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Battery Metals
摘要:
全國碳市場交易量低迷,只是短期內的波動。據預測,今年碳價依舊有望超100元/噸,可能出現在第二季度。
撰文 | Shushu
編輯 | Tang
這是《環球零碳》的第1379篇原創
去年12月開始,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度下降,碳價呈現下跌走勢,到1月中旬,甚至連續出現了兩次零成交。
這是全國碳市場自開市以來首次出現當日零成交。
來源: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
來源: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
回看上一個履約周期,2024年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總成交量1.886億噸,總成交額181.135億元,市場交易規模逐步擴大。與此同時,該年全國碳市場年內換手率達3.5%,而2023年僅為2.0%。
然而,新的履約周期一開始,全國碳市場就出現交易量下滑,原因何在?2025年的全國碳市場是否會繼續延續這種低迷狀態?
01--誰在影響企業積極性?
2024年底,是一個履約周期的末尾,12月31日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23年度配額清繳時限截止時間。
隨著履約接近尾聲,大多數重點控排企業已完成履約要求且碳配額需求得到滿足,碳配額需求減少,導致其成交量呈現出降低趨勢。
相反,在履約期臨近時,交易量顯著增加,這是企業為了滿足履約要求而提前進行交易。
圖說:全國碳市場2024年12月交易數據
來源:wind、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第一財經研究院
這被稱作碳市場潮汐現象,全國碳市場從2021年正式啟動交易以來,已經歷三個履約周期。在前兩個履約周期中,交易量均如此呈現。
以2023年為例,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統計,2023年前7個月,碳配額交易低迷,8月以后市場成交量大幅攀升。一至四季度成交量分別占全年總成交量的2%、2%、25%、71%。
因此,履約期間的不同時間段,由于供需關系的突然變化,碳價可能會出現劇烈的波動。例如,在2024年12月,由于履約期臨近結束,企業對碳配額的需求減少,碳價下跌至100元/噸以下。
然而,2025年的1月,屬于新的一個履約期,為何成交量依舊低迷,甚至更少?
一方面是上一輪履約期已經結束,2023年度碳配額清繳完成率達99.98%,大部分企業達到合規要求;另一方面是2024年度的配額預分配尚未進行,且對延遲履約的需求相對較少。
更值得關注的是,去年生態環境部編制了《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下稱《方案》),優化履約周期安排,由兩年一履約變成一年一履約。
此前,全國碳市場的第一、第二個履約周期均是兩年一履約。因配額履約清繳制度改為“一年一次”,控排企業年內履約清繳配額總量降低,2024年全國碳市場交易量同比小幅下跌。
《方案》還要求將配額最大可結轉量與企業凈賣出量掛鉤,取消配額預支機制。也就是說,配額存在盈余的企業,對于2024年度及其之前年度盈余配額需要賣出一定比例,才能將剩余部分結轉為2025年度配額繼續使用。
過去,盈余企業往往存在“惜售”心理,在這要求后,企業不得不出售盈余配額。因此,在當前的結轉政策之下,便出現了這段時間的碳價下調。這也意味著,隨著該制度的實施,市場上的盈余配額總量會逐年減小。
但是,《方案》的這些調整,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解決配額盈余企業惜售、市場交易不活躍、配額缺口企業履約壓力大等問題。
因此,專業人士認為,全國碳市場交易量低迷,只是短期內的波動,待2024年度配額預分配后,又會出現新趨勢。
02--2025年全國碳市場五大趨勢
從2024年全國碳市場的整體數據來看,全國碳市場成交額同比大漲25.4%,交易規模逐步擴大。
與此同時,碳價再創新高,年底碳價收于每噸97.49元,比2023年同期上漲23%,最高達到106.02元/噸,多次突破百元大關,大約是全國碳市場啟動時開盤價的兩倍。
來源: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
2025年,隨著新的配額結轉政策實施和全國碳市場擴容,會出現哪些新變化和新機遇?
