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揚瑄
美國非營利組織Inclusive Security曾將1989至2011年間簽署的182項和平協議作為分析樣本,發現當女性走上談判桌,作為調停者進行和平談判時,維持15年以上和平狀態的概率要高出35%。
可見,從遵循者變成參與者,女性往往能帶來意外之喜。雖然生活不止和平與調停,還有競爭、還有對抗;但不變的是,在任何語境下,不想永遠旁觀和鑲邊的她們,始終在爭取說話的權利。
體育界亦是如此。場內場外,一旦察覺游戲規則的缺陷漏洞,女運動員們便會盡其所能縫縫補補,用那份特有的溫潤質感,撫平冰冷規則的褶皺。
走向高處,選擇看見
「謝謝莎莎,待會兒可以穿羽絨服上臺。」
前段時間,主持人楊子暢發布的朋友圈迅速引發熱議,在被男明星的互撕大戰和家暴丑聞雄踞的熱搜榜單中擠出了一席之地。
原來在孫穎莎的線下見面會上,當主辦方詢問她關于活動有什么建議時,孫穎莎提出的唯一需求就是讓主持人穿羽絨服上臺。
圖源:小紅書@暢藝主持
楊子暢坦言自己的第一反應是不敢相信。的確,「美麗凍人」的女性形象似乎是重要場合的標準配置;即使在零下的室外,「溫度」也要讓位于「風度」。而這套「羽絨服+運動鞋」的日常穿搭,讓既定認同有了被撼動的余地。
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2023年隆冬舉行的微博之夜,孫穎莎上臺領獎時,盯著身穿單薄禮服的女性工作人員看了許久。當時有人評論,她是羨慕別的女孩能穿漂亮裙子。一年過后,這些猜測不攻自破。
孫穎莎看見了、記住了女性面臨的職場困境,并且將這種同理心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幫助。保暖的著裝既能和禮裙一樣干練、得體,又全然不會影響主持的專業性。「好看」到「舒適」的服裝選擇,同樣是「利他」向「悅己」的思維轉變。
國際乒聯主席索林曾在采訪中表示,以孫穎莎為代表的女性國乒運動員們,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絲毫不遜于男隊員,這無疑為乒聯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性別平等的理念起到巨大的激勵作用。
圖源:CGTN體育報道官方微博
賽場上的孫穎莎宛若一位刀槍不入的戰士,歷經殘酷競爭的萬般淬煉,柔軟善良的內心從未改變;這些歷練同樣賦予了她挑戰的底氣,正如在球桌完成極具爆發力的的揮拍、擰拉,孫穎莎敢于將自己置于「本位」,打破習以為常的慣性認知。
當她捕捉到那些針對女性并不友好的約定俗成時,便通過自己的力量讓傾斜天平開始慢慢回轉。真摯大方地感謝孫穎莎之余,楊子暢還鼓勵女孩們將這樣的溫暖傳遞下去。這是一種流淌在女性與女性之間的溫柔共鳴,不分職業、不計年歲、不論熟悉與陌生。
場外,女運動員的細微舉動具象化了女性掌握話語權的必要性;場內,這種必要性來得更加猛烈、直觀、銳不可當。
為中國跳水隊斬獲第一枚奧運金牌的周繼紅在執掌隊伍以來,雖然因為「鐵腕」風格備受爭議,但當看到夢之隊包攬八金的驚人戰績時,體育迷們紛紛祈愿其他項目也能出現如她這般的「鐵娘子」。
為了在打分項目上爭取更多公平,周繼紅致力于向世界泳聯的組織層級輸送本土人才。在她的影響下,郭晶晶退役過后努力學習英語、考裁判證,實現自我增值。
故事,講到了巴黎
對于熱愛事業的深耕,支撐著郭晶晶始終活躍在跳水視野。當她身著一襲素凈筆挺的白襯衫,以裁判長的身份亮相巴黎,嘴角勾起沉穩的笑意,舉手投足間皆是專業領域中全局在握的絕對自信。
看到長期被歐美制霸的裁判席上出現了「自己人」時,陳芋汐說像吃了定心丸一樣安心。
同為女性,更能理解彼此的不容易,前輩托舉著后輩躍向更高更遠的地方,后輩感念著前輩創造了干凈的比賽環境,這是一種代際相傳的惺惺相惜。
女運動員們憑借過硬的實力和本領,讓規則在她們手中重置、讓公平在她們手下誕生。但話語權,從不是功成名就的專屬;那些暫時沒有取得豐厚榮譽的女性運動員,也在盡她們所能被世界看見。
身處泥濘,掙扎著被看見
當 巴黎奧運會的參賽人數首次以1:1的男女比例呈現,當每個體育代表團都被提倡由一男一女共同擔任旗手,當圣女貞德身騎白馬護送奧林匹克旗幟…「松弛」背后,還有先鋒與包容。
