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似乎覺得軍工貿易和我們的距離非常遙遠,甚至還有人誤以為堅持和平發展的我國只生產汽車、服裝等民用商品。
事實上軍工貿易一直是全球各國廣泛參與的重要市場,甚至連經常被網友嘲諷的奇葩印度,也趁著國際局勢升級的有利時機加強了與菲律賓、亞美尼亞等國的軍工貿易合作。
在研究國際軍工貿易的領域,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擁有獨一無二的權威性。根據這家研究所3月11日發布的報告,過去五年中(2019年至2023年)國際軍火出口市場發生了劇變。
俄式軍火出口額暴跌超過50%,俄羅斯歷史首次被法國奪走全球第二大軍火商位置。與此同時,韓國、印度以及我國等傳統“軍火小國”市場份額大增,那么2023年中韓印三國分別出口了多少軍火呢?
一、“裝配之王”的軍火出口
雖然2023年韓國軍火出口額相比2022年縮水超過20%,但是高達135億美元的“業績”還是讓韓國坐穩了全球第十大軍火商的位置。
特別讓人意外的是,今年上半年韓國軍火出口額突然猛增突破200億美元大關,接近20%的同比增速遠超同期韓國外貿出口9%的增速。
采購韓國軍火的“忠實客戶”主要來自東南亞、中東等國防預算不太充足的地區。比如,今年6月份韓國造船巨頭現代重工就和菲律賓達成了年底前交付數艘軍艦的采購合同。
另外類似伊拉克、埃及等不太富裕的中東國家,也把韓國軍工“自主研發”的“完美雄鷹”直升機和FA-50戰斗機加入了購物車。
在我們的印象中,韓國無論是在汽車領域,還是在造船領域都遠遠達不到出類拔萃的程度,為什么他們還能穩坐全球第十大軍火出口國的位置呢?這顯然和韓國軍工產業的兩大優勢有關。
第一,出口驅動的發展戰略。通常來說一個國家的軍工產業應該優先滿足本國國防需求,比如我國之所以在過去五年中軍火進口額暴跌超過40%,就是因為大量自主研發裝備取代了進口俄式軍火的訂單。
然而,韓國財閥集團似乎并沒有“為國貢獻”的覺悟,自從尹錫悅上臺以來,韓國軍工產業一直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根據韓媒報道,在今年4月和10月舉行的兩場大型軍工展會上,韓國軍工企業和來自50多個國家的客商達成了意向合同。
除了這些在家門口舉行的展會以外,韓國軍工企業還是中東、東南亞、歐洲等地軍工展會的常客。青瓦臺方面不僅不擔心軍工企業出海參展泄露機密,官方反而大力支持軍工企業向海外出口新式裝備。
第二,廣結善緣的技術路線。
雖然在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方面,韓國確實沒法和前九大軍火出口國相比;但是憑借在美西方陣營中的特殊地位,韓國根本不用擔心軍工技術卡脖子的問題。
在俄烏沖突、中東局勢等地區緊張關系的影響下,那些總部位于德國、以色列等地的軍工企業生產負荷直線飆升。為了迅速擴大生產能力,這些企業只能把部分訂單分給海外同行,韓國顯然是他們最適合的合作對象。
根據媒體報道,韓國LIG Nex1公司已經和德國金牛座公司就合作生產導彈達成合作協議,另外韓國航空宇宙產業公司還將和以色列合作生產無人機。
不過韓國軍工產業存在一個致命的短板:這個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的軍火出口國,非常依賴盟友提供的核心零部件,所以韓國軍工產業充其量只能算是“軍工裝配業”。
二、印度軍工的“國家戰略”
根據印度媒體發布的數據,2023年印度軍火出口額高達2108.3億盧比,折合美元約為26.3億元。
雖然印度軍工產業目前還處在“以價換量”的低水平發展階段,主要客戶也都是像緬甸這樣的欠發達國家。但憑借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布局,印度軍火商既然抱上了美國軍工復合體的大腿。
就拿在美國軍民兩用航空航天領域地位突出的波音來說,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在印度合資建設了兩座大型生產基地。其中總部位于印度海德拉巴(該國第五大城市)的“塔塔波音航空”,主要負責生產武裝直升機機身、結構梁等技術含量不高的部件。
可能是為了增加這座工廠的訂單,波音后來還把一些民用客機的零部件訂單交給了“塔塔波音航空”。
如果沒有老美的“訂單扶持”,印度軍火出口額很難實現兩位數快速增長。2023年印度軍火出口額猛增超過30%,今年一季度他們又創下了超過70%的快速增長。
