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洪晗琪
設計/ 師 超
起亞汽車上一次出圈,是對席卷全行業的“價格戰”公開唱反調。
“起亞不打算打價格戰”,比起以低價換市場份額,起亞更關心如何在提升工人福利、保證產業鏈健康的情況下漲銷量。相比簡單粗暴的“價格戰”,起亞更想打一場由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驅動的“價值戰”。
當競爭對手們為“流量”各顯身手時,起亞更是表現佛系,發布會不對標“別人家的孩子”、不造概念,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發、測試產品上。
但就是如此不會表現的起亞,2024年卻交出了一份自帶流量的成績單:銷量同比增幅49.2%,唯一入圍出口量TOP10的合資品牌。截至目前,悅達起亞累積銷量已超650萬輛。
起亞的逆襲出乎意料,但細看起亞過去兩年在中國市場的一系列布局,業績高增速實際上在情理之中。
智能新能源汽車徹底改變了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需求及預期,并激烈重塑市場格局。在一眾重新審視中國業務的跨國車企中,起亞是動身更早的那一個。
2022年起,起亞中國基于“在中國,為中國”戰略,開啟徹底的組織架構調整,全面革新在華發展策略,推進新能源轉型。
兩年過去,起亞成功穩住局面,重回銷量快速增長軌道。而起亞的階段性成功也證明,依靠及時且正確的戰略部署,少說多干也能通關。
積極轉型,理解中國市場需求
2023年,起亞全球CEO多次飛抵中國,帶著同一個任務:調研中國市場,為起亞中國的新能源轉型站臺。
這年3月,起亞中國發布新能源戰略,計劃在2023年-2027年期間,在中國市場推出6款電動車:EV6 GT、EV5、EV9、入門級SUV、基于新一代電動車專用平臺開發的高端電動車、中型SUV。同年,EV6 GT、EV5分別以進口、國產的方式快速導入國內市場。
中國之行堅定了起亞高層此前的判斷: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偏好已經與歐美地區截然不同。前者更注重智能化、車聯網及娛樂系統,后者則傾向于駕駛性能和品質——這更符合燃油車的產品開發邏輯。
市場的確朝著這個方向變化。根據乘聯會數據,2024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67.1%。過去一年,支持城區/高速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的車型,在20萬元級市場廣泛涌現,甚至進入10萬元級。
中國市場的意義已經不局限于貢獻區域銷量。起亞全球CEO表示,從長遠來看,全球汽車市場的消費需求一定會融合,如果起亞因為智能化與車聯網系統在中國市場失敗,當歐美市場消費需求轉變時,勢必也將無法做好當地的市場。
僅從這一點,已經可以理解起亞為何堅持“在中國,為中國”戰略。
扭轉中國市場業務的關鍵,是快速推出真正滿足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的產品。過去兩年,起亞將研發重心向中國傾斜,新產品在研發之初需要充分調研中國用戶需求。
設立在煙臺的中國技術研究所,是現代起亞集團除韓國研發總部之外,唯一一個面向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
起亞希望在產品研發、銷售、售后的各個環節,了解并滿足中國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2023年推出的全新電動車產品EV5,由中國技術研發中心主導,在中國研發、生產,面向全球銷售。接近400名中國工程師參與了EV5的研發工作。
為實時了解市場走向,起亞內部設立了分工明確的反饋機制,由專門團隊收集、跟蹤用戶反饋,再針對相關訴求進行車型改造。
2024年底,EV5更新2025年款,眾多升級配置中的一項,是內飾材質由可降解環保材料,改變為“零苯植物皮”。調整的原因,正是基于起亞收集的市場反饋:潛在用戶認為相關環保材料視覺上類似塑料,他們更偏好皮質類裝飾。
2024年廣州車展期間,起亞品質部分負責人則是直接去到車展現場,與用戶對話、了解市場需求,以改進產品品質。
為提升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力,起亞投入多年的L4智駕技術,本土化落地工作也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
地處上海的現代起亞中國前瞻技術研發中心,負責起亞L4技術的本土化落地。目前,起亞已經在上海獲得了L4自動駕駛的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許可。
同時,起亞也在考慮與更多的中國本土企業展開合作,比如百度、華為等,以將更前瞻化、本土化的技術導入到起亞產品。去年11月的廣州車展期間,起亞中國方面透露相關進展:起亞會繼續投入針對中國市場開發的專屬車機系統。
內銷+出口,兩條腿好走路
悅達起亞的轉折點發生在2016年,這一年,合資公司以65萬輛的年銷創下新高,但在此后銷量規模持續萎縮。
起亞管理團隊反思過去幾年市場表現時承認,起亞對中國市場的戰略決策存在誤判,并在多個場合提到,中國汽車市場變化速度很快,起亞的改變也要夠快。
轉機來得也很快。2024年12月,悅達起亞單月賣出2.4萬輛,創下近年同期新高,全年累計銷量24.8萬輛,同比增長49.2%,銷量增幅沖到國內合資品牌第一。
銷量實現大幅增長,得益于悅達起亞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都做出了成績。
起亞2024年全球銷量構成中,有82%的份額來自除韓國本土之外的海外地區,尤其在北美地區熱銷。以加拿大為例,起亞品牌進入車企銷量榜TOP10,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狀態。
