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 大米姐
大家好,我是大米姐。
大家猜猜看,下面這張圖片,會是發生在美國哪里的場景?
一眼望過去全是黑頭發的中國人,團隊的小伙伴都以為這是國內哪個國際學校的宣講會現場。
實際上,這是我上周受朋友邀請去參加的加州一個公立學校的升學指導會。
最近是美國的開學季,按照慣例,公立高中的校方會請來剛入學的高一學生家長,給他們介紹孩子四年高中的學習安排。
在現場看到80%的參會者都是亞裔父母,很多還是中國家長,一邊聽會一邊做筆記,我內心暗暗感嘆:中國家長走到哪里都是熟悉的配方。
指導會的內容總共有四個部分,首先是高中四年的學習任務安排,然后是學生如何選擇和申請大學,接著介紹學校能提供的幫助,最后則詳細列舉了美國學生的升學路徑。
第一次系統地聽完原汁原味的美國高中體系介紹,才發現我之前對美國的學校有很多片面的看法。我將聽到的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分享出來,希望能為國內的父母們在規劃孩子教育的時候中提供一些參考。
美國高中生要學什么?
和國內不一樣,美國的高中是四年制的,9-12年級分別相當于中國的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
?我最關注的是指導會第一部分的內容——高中四年的學習任務如何安排,事實上,這個會的重點內容也是這塊。
老師上來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高中計劃表,如下:
老師介紹,每個學生都會有這么一個學習計劃表,而且大概率每個孩子的表都不一樣,因為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有很大的自主權,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大學目標專業等情況進行選擇,可供大家選修的課程也很多。
從9年級到12年級,每年要上什么課,該修多少學分,都標注得清清楚楚,只要按照這個計劃表進行,就能順利畢業。
具體來說有三類課程,分別是Regular 常規課程、Honor 榮譽課程,和AP 大學預備課程。
常規課程是完成高中學業最重要的部分,有六大類,包括:英語、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外語和藝術。
常規課程有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必修課是幫助學生掌握必要學科知識的,以適應社會基本要求;選修課則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和愛好去選擇。
榮譽課程的科目和常規課程一樣,但教授的內容會更深入,不是所有學生都要修,主要面向自主性強的學生開設。
榮譽課程的作用是提高學生在申請名校時的競爭力,在加州的學校修讀這類課程的學生,GPA上限可以提高到5.0(正常情況下GPA最高是4.0,在其他州修讀榮譽課程可將GPA提高到4.5)。
至于AP課程,則是由美國大學理事會在高中階段開設的具有大學水平的課程,即學生在美高里選修美國大學一年級課程,課程難度更高。
修讀AP課程的話,一方面可以提高GPA績點,一方面也能在大學里轉換成學分,抵扣相應的學費,還有機會提前畢業。
但和國內一樣的是,每一年級的學生任務都不同,9年級是適應打基礎階段,特別是留學生,需要適應美國的教育制度;
10年級的重點是修學分和課外活動,同時開始了解大學申請;
11年級的重點任務是準備各類考試,這是美本申請最重要的一年,申請什么大學、什么專業、需要什么材料、找誰做推薦人,都要在這個階段完成;
12年級就是最后的沖刺階段,最終申請名單、申請材料、可選修的大學課程,需要準備的東西很多。
這個時候可能不少家長就開始焦慮了,要卷成績、卷活動、卷申請材料……不知道該從何下手。不過不用擔心,學校會提供很多資源來幫助學生,包括一對一升學咨詢、課程選修指導、成績單審核、推薦信撰寫等。
這些服務要放在國內就是中介做,少說也得收個幾萬的咨詢服務費。
讓我意外的點
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走高中-大學這條路,美國高中生的升學路徑其實很多。
我這次參加的升學指導會的主辦方是Monta Vista High School蒙蒂維塔高中,簡稱MV,從這所公立高中畢業的學生至少有5個去向:四年制本科、職業院校、社區大學、工作、參軍,以及一部分尚未決定的學生。
讓我很意外的一個現象是:超過一半的學生都去了社區大學。
不止這個學校,全美47%的本地高中生,最終都去了社區大學。
