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以及截圖,請知悉。
1964年的一天,北京實驗京劇團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人們都在焦急的等待著一個人的出現。這個人就是京劇名家張君秋的兒子張學津。
作為一個“戲二代”,張學津很小就跟著父親一起學習了。但當他自己走上舞臺之后,人們對他的表現還是有些擔憂。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京劇演員,張學津身上的擔子也很重。
不過,張學津最終還是完美的完成了演出。從此以后,他的大名便傳遍了整個北京城。就連他的父親張君秋老先生都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
但在張學津成功的藝術人生背后卻有著三段極其復雜的婚姻。這些經歷也成為了張學津一生揮之不去的痛苦。
當今天的人們談起張學津時,人們除了會評價他精湛的演技之外,也往往會對他的私生活津津樂道。而這些事情恰恰也是張學津最不愿意提及的過往。
張學津的一生一共經歷了三段婚姻。當年他在北京京劇院結識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黃汝平。可惜兩人并沒有相伴走過所有的人生旅程。
后來張學津又和當時炙手可熱的女演員宋佳結了婚。但這段婚姻也并不幸福。宋佳在為張學津生下了一個女兒之后,最終還是選擇離開了他。
在與宋佳離婚之后,張學津又與父親張君秋的學生張麗敏走到了一起。這一次,張學津格外珍視兩人之間的關系。妻子也陪他走完了余下的人生。
2012年12月21日,張學津不幸因病離世。在他去世之后,不少京劇界的名人大腕都前來為他送行。當人們在向張學軍的遺體做最后的道別時,身后的大屏幕上依然在滾動播放著他生前留下的京劇表演片段。
而在張學津去世之后,家人們將他生前留下的藝術資料悉數捐給了北京戲曲學院。據張學津的家人介紹,捐贈這些資料是他本人的遺愿,家人也只是代他完成這個愿望。
回看他的一生,可謂是努力中又有一些幸運。
1941年9月1日,張學津出生于北平城。他的父親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所以當張學津出生的那一刻,他就注定會走上戲曲表演這條道路。
張君秋在解放之前就在中國的戲曲界擁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但這對于張學津來說卻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因為父親達成的成就,很有可能是他一輩子都無法起義之意的高峰。但背負著“張君秋之子”的名號人們又總希望張學津能夠用實實在在的表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張學津從7歲開始就跟著自己的父親張君秋一起學習了。但父親對他的要求始終非常嚴格。無論張學津表現多么好,他始終都無法在父親的臉上看到笑容。
受到父親的影響,張學津早早的就拜戲曲名家為師,成為了當時京劇班子里常見的“娃娃生”。但這段日子對于張學津來說卻非常難熬。
他先是跟著陳喜光一起學戲,后來又拜到了著名的京劇演員馬連良的門下。雖然張學金是張君秋的兒子,但他的戲曲表演卻融合了多個流派的特點。
1964年,張學津終于有了單獨登上舞臺表演的機會。通過一出反“二黃”的演唱,張學津徹底征服了臺下所有的觀眾。從此以后,他的名字也開始在北京戲曲圈子里不斷流傳。
誰也沒有想到,張君秋的兒子居然會以這種“叛逆”的方式開啟自己的戲曲生涯。但好歹張學津也算是在京劇圈子里出了名,父親倒也沒有過多的責怪他。
由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民眾的文化生活還是相對比較匱乏的。很多人都會選擇去戲院消遣,所以很多青年京劇演員也得以在那個時代嶄露頭角。
1969年,張學津在上海京劇院連續出演了《杜鵑山》、《苗嶺風雷》等多部現代京劇。這些表演頓時讓他在全國京劇界聲名大噪。
僅僅在10年之后,張學津就作為主力演員跟隨著劇團一起前往歐洲演出。那是他第一次踏出國門。在見識到了外國民眾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之后,張學津也下定了要演好京劇的決心。
在那一次出國訪問期間,張學津他們到訪了聯邦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多個歐洲國家。他們被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下紙醉金迷的生活所震驚,西方觀眾們也被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征服。
而從那之后,張學津就開始考慮如何利用現代技術傳承好傳統的戲曲文化。從1994年開始,張學津就參加了“中國戲曲音配像工程”。
通過一次次精湛的表演,人們終于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前那些優秀的戲曲篇目。而直到今天,張學津他們當年為某些戲曲唱段配出的表演段落依舊是人們觀察傳統戲劇的一個窗口。
為傳統戲曲唱段配像的這項工作張學津一干就是整整12年。他已經記不清自己到底為多少段唱詞配上了表演,但通過這樣的方式,他也將自己的名字留在了中國戲曲的史冊里。
也正是因為張學津對中國戲曲事業作出的這種獨特貢獻。當他步入中老年之后,他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藝術家。
2001年,張學津在京劇《大唐貴妃》里展開了自己人生當中的最后一段演出。當他走到臺前,向觀眾謝幕時,臺下再度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
這樣的場景他過去曾經歷過無數次,但面對這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謝幕卻依然讓他激動的熱淚盈眶。從此以后,張學津便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野。
張學津的一生雖然是短暫的,但他為中國戲曲乃至文化事業作出的貢獻卻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泯滅。隨著那一聲聲戲腔響徹天空,他的生命也在與戲曲的融合中實現了永恒。
或許他的人生充滿了坎坷,他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風順。但因為有了他的貢獻,中國戲曲的情景才變得無比光明。每當后人的耳畔響起那個熟悉的聲音時,他的名字也必將映照在每一個人的心間。
參考資料:
京劇名家張學津生前藝術資料捐贈母校——中國文化報
張學津遺體告別式哀傷 殯儀館內播放京劇名段——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