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夕次壽陽驛題吳郎中詩后 中唐 · 韓愈
風光欲動別長安,春半城邊特地寒。
不見園花兼巷柳,馬頭惟有月團團。
首句“風光欲動別長安”,開篇即點明了詩人即將離開長安的情景。這里的“風光欲動”不僅描繪了春天自然界生機勃勃的景象,也寓含了詩人內心因離別而生的波動。長安,作為當時的都城,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詩人在此可能有許多難忘的經歷和深厚的情感,因此離別之際,心中難免生出許多感慨。
次句“春半城邊特地寒”,進一步描繪了離別時的節令和氣候。雖然正值春半,但城邊的氣候卻顯得格外寒冷。這里的“特地”二字,既強調了春寒的突出,也暗示了詩人內心的凄清與孤寂。春天本是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季節,但詩人此刻卻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寒意,這既是自然之寒,也是心中之寒。
第三句“不見園花兼巷柳”,詩人將視線轉向了周圍的自然環境。園中的花朵和巷中的柳樹,都是春天常見的景物,但此刻詩人卻“不見”它們。這里的“不見”并非真的看不見,而是詩人內心的一種感受。或許是因為離別的心情太過沉重,以至于周圍的美景都無暇顧及;也或許是因為這些美景在詩人眼中已經失去了色彩,無法引起他的興趣。無論哪種情況,都表明了詩人此刻的心境是低落而沉重的。
末句“馬頭惟有月團團”,詩人將視線轉向了天空。在馬頭的上方,只有一輪明月高懸。這里的“惟有”二字,強調了月光的孤獨與明亮。在離別的夜晚,明月成為了詩人唯一的伴侶和慰藉。月光如水,溫柔地灑在馬頭和詩人的身上,似乎在安慰著他內心的痛苦和孤寂。同時,這輪明月也象征著詩人對遠方親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無論相隔多遠,月光都能將他們的心緊緊相連。
鎮州初歸 中唐 · 韓愈
別來楊柳街頭樹,擺弄春風只欲飛。
還有小園桃李在,留花不發待郎歸。
韓愈在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后升為刑部侍郎。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韓愈創作了《鎮州初歸》,以表達他在戰爭勝利后的喜悅與豪情。這首詩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韓愈個人的情感體驗。
“別來楊柳街頭樹,擺弄春風只欲飛。”詩人以“別來”開篇,點明了自己離別后的歸來。接著,他描繪了街頭楊柳樹的景象,柳枝在春風中搖曳生姿,仿佛要展翅飛翔。這里的“擺弄春風”形象地描繪了柳枝在風中的動態美,同時也寓含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輕松。
“還有小園桃李在,留花不發待郎歸。”詩人進一步將視線轉向了自己的小園,園中的桃李樹依然屹立。這些樹木仿佛也在等待著詩人的歸來,它們含苞欲放,似乎在訴說著對主人的思念和期待。這里的“留花不發”不僅描繪了桃李樹的靜態美,也寓含了詩人對家園的眷戀和深情。
整首詩以歸家為主題,通過描繪街頭的楊柳樹和小園的桃李樹,表達了詩人對家園的深深眷戀和思念之情。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輕松和喜悅的氛圍,反映了詩人在戰爭勝利后的愉悅心情。
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中唐 · 韓愈
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
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
這首詩是韓愈在長安任職期間所作。一個久雨之后輕陰轉晴的傍晚,曲江漲起了新碧,綠樹如洗,萬紫千紅,臨風吐艷。興致勃勃的韓愈邀約張籍、白居易同游曲江,可惜白居易因雨后泥濘未去。游罷歸來,韓愈寫了這首詩,寄給白居易。
“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這兩句詩描繪了雨后初晴的景象。傍晚時分,淡淡的陰云薄霧逐漸消散,露出了青天白日,映照著樓臺,使得整個景象顯得清新明麗。
“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這兩句詩進一步描繪了曲江的美景。曲江上春水彌漫,兩岸繁花似錦,綠樹成蔭。詩人用“花千樹”來形容花的繁盛,用“水滿”來形容水的充沛,使得整個景象更加生動具體。然而,在這樣的美景面前,詩人卻略帶嗔怪地質問友人白居易為何不來共賞。這里的“有底忙時不肯來”既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和期盼,也流露出一種惋惜和埋怨的情感。
整首詩以寫景為主,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詩人通過描繪雨后曲江的美景,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反映了詩人在閑暇之余與友人共賞美景的雅趣。
詩人運用了淡雅的語言和生動的描繪手法,將雨后曲江的美景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詩中的節奏歡快自然,韻律和諧流暢,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此外,詩人還巧妙地運用了反問句式來增強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題廣昌館(在隨州棗陽縣南) 中唐 · 韓愈
白水龍飛已幾春,偶逢遺跡問耕人。
丘墳發掘當官路,何處南陽有近親。
首句“白水龍飛已幾春”,“白水龍飛”是一個典故,通常與帝王或英雄人物的崛起相關,這里可能指的是某個歷史人物的輝煌時刻,比如光武帝劉秀等(劉秀曾被稱為“白水真人”)。“已幾春”表示時間已經流逝了許久,詩人以此開篇,表達了對往昔輝煌歲月的追憶和感慨。
次句“偶逢遺跡問耕人”,詩人偶然間來到了這個充滿歷史遺跡的地方,便向當地的耕農詢問起這里的歷史故事。這一行為透露出詩人對歷史遺跡的濃厚興趣,也反映出他對歷史的尊重和對過往事件的探尋之心。
第三句“丘墳發掘當官路”,“丘墳發掘”可能指的是古墓被發掘,或者是歷史上的戰爭、災難等導致的墳塋被破壞。這些遺跡恰好位于官道之旁,使得過往的行人能夠清晰地看到歷史的痕跡。這句詩通過描繪遺跡的破敗景象,進一步加深了歷史的滄桑感。
末句“何處南陽有近親”,“南陽”在古代文學中常常與英雄豪杰、隱士高人相聯系,如諸葛亮等。詩人在這里提到南陽,可能是為了與首句中的“白水龍飛”相呼應,進一步引申出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懷念。而“有近親”則可能是詩人在自問自答中流露出的一種孤獨與無奈,他在尋找與這些歷史人物的精神聯系,卻發現自己與他們相隔甚遠,無法真正觸及他們的內心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