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要迎來農歷新年了。
但總感覺龍年大年三十還歷歷在目,蛇年的除夕就又來了。
時間好似按下了倍速播放的按鈕,
世界的變化也讓人應接不暇。
隨之而來的則是精神和經濟上的緊縮帶來的全方位內卷,
越來越多人被迫擠進自己不喜歡的賽道,成為麻木不仁中的一員,
只是因為不去做就會被優化、裁掉、績效打D……
無論好與不好,這就是我們生活的時代。
放在歷史的長河里,或許只是驚鴻一瞥,但卻是我們的整個人生。
前幾天,我和一位創業的朋友聊天。
他說:“這幾年,我經歷了從高峰到低谷的跌宕起伏。曾以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現在才明白,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變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面對洶涌澎湃的時代浪潮,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自處?
守住底線、穩住心態、扛住壓力,或許才能安頓好自己的人生。
守住底線
所謂生活的底線是什么?
它是我們生活的根基,是我們面對風雨時的最后一道防線。
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只要底線還在,我們的生活就不會崩塌。
1. 守住身體:拒絕成為2025年第一批“過勞肥”患者
健康的身體是生活的基石,沒有健康,一切歸零。
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寫道:“生病讓我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明白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
然而,在每天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我們早已忽視了身體的“感受”。
熬夜、加班、不規律的飲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正在一點點侵蝕我們的身體。
去年6月17日,Shopee研發中心一名員工在當天下午突發身體不適,最終不幸去世;
6月18日,科大訊飛一名38歲的高級測試工程師因加班猝死;
一名42歲的某電商平臺倉管員蔡永猝死在其出租屋內……
健康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對自己的責任。
我們似乎光顧著對父母、孩子、老板和客戶盡責,唯獨忘了對自己的身體盡責。
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守住身體,就是守住生活的根本。
2. 守住財務:比緬北詐騙更狠的,是身邊的“精致窮陷阱”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尤其是身處當下這個經濟周期之內,財務安全顯得尤為重要。
無論是最近令人聞風喪膽的泰緬電詐,還是在2024年暴雷的大小機構,
都緊盯著普通人本就干癟的錢袋子。
雞娃、養生、知識付費、高息理財、創業項目……這每一項的背后都是一筆生意經、都有一群“吸血鬼”,可以說精準網羅社會中的各個圈層。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戰術上熟識割韭菜的套路,戰略上切記天上不會掉餡餅,保持獨立審慎的思考,別被消費主義洗腦。
謹記:通縮時代現金為王,把握資金的流動性才最為關鍵。
3. 守住情感:多少婚姻死于“白天社畜,晚上暴君”?
這份情感可以是親密關系,也可以是親子關系。
總之,它是我們行走社會的“充電寶”,也是我們疲憊軀殼的“庇護所”。
誰也不想在職場上奮力搏殺后,回家還要面對一地雞毛;
但我們卻總是習慣性的在外卑躬屈膝、回家吆五喝六,
把家人當成負面情緒的“垃圾場”。
可家庭根本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
所以無論何時,都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家人,遇事不責備、凡事多體諒。
蕭伯納早就說過:家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同時也蘊藏著甜蜜的、愛的地方。
人生路漫漫,我們可以失業,但不能沒有家。
穩住心態
當下這個時代最不缺啥?爆棚的信息、嘈雜的聲音、以及窺視他人生活的機會。
焦慮、迷茫、不安,這些情緒如影隨形。
但真正能讓我們走得更遠的,不是外界的喧囂,而是內心的平靜。
在所謂“下沉”時代里,我們如何安身立命?
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先生告訴我們:要往里走,安頓自己的人生。
1.與焦慮和解:2025請“允許自己普通”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危機和苦難,我們無法預測明天會發生什么,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以此來獲得穿透時間的力量。
2023年,ChatGPT的橫空出世讓無數人感到焦慮:自己的工作是否會被AI取代?