之所以說意外,是因為我對美國社區大學的印象一直都不太好,感覺就相當于國內的大專院校。
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深的誤解。
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是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01年第一所社區大學Joliet Junior College成立至今,已經120多年
現在全美有1400多所社區大學,其中90%以上都是公立性質,加州有115所。
社區大學并不等同于大專院校,社區大學不僅有職業課程,而且提供和四年制大學完全相同的通識教育課程。
以加州的社區大學為例,這些課程的學分,能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等頂尖名校認可。
這就是社區大學的第一個優勢:通向名校的高速公路。
如果是直接考取這些頂級大學,難度是不小的。2023年申請季,UCLA收到了19,113來自社區學院的轉學申請人,錄取人數5,731人,錄取率約29.9%。
而同年申請UCLA的國際生有22,069人,最終錄取了1,344人,錄取率為6.1%。
但如果通過社區大學,曲線上名校就是一條康莊大道。很多社區大學和美國名校簽署了保障轉學協議(Transfer Agreement),只要學生在社區大學完成一定學分、達到GPA要求,就能無縫轉學到簽約的四年制大學,繼續學業。
別忘了,社區大學基本就是保底型大學,錄取概率蹭蹭上漲。
這當中,加州有個TAG項目,簡直就是一個通往UCB、UCLA等名校的"高速公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掃描二維碼跟我的小助理聯系,然后鏈接我聊一聊。
第二個優勢是,性價比很高。
在社區大學讀兩年的總花費,可能比四年制大學一年的花費還要低。
比如,加州非常出名的社區學校De Anza College(德安扎學院)的國際生一年的總花費差不多是30萬人民幣,兩年是60萬;而UCLA國際學生一年花費接近80萬。
關鍵是,De Anza College的學術能力一點也不弱,每年有上千名學生轉入加州大學系統,轉學人數常年位于加州前三名?,很多都是直接升入加州大學和加州州立大學。
能做到這個成績,要歸功于學校的師資力量強大,De Anza College的不少教授都是UCB、Stanford的博士,有的還在灣區頂尖公司任職。
我朋友跟我說,很多美國孩子都是通過社區大學轉本科的模式,進入加州系大學的。
感受到的一些不同
這場指導會,讓我感受到了很多中美教育價值觀的不同。
朋友跟我說,美國這類會議雖然沒有要求一定要參加,但老師會發三次提醒,來告訴家長們很重要;
而且還有一點很好,美國公立學校開會,不占用家長們的上班時間,比如這個指導會是下午六點才開始,現場很多家長都是下班了才來的。
而國內開個升學會,首先它也不會告訴你很重要,但冥冥中的同儕壓力讓家長們必須去,而且還都開在大白天,要家長配合學校的時間,請假去。
在活動內容方面,國內是家長配合學校,去了就是聽老師講,學校單向輸出,家長聽完就回家,像在聽通知一樣。
美國的學校很注重互動,現場設置各種互動環節,校方還準備了咖啡券等小禮物,讓家長通過答題贏取。
整個會議,老師都在反復向我們強調一個觀點:家長不要焦慮,學校會給學生提供各種幫助,孩子比你更清楚自己要干嘛。
孩子成績不好也沒關系,學校會給孩子提供就業指導,讓孩子早早開始思考自己將來想從事的職業方向。
學校甚至會請來一些學生的家長,專門開個介紹會,讓從事這些職業的家長給學生解釋自己的職業是干什么的、需要具備什么能力。
這在國內是完全不存在的,高中的孩子主要任務就是升學。
也就是說,國內的教育灌輸給孩子的是得失和競爭,如果不題海戰術、不把題目做對,考贏高考,進入名校,就沒有未來;
但在美國,學習好的孩子有繼續學習的路徑,學習不好也可以沒關系,可以早早規劃自己的職業,學一個本領,并提前了解如何在社會上摸爬滾打。
而且升學老師的價值觀也很正,不會為學習論孩子好壞,更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想一想在這樣的環境下,更能培養出一個樂觀、自在、自信的小米。
那種由內向外的自信,也是我從美國的很多土生土長的亞裔孩子眼睛里看到的,這在國內的高中生眼里,很少很少見。
聽完這些內容,我更加堅定了讓小米在美國上學的決心,不管后面移民過程有多波折,我都要堅持做成這件事。
我越來越相信,在美國,孩子的起點并不能決定終點,我只需要把路鋪好,剩下的,就讓孩子自己發揮無限潛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