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句古話,叫“天時地利人和”。
要想干成一件事,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所謂的“人和”,通俗來講,就是搞好人際關系。
在我們這個人情社會中,人際關系打通了,辦事就非常容易。
反之,如果人沒打通,就會一直卡著。
長久以來,人們常常用請客吃飯這一方法來處好關系、打好人脈。
在飯桌上聊一聊,留個聯系方式,下次合作時就容易開口得多。
然而,飯局那么多,飯桌上又那么多人,互相很難記住彼此。
從心理學上來看,讓一個人對你印象深刻,且愿意和你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梅拉賓法則”。
梅拉賓法則:行為舉止比語言更重要
通常來講,在一段談話中,我們往往會認為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梅拉賓法則卻告訴我們,比起“說什么”,“怎么說”才更加重要。
梅拉賓法則,也被稱之為“7/38/55定律”,是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賓在1971年所提出的一個概念。
他指出,在談話中讓對方有深刻印象的,談話的內容只占7%。
而語音、語氣和語調等表達方式,占到交談中的38%。
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和穿著打扮這些視覺因素,所占比例高達55%。
也就是說,在一段談話中,起著關鍵作用的是面部表情和語氣等因素,其次才是談話的內容。
因此,我們要想和他人建立一段良好的人際關系,應該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反問、不耐煩和命令,會讓談話降至冰點
我們常說“談生意”,是因為生意是談出來的。
怎么說話才能促成生意,又或者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
在職場中,我們都希望自己擁有溝通的藝術,來促成更多的合作。
然而,溝通能力并不單單是組織語言的能力,而是包括語氣、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在內。
甚至,這些語氣、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比語言起得效果更大。
最令人不舒服的三種說話模式,往往是反問、不耐煩和命令。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述情障礙”,指的是個體在情感和情緒上識別困難,從而無法合適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述情障礙”的人,往往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地使用反問、不耐煩和命令的語氣。
反問的語氣,所傳達的是一種敵意、蔑視和嘲諷。
比如,“我之前不是已經說過嗎?”
而不耐煩則是將一句本來就沒有問題的話,變得有問題。
當你笑著說“好好好”,和不耐煩地說“好好好”,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效果。
那么,怎樣才算是好好說話呢?
好好說話,更易獲得他人的好感
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和氣生財”。
試想一下,你更希望和一個溫柔且條理清晰的人交談,還是愿意和一個板著臉且冷漠的人交談?
許多盛氣凌的人,很難得到他人的好感。
而那些讓人感覺到如沐春風的人,往往能夠讓人希望加深關系。
從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可以學到如何溫柔且堅定地好好說話。
馬歇爾·盧森堡指出,非暴力溝通包括四個步驟,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 “觀察”指的是只闡述事實,而不帶有情緒和偏見。
- “感受”指的是表達自己對此事的感受,而非評價和批判。
- “需要”指的是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而非抱怨和指責。
- “請求”指的是向對方提出自己的希望,而非直截了當地命令。
這種非暴力地表達方式,能讓我們盡量避開情緒化的表達,真正地了解對方的想法,同時也表達自己的需求。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當我們好好說話時,就會廣結善緣,交到的朋友也會越來越多。
當我們總是暴力地表達時,非但不會增加彼此的了解,還會不歡而散,給自己多樹立了一個敵人。
就算在生氣時,也要表達憤怒,而非憤怒地表達。
畢竟,憤怒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
總而言之,有句話說,你的人生,都是你自己“說”出來的。
當我們好好說話時,我們周邊的磁場也會變好,好事也會被我們吸引而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