一位程序員在社交媒體上寫道:“與其擔心被取代,不如學會與AI共處。”
這種心態讓他迅速適應了新技術,并在工作中找到了新的機會。
《道德經》中早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接受不確定性,不是要我們放棄努力,而是要學會在變化中尋找機會。
2. 專注當下:敢于在刷屏時代“離線”
我們常常為未來擔憂,為過去懊悔,卻忽略了當下的美好。
然而,真正的生活,就在此時此刻。
其實生活如意與否,并不在于外界,只在于自己的心境。
而保持好心境的關鍵就在于:不怨天、不尤人、不自責、不訴苦。
大環境不好,那就調低預期,放棄對增長的迷戀。
畢竟幸福和痛苦的本質都是預期。
我們的生活既不在手機屏幕里,也不在別人的品頭論足中,
而是在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的日常,在一餐一飯,在一朝一夕中。
專注于當下,不是要我們放棄規劃,今朝有酒今朝醉,
而是要學會珍惜、注視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刻。
3. 保持學習:在變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說一句老生常談的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想想2015年的光景,沒有抖音,沒有直播,更沒有拼多多;
彼時的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房地產行業還是打工人眼里的“香餑餑”。
然而十年之后的2025年,有多少企業就此覆滅,又有多少行業冉冉升起。
無人駕駛的汽車從你身邊閃過,大模型替你“寫好”年終總結,AI技術“復活”你的親人……時代和科技的發展總是超出我們的認知和預判。
如果不想成為舊時代的“挽歌”,那就唯有主動學習、躬身入局,
在變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這正是貫穿我們一生的“主旋律”。
無論潮起潮落,無論時代更迭。
抗住壓力
從古至今,一世為人,無壓力者,甚少。
封建農耕時代的百姓苦于生計,官宦大臣則苦于官場升遷;
現世的普通人雖從溫飽中解脫,但仍在職場工作、結婚育兒、醫療養老,這些人生議題中步履蹣跚。
可以說,壓力是人類生活的常態,但也是成長的催化劑。
每一次扛住壓力,都是一次自我突破。
1. 扛住孤獨:真正的高手都在“社交降級”
孤獨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在孤獨中,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與自己對話。
正如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所寫:“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里。”
世界太過紛紛擾擾,我們被宏大敘事和根本不認識的網紅明星牽扯了太多精力,
卻總是忘了,自己才是人生這場戲里的主角。
我們之所以生而為人,不正是為了在這浩瀚的星辰大海中找到自己、確認自己、喜歡自己嗎?
所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而這份孤獨,不是要我們與世隔絕,而是要看懂自己,學會與內心深處的自己對話。
2. 扛住失敗:“輸得起”才能逆風翻盤
失敗是成功的墊腳石。
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
而在彷徨中尋找、在跌倒中摸索、在進擊中演化,則是生命的常態。
那些從小到大刷過無數次才掌握的錯題,那些鼓足無數次勇氣才敢開口的表白,那些面試被拒數十次才得到的offer,這就是失敗的力量。
正如愛迪生所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了一萬種不起作用的方法。”
雖然前途未卜,但并不懼怕失敗,因為我們總懷著赤誠的的愿望與倔強。
即便渺小如你我,但歷史所鐫刻出的驚濤駭浪都是由千千萬萬的“我們”書寫而成的。
所以扛住失敗,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3. 扛住責任: 做自己的救世主
責任是成年人的標志。
無論是對家庭的責任,還是對社會的責任,都是我們無法逃避的。
在家庭中,責任意味著為家人提供安全感與支持。無論是作為父母、子女還是伴侶,我們都需要在生活的瑣碎中承擔起自己的角色。
在社會中,責任意味著為他人創造價值。無論是職場中的團隊協作,還是社區中的互助共融,我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為他人帶來便利與希望。
正如《論語》中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扛住責任,不僅是對他人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而每一次扛住責任,都是對自我價值的確認,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化。
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
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但正是這些不確定,讓我們學會了堅守、穩行和扛壓。
守住底線,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生活根基;
穩住心態,是為了在變化中找到內心的平靜;
扛住壓力,是為了在挑戰中實現自我突破。
借用羅翔老師的一句話:“請你務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毫不猶豫地救自己于這世間的水火。”
無論未來如何變化,只要我們守住底線、穩住心態、扛住壓力,就能在不確定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確定。
2025年,或許會有更多的挑戰,但也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
愿我們都能在這場生活的啟示錄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