反觀國內,合資品牌市場份額持續流失,工廠裁員、停產甚至出售等消息不時傳出。市場增長期花大價錢布局的產能儲備,開始變成負擔。
國家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外資品牌在國內乘用車市場的市占率,從2023年全年的50.2%跌至40.5%;自主品牌的份額則擴大至59.5%,在2020年這一數據還為33.3%。
但起亞恰恰抓住了這一趨勢。在中國市場,起亞的打法是內銷+出口,用“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出口業務為鹽城工廠提供更多訂單,這讓鹽城工廠在2024年依然做到了全年滿產運轉。另一方面,中國的汽車供應鏈優勢,直接緩解了起亞在海外地區因熱銷而產能不足的問題,拉動海外區域銷量。2024年,悅達起亞是唯一入圍出口榜單前十的合資品牌。
業務模式找準了,產品也很關鍵。
在充分內卷的市場環境下,起亞的思路是長期主義,價格戰雖能在短期內提振銷量,卻不可持續,最終傷害的是企業長期發展的生命力。只有改善產品結構、優化技術應用,才能奪回市場份額。
“油電并舉”的產品模式下,2024年,起亞在中國市場陸續推出2025款EV5、緊湊型轎車K3特別版,以及全球熱銷入門級SUV索奈等,增加高價值、高品質產品,搭建起層次更豐富的產品布局。
目前,從鹽城工廠下線、發往海外市場的車型已擴大至6款,包括EV5、獅鉑拓界、賽圖斯、K5、索奈、煥馳,累計出口量超過36.4萬輛,出口銷售額累計突破36億美元。
除整車出口業務外,鹽城工廠發動機出口業務規模也在快速增長,銷往韓國、俄羅斯、斯洛伐克、捷克、印度、越南等國家。
做好產品,服務好用戶
起亞內部有一則共識:堅持長期主義,把產品做好、服務做好、企業責任做好,“合資企業只有向中國市場表達足夠多的誠意,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起亞的確是這么做的。
EV5是起亞首款在中國市場投產、上市的全球車型。這決定了,EV5要充分遵循中國用戶的消費需求,也要具備起亞全球統一的高造車標準、駕駛品質,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產品理念。
EV5的汽車內飾由全環保材料制成,能夠嚴格控制車內空氣質量和重金屬含量。這些材質的零苯和極低的甲醛排放,遠低于國家標準,在密閉空間內對人體皮膚更友好。盡管這會導致相關零部件的成本比市場價格高出30%。
當起亞方面了解到中國用戶更喜歡皮質內飾時,升級后的2025款EV5,將內飾更換為視覺類似的全植物皮。這是成本更高的解決方式,但可以讓起亞踐行環保理念的同時,滿足中國市場需求。
這一產品特性,幫助EV5迅速打開環保要求嚴苛的海外市場。據起亞方面介紹,鹽城工廠出口車型中EV5為主力,目前已進入澳大利亞、新西蘭、智利、泰國等地區。
智能化已成為中國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考量因素。EV5的L2+級智駕,不玩概念、不搞噱頭,而是以用戶最真實的出行需求、以對用戶安全負責為出發點。
2025款EV5配備了功能更齊全的L2+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能夠全面覆蓋城區、高速、泊車等各個出行場景。
在城區駕駛過程中,2025款EV5的前方防止碰撞輔助(FCA2)功能,可迅速識別前方出現的行人、車輛等障礙物,并及時預警或主動剎車,有效避免復雜交通下的刮蹭。而第二代高速公路駕駛輔助(HDA2)功能,在高速車況下,可實現自動跟車、車距保持、車道居中行駛、自動變道等功能,整體操作感受就是靠譜、實用。
車聯網系統方面,起亞通過與中國本土互聯網公司合作開發,可以支持30余款中國用戶常用的實用APP。
隨著起亞新能源轉型的深入,過去服務燃油車的渠道體系、用戶服務理念,也需要進行調整、轉變。
目前,起亞內部設立有專門的質量群,用以解決客戶反饋的各類問題。“無論是微博、微信還是抖音上的反饋,我們會截圖發送給質量部、售后部及生產部等相關部門,他們會研究問題的根源。”起亞中國方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服務于起亞用戶的Kia App在2023年底已經上線,提供看車、購車、用車、養車、社交、生活服務等功能。
渠道健康,也是起亞新能源轉型能夠順利落地的關鍵。
過去一年,起亞著手提升經銷商服務標準,按照起亞全球統一的SI 2.0標準,對全國經銷商門店升級。未來2年內,起亞將完成全國經銷商門店煥新升級,提升服務體驗。
網絡密度方面,2024年,悅達起亞與上海智行、森那美、錦龍、鑫漢馬、上海悅達智行等大型經銷商集團確定合作,全新4S門店已在全國多地陸續開業。今年1月,悅達起亞再與京東養車、天貓養車達成戰略合作,這些門店將補充悅達起亞在空白地級市的售后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渠道網絡。
2022年啟動新能源轉型至今,起亞通過“油+電”產品推新、渠道優化、用戶體驗革新、發力出口業務等一系列措施,在激烈競爭中找到了新的增長點,走出了最困難的時期。
“合資在中國市場還有一定機會”,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告訴《汽車商業評論》,一是市場對燃油車仍有需求,且合資企業仍然是燃油車市場的最大份額占有者;二是其團隊在面向合資車用戶開展的換購調研中,70%受訪者有意愿選擇合資新能源,但是過去是因為合資沒有合適的產品所以沒有購買。
而起亞對于中國業務的重新梳理、調整,正是圍繞著滿足中國汽車市場新需求展開。顯然,起亞找對了破局路徑。后續產品按序導入,將成為重奪市場份額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