雖然「刻意虛浮」的指摘聲浪從未停止,但政治正確也好、形式主義也罷,我們必須承認,將性別平等理念毫不矯飾地袒露在全球的目光焦點,的確給予了更多女性運動員對抗世俗的勇氣。
法蘭西體育館的百米跑道上,在一眾身穿鮮艷貼身的專業賽服的選手中間,被黑色頭巾和長袖長褲包裹的尤索菲·基米婭顯得格格不入。
代表阿富汗出戰的她在100米短跑項目的資格賽中最后一個沖過終點線。完賽后,基米婭舉起一張背面寫有「Education,Sport,Our Rights」的檢錄牌。她緊蹙的眉宇間掠過憂慮、迫切、不安,唯獨沒有退卻。
圖源:鳳凰網
這場速度大戰,基米婭顯然不是勝者;但她的對手,從來不止跑道。
很難想象,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21世紀,接受教育、參與運動的基本人權對于阿富汗女性而言竟是天方夜譚。生存空間越狹窄,我們越能察覺基米婭的勇氣之重。而那張寫有歪扭字跡的輕薄紙片,也瞬間變作利刃,擊碎來自四面八方的條條框框。
那些被困在原地的阿富汗女性,在社交媒體上對跑向遠方的基米婭說:「別忘記我們。」帶著她們的那份愿望,這樣的奔跑從未停止。
從2003年的巴黎田徑世錦賽,阿茲米成為首個出現在世界大賽上的阿富汗女運動員;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只有極短備賽時間的穆基亞爾代替收到死亡威脅的阿哈德婭上場;再到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基米婭舉起凝結著女性力量的字牌…
參賽到發聲的11年,女運動員們看似形只影單,但身后卻有千千萬萬雙臂膀為其撐腰。阿富汗女性向世界呼喊訴求的嘗試,在巴黎開始,又在巴黎延續。
在很多人看來,基米婭的所作所為已然算是「離經叛道」,然而這片熱土之上,從不缺乏「出格」的女性。
隨著極具節奏感的鼓點,霹靂舞選手們在孔科爾德廣場翻滾、躍動。滿溢的生命力下,一場孤獨但勇敢的「宣戰」正在醞釀。
以難民代表團身份參賽的阿富汗籍女運動員馬尼拉·塔拉什,在首輪表演過后將頭巾摘下、扔在一旁,人群開始躁動;
而當她完成預選賽所有輪次的展示后,毅然決然脫下外套,露出寫有「FREE AFGHAN WOMEN」的藍色斗篷。塔拉什褪去的是衣衫,也是束縛;她張開的雙臂像是升騰的翅膀,庇佑著飽受摧殘的阿富汗女性。
圖源:CNN
起初在阿富汗練習霹靂舞時,塔拉什只能全身裹上嚴實厚重的黑布;在塔利班的狂轟濫炸中僥幸存活后,她決定逃出那片滋養罪惡的土地。
經過長年累月的輾轉,她終于站上了舉世矚目的舞臺,追夢的同時,也讓世界聆聽被隱沒在炮火中的女性聲音。
雖然塔拉什最終因為宣揚政治口號被取消比賽資格,但她認為:「相較于收獲好的名次,我更想讓掙脫枷鎖的阿富汗女性被看到。」成績有時只是比賽的符號,而對手、觀眾為塔拉什自發送上的雷動掌聲此刻遠比輸贏重要。
那座沒能在塞納河畔按時升起的波伏娃雕塑,也許更樂意做一位貼伏大地的母親,默默托舉起這些勇敢發聲的女孩們。
她有千鈞力,亦有萬萬相
過 去一年,我們看到了女性身上的更多可能。
脫口秀的「爆點」從拿女孩身材開涮的葷段子變成用女性表達消解傳統處境的幽默;影視作品從「登味」十足的男凝視角變成女導演鏡頭下充盈而有力的敘事;有關女性運動員的解說詞也從頗具調侃意味的評頭論足變成「脊骨被刻進勇敢、血液被融進自由」的真誠贊美。
女孩們不再簡單糾結于是否漂亮、被愛,而是向著機會、資源、權力這些更加宏大的生命課題不斷進發。
在各行各業中脫穎而出的她們,把精彩絕倫的Herstory書寫到每個角落,尤其在競技體育這個向來被認為是男性主導的領域。
充滿力量感的女性運動員群像 圖源:小紅書 @暗涌
首屆奧運會禁止女運動員參加的規則似乎注定這是女性無法涉足的「禁區」。沒有被邀請,那就硬闖進去。
第一次參賽,第一次點燃圣火,第一次項目設置實現性別平等,第一次男女參賽人數完全相同…女性在體育界的每一步,都走得艱難、蹣跚,可能前方還有更險峻的山峰等待攀登;但每一步,都來得正是時候,并且永不休止。
將這些步履留下痕跡,是我們所能做的微不足道的事情。但不和諧的聲音難免不請自來:女孩們的體育聲音有什么值得記錄的?是準備挑起性別對立,還是收割性別紅利?
對于這些質疑,再縝密的邏輯、再深刻的道理也會被認為是一派虛言,所以只想借用楊笠的一句話回答——
我們以后,就寫這個了。
女孩不下場
記錄女孩兒們的體育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