1/ 全國碳市場可能將在二季度上漲
從碳配額來看,根據國泰君安唐惠珽團隊測算,2024年約有60%的強制流通配額流入缺口企業,2025年將剩余40%的強制流通配額估計只能滿足部分市場需求,約有0.5~0.6 億噸的市場需求或由盈余企業自愿賣出配額來滿足。
還有人預測,今年碳價中樞有望達101元/噸。2025年第一季度可能會延續2024年12月以來的低迷狀況,然而,隨著強制流通配額耗盡節點的到來,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現上漲。
2/ 三大新行業將在2025年完成首次履約
2024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將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新增重點排放單位約1500家。
在這三大行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后,覆蓋排放量占比將過半,管控資源更龐大,交易格局將重塑。
不過此前生態環境部已經明確,新納入碳市場的企業將有三年時間用于熟悉市場規則和提高碳排放管理能力,期間履約壓力將被控制在較小的范圍。也就是說,未來幾年內這新的三大行業的配額交易量可能比較有限。
據了解,除這三大行業外,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也將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容量。
3/ 新CCER交易量將參與履約
2025年,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即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下稱“CCER”)開啟第二年,雖然去年一批批項目緊密跟進,看似需求旺盛,卻面臨著無新簽CCER減排量以及實際CCER交易清淡的問題。
根據全國碳市場信息網披露的消息顯示,雖然首批四個方法學下已有超40個新CCER項目掛網公示,但并沒有新簽發的CCER,市場交易仍集中于2017年3月前簽發的“舊”CCER。
不過,根據公開數據整理計算,2024年度CCER成交量超1959萬噸,同比上漲29%,大量存量CCER被用于清繳抵消,預計2025年存量CCER供給繼續減少,價格可能上升。
如果已掛網公示的新CCER項目順利進入全國統一市場交易,將能夠有效緩解存量CCER被大量消耗的情況。
4/ 金融機構碳交易業務資格擴容
2024年底,西南證券、廣發證券、國信證券等10家券商均發布公告稱,收到證監會復函,公司自營業務可在境內合法交易場所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截至目前,共有18家券商的自營業務獲準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券商這一業務資格擴容,對碳市場發展、碳定價機制都具有積極作用。
短期內,由于全國碳市場還不允許投資機構和個人參與交易,但券商會在地方試點市場、自愿碳市場瞄準“首單”碳金融創新。
5/ 越來越多企業靠“賣碳”獲利
2024年,無論是在全國碳市場還是CCER方面,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賣碳成果或交易計劃,交易金額在數億元以上。
去年9月,山鷹國際擬出售碳配額約100萬噸,出售價格不低于90元/噸(含稅),交易總金額約9000萬元。
據今年1月該公司公告稱,已累計出售碳配額77.52萬噸,預計影響2024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126.55萬元。
同樣是去年9月,首鋼股份旗下遷鋼公司與多家受讓方簽署《碳排放權交易協議轉讓合同》,轉讓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148.72萬噸,轉讓均價96元/噸(含稅),轉讓價款達到1.43億元,預計影響公司利潤約1億元至1.2億元。
在強制流通配額制度和碳市場擴容下,將有更多的碳配額在市場流通,更多企業參與到碳市場,也會有更多大單出現。
參考資料:
[1]國泰君安期貨:CCER重啟一周年:市場活力逐步點燃 未來發展需多方合力
[2]卓創資訊:2025年“雙碳”新看點一:CCER
[3]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IIGF年報 | 2024中國碳市場年報
[4]中國證券報:碳交易年度成績單:市場活躍度提升 多家企業獲收益
[5]證券日報:CCER重啟一周年:市場活力逐步點燃 未來發展需多方合力
[6]NorthHead:2025,中國碳市場的變革之年
[7]第一財經研究院:第一財經研究院碳市場月報:2024年12月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度下降,碳價呈現下跌走勢 | 碳看
[8]零碳知識局:全國碳市場再度零成交
[9]碳交易碳資產:2024 碳市清繳結束,2025 碳市將何去何從?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