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關系又鬧得沸沸揚揚,尤其是印度宣布要把軍備里所有中國造的零件都剔除干凈,還趕走了300多名中國技術員工。中國這邊也沒客氣,直接擺出一副“你不仁我不義”的架勢。
中印兩國關系這幾十年可以說是起起伏伏。早些年,兩國在經濟和技術上合作不少,尤其是在軍事裝備領域,中國造的零件因為便宜、量大,成了印度供應鏈里挺重要的一塊。別看印度自己也有軍工企業,但很多關鍵部件,像電子元件、傳感器啥的,還是得靠進口,中國就是個大供應商。
不過,這幾年國際形勢變了,中印關系也跟著翻臉。2020年那場邊境沖突是個轉折點,雙方在加勒萬河谷干了一架,死傷了不少人,從那以后,兩國就徹底撕破臉。印度這邊開始喊著要“自力更生”,推出了“印度制造”計劃,想把對中國技術的依賴降下來。說白了,就是不想再讓中國卡脖子,尤其是在軍事這種敏感領域。
到了2025年,印度國防部直接放了大招,宣布要把軍備供應鏈里所有中國造的零件都清出去。這可不是小打小鬧,涉及到坦克、無人機、雷達等一大堆裝備。印度這邊覺得自己不能再把命脈攥在別人手里,尤其是中國手里,得趕緊搞國產化,把安全抓在自己手上。
印度為啥突然這么剛,非要把中國零件踢出去?其實主要有倆原因,一個是安全,一個是面子。
先說安全。印度這些年發現,自己軍備里好多關鍵部件都是中國造的,比如無人機里的芯片、雷達里的傳感器,甚至一些通信設備的核心零件。2025年初,印度國防部查出一批采購的400架無人機里,有不少中國零件,直接把訂單取消了。
這事兒讓印度高層炸了毛,覺得萬一哪天跟中國再干起來,這些裝備會不會被遠程鎖死或者泄露數據?雖然沒啥證據證明中國真會這么干,但這種可能性想想都讓人冒冷汗。
再說,現代戰爭打的就是信息和技術,誰控制了供應鏈,誰就捏住了命門。印度覺得不能再這么被動,得把供應鏈收回來,哪怕成本高點也得干。
除了安全,印度還有個大目標,就是不想老是當“組裝廠”。這些年中國造的零件便宜又好用,印度就習慣了拿來組裝,但時間一長,自己的技術沒啥長進。政府推出了“印度制造”計劃,就是想逼著本土企業搞研發、生產,把產業鏈攥在自己手里。這次剔除中國造的零件,也是給國產軍工企業一個機會,讓他們趕緊站起來。
不過話說回來,印度軍工這塊底子薄得很。像HAL(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這種國企,雖然能造點飛機啥的,但效率低、成本高,跟中國比差遠了。想完全替代中國零件,短時間內基本是天方夜譚。
就在印度宣布剔除中國零件沒多久,另一件大事也炸了鍋——富士康在印度的蘋果組裝廠里,300多名中國技術員工被要求迅速撤離。這事兒發生在2025年7月,時間點敏感得很,直接讓人聯想到中印關系的惡化。
這些中國員工主要是在富士康的印度工廠里干技術活,比如培訓印度工人、調試高端設備啥的。蘋果這幾年在印度擴廠,想把生產線從中國挪一部分過來,但技術骨干還是得靠中國員工撐著。結果,印度這邊剛宣布軍備去中國化,中國就來了個反擊,直接讓這些員工打包走人。
富士康官方說是“響應中國政府政策”,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跟中印關系崩盤脫不了干系。中國這邊可能是覺得,既然你印度不給我面子,那我也別給你留余地,技術支援直接掐了,看你怎么辦。
這300多人一走,印度工廠立馬亂了套。蘋果的生產線本來就靠這些技術員撐著,他們走了之后,印度本地工人一時半會兒跟不上,效率直接掉了一大截。富士康趕緊從臺灣和越南調人過來,還加緊培訓印度員工,但短時間內哪能補得上這么大的窟窿?聽說有些生產線直接停了幾天,蘋果的出貨計劃都被打亂了。
這事兒還引發了連鎖反應。印度本來想靠蘋果工廠拉動經濟,現在技術斷了檔,工廠產能上不去,政府臉上也掛不住。更別提國際社會都在看笑話,說印度這波操作有點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意思。
中國這邊也不是吃素的,看到印度這么搞,直接甩出了大殺器——稀土出口限制。
稀土這玩意兒聽著玄乎,其實就是一堆稀有金屬,像釤、鏑、鋱啥的,別看名字拗口,用處可大了。現代工業離不開它,尤其是汽車電機、電子產品、軍工裝備,全都得靠稀土。中國是全球稀土老大,產量占了全世界70%以上,印度80%的稀土都得從中國進口。
2025年4月,中國商務部宣布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理由是“保護國家利益”。這招直接戳中了印度的軟肋,因為印度自己的稀土開采能力幾乎為零,全靠進口。一旦中國卡住供應,印度的汽車、電子甚至軍工產業都得跟著遭殃。
印度商務部慌了,趕緊跟中國談判,想穩住供應鏈。但中國這邊態度很硬,擺明了不松口。印度也試著找別的國家買稀土,比如澳大利亞、日本,但這些國家的產量和價格跟中國比差太遠,根本填不上缺口。結果就是,印度好多工廠開始減產,汽車行業尤其慘,聽說有些車企直接停工了。
這波操作下來,中印兩邊都付出了不小代價,影響也挺深遠的。
剔除中國零件聽著豪氣,但做起來太難了。印度自己的軍工企業技術不行,生產成本還高,短期內只能靠進口別的國家的零件,比如美國、歐洲的,但價格貴得離譜。聽說印度陸軍有些坦克的維護都停了,因為零件沒著落。
富士康員工撤離加上稀土短缺,直接讓印度制造業傷筋動骨。蘋果工廠產能下滑,汽車行業也跟著停擺,經濟增速估計得掉個一兩個百分點。政府本來想靠“印度制造”拉經濟,現在反倒成了燙手山芋。
印度畢竟是個大市場,中國零件被踢出去,稀土出口也少了,多少會影響一些企業的生意。不過中國這邊底氣足,全球市場大得很,丟了印度還能找別人。
這事兒還不光是中印之間的問題,全球供應鏈都被攪和了一把。蘋果的生產線一亂,全球出貨都受影響;稀土短缺也讓其他國家的電子產業跟著緊張。
中印這波對掐,短期內估計緩和不了。印度這邊鐵了心要搞國產化,但技術短板擺在那兒,幾年內都未必能搞定。
不過長遠看,兩國還是得找個平衡點。印度不可能完全不靠中國,中國也不想徹底丟了印度市場。以后可能會通過談判慢慢松綁,比如中國放點稀土,印度松點技術合作啥的。但前提是雙方得先把火氣壓下去,不然這僵局還得拖。
國際社會也在盯著這事兒。美國的態度挺曖昧,一方面想拉印度對抗中國,一方面又不想印度市場全被中國掐死。其他國家也在觀望,看看這倆大國怎么博弈,供應鏈會不會再洗牌。
印度想去中國化,結果發現自己沒那個實力,供應鏈亂了套,經濟還跟著受傷。300名員工撤離、稀土卡脖子這些招數聽著狠,可真要徹底翻臉,兩邊都得掂量后果。
這事兒告訴咱一個道理:現在這世道,技術、供應鏈就是命根子,誰也離不開誰。印度和中國以后咋走,還得看雙方能不能冷靜下來,找條大家都過得去的路。不然這么掐下去,吃虧的還是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