今年6月份獲得第三次大選勝利的莫迪,已經為印度軍工產業定下了2025年突破50億美元的“宏偉目標”。
光靠低效的國營軍工企業顯然很難達到這一目標,莫迪已經開始對軍工產業進行大范圍市場化改革。
就拿印度“3D金屬打印巨頭”Indo-MIM公司來說,這家1997年創辦的民營企業原本只能生產一些民用零部件,在莫迪2014年大幅修改《國防出口戰略》以后,Indo-MIM已經成為印度私營軍火商增長勢頭最快的“軍火獨角獸”。
雖然印度出口的裝備大部分是槍支彈藥等低價值商品,但是越來越重視“平衡外交”的莫迪似乎正在解除高價值軍工裝備的出口限制。2022年1月菲律賓方面突然宣布采購五套總價高達3.75億美元的“布拉莫斯超聲速導彈系統”。
雖然布拉莫斯的速度上限僅為3馬赫,但是印度將這款裝備出售給菲律賓顯然會加劇南海緊張局勢。
從印度軍工產業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他們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視國家戰略的引導作用。
無論是加強和美國軍工企業的合作,還是提高軍工產業市場化發展水平,以及將敏感裝備賣給競爭對手的“緊張關系國”,這些選擇都和莫迪制定的“印度崛起戰略”有關。
三、出人意料的中國軍工
根據瑞典方面發布的報告,過去五年中我國在國際軍火出口市場一直穩居第四位,排在我國前面的分別是美國、法國和俄羅斯。
雖然高達512億美元的軍火出口額已經不算少了,但是這顯然和中國制造遙遙領先的國際排名不相符。我國的軍工出口之所以不像汽車、家電那樣高居全球榜首,主要和三個限制性因素有關。
第一,龐大的內需市場。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至2023年我國軍費總額超過6.8萬億元,相比2014年至2018年增長超過7%。考慮到南海、臺海、中印等方向上的安全壓力還在升級,未來我國軍費預算的增速很可能還會加快。
眾所周知,以前我們非常依賴俄式裝備,甚至當年還出現過為了生產戰斗機進口俄羅斯整架戰機拆發動機的奇葩現象。
類似S400、S300、SU35這樣的高端俄式裝備,直到今天還在我國國防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國內軍工企業既要滿足不斷增長的軍費預算采購需求,又要配合國家完成“裝備自主化”改革,這就決定了他們很難擴大海外出口規模。
第二,受限的國際市場。各國采購軍火并不單純是為了作戰需求,比如原本大量采用蘇式老戰機的塞爾維亞,為了讓法國盟友力挺塞爾維亞加入歐盟,居然怒砸27億歐元訂購了12架“陣風”戰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初有很多軍事博主預測“塞鐵”會從中塞友誼的立場出發,采購我國的新版殲-16。
目前我國公開的“軍火客戶”主要是泰國、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另外一些中東國家也會為了保住中國石油市場的訂單,采購以無人機為主的中式裝備。不過在國家將無人機、無人艇等商品列入“兩用物項”管制清單之后,這些產品貢獻的軍火出口額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第三,和平發展的需要。如果我們徹底拋棄和平發展的政策,像韓國、印度那樣大力發展軍工外貿市場,恐怕光是一個俄烏沖突就可以讓國內軍工企業穩居世界第一。就像有些朋友說的那樣,老外根本想象不到“連軸轉”的義烏工廠有多大的生產潛力。
雖然堅持和平發展的確讓我們損失了一些軍火出口訂單,但是這項正確無比的政策卻讓中國制造獲得了全世界的認可。假設我們像朝鮮那樣公開給“大鵝”提供武器彈藥,你覺得歐美國家的消費者還會買中國制造的商品嗎?
結語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發展戰略。一心做全球裝配中心的韓國,可以憑借同美西方的良好關系發力發展外向型軍工產業。
立志成為南亞霸主的印度,把軍工出口當作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堅持和平發展的我國,只能忍痛放棄世界最大軍火出口國的位置。
那么,你覺得中印韓三國誰的軍工發展戰略更好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