9月蔣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國總統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羅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于21日離開重慶回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