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京劇電影工程”21部影片海報。《滿江紅》和《紅鬃烈馬》為收官之作。
北京前門大街上的大觀樓電影院,門樓重檐飛角,影廳宮燈映彩。1905年,正是在這里,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將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搬上銀幕,引發轟動。
日前記者走進這家影院,銀幕上正在放映京劇電影《滿江紅》,中國戲曲學院藝術總監、京劇演員于魁智飾演抗金英雄岳飛。于魁智“待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激昂唱腔,與黃河浪濤翻滾的壯闊背景相映襯,使觀眾沉浸在京劇藝術與光影交織的震撼中。
這部電影是“京劇電影工程”21部經典劇目的收官之作之一。目前10部京劇電影工程入選作品正在大觀樓影院展映。從《定軍山》到《滿江紅》,兩個甲子的輪回中,大觀樓這一中國電影誕生地,見證了“京劇電影工程”以光影為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新的時代注腳。
傳承經典光影煥新
“京劇電影工程”是一項國家級工程、歷史性工程、德藝雙馨工程、搶救性工程。自2011年啟動以來,該工程秉承“強強聯合出精品”的宗旨,由28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京劇界權威人士和電影導演名家組成的藝術指導小組把關,10余年間集結全國16家京劇院團,將21部經典劇目搬上銀幕。
京劇有著200年左右的歷史,積累了浩如煙海的劇目。藝術指導小組成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原秘書長崔偉介紹,藝術指導小組通過大量論證會和小范圍研討,統籌兼顧重要流派和經典、文戲與武戲、新創劇目與傳統劇目,最終選出21部戲拍攝成電影。從《穆桂英掛帥》的忠勇報國到《龍鳳呈祥》的家國情懷,從《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求賢若渴到《秦香蓮》的正義堅守,這些經典作品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彰顯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這21部劇中有《鎖麟囊》這樣的傳統經典劇目,也有《滿江紅》這樣誕生于新中國成立后的劇目,也不乏《貞觀盛世》這樣在改革開放后創編的劇目。
國家京劇院和北京京劇院作為“京劇電影工程”的主力軍,分別承擔了重要的創作工作。
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介紹,作為文藝院團“國家隊”,國家京劇院積極承擔《龍鳳呈祥》《穆桂英掛帥》《紅樓二尤》《群英會·借東風》《滿江紅》5部京劇電影的舞臺版排演和電影拍攝工作。他表示,國家京劇院在堅守京劇藝術本體規律的基礎上,探尋古典藝術與現代科技契合之處,拍攝的京劇電影得到業內人士和觀眾的稱贊。
北京京劇院承擔了《狀元媒》《趙氏孤兒》《謝瑤環》《四郎探母》《文姬歸漢》《紅鬃烈馬》6部京劇電影的排演拍攝工作。其中《紅鬃烈馬》由北京京劇院領銜,組織吉林、貴州、臺灣等地的名家拍攝,是工程的收官之作之一。“這份難得的信任、這種全力的參與、這些不遺余力的呈現,讓我們倍感自豪與榮光。”北京京劇院院長秦艷說。
京劇為本電影為用
在21部影片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主導出品、發行12部。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月用“京劇為本,電影為用”“京劇為魂,電影為形”概括這些京劇電影的創作原則。她表示,電影工作者不是簡單地把舞臺演出照搬到銀幕上,而是在尊重原作精粹的基礎上,利用電影語言將戲曲意境升華,“整個創作過程堪稱‘珠聯璧合’——藝術指導小組專家全程坐鎮精雕唱念做打,電影團隊巧布光影時空,兩支專業‘軍團’讓攝影機的呼吸與板鼓的節奏同頻共振”。
《滿江紅》《紅鬃烈馬》導演蕭鋒認為,電影藝術和戲曲舞臺藝術看似截然不同,但“舞臺上的虛實相生、時空自由、有無結合、天馬行空等美學理論與電影的蒙太奇理論有很多相通之處”。他堅持京劇電影創作時要懷著對京劇藝術的敬畏之心,將電影的作用定位為錦上添花,以一種向京劇致敬的創作態度,調動電影的一切藝術和技術手段為京劇表演藝術服務。
在拍攝中,主創們各顯其能:
導演馬崇杰在“骨子老戲”《四郎探母》拍攝中突出運用了虛擬拍攝技術。如《坐宮》一折,通過虛擬拍攝和部分實景搭建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出宏偉壯闊的蕭太后宮殿場景,為演員提供身臨其境之感和表演的心理依據,使表演更加自然生動。
程派名劇《文姬歸漢》有許多經典唱段膾炙人口,但劇本比較冗長繁雜,戲劇性較弱。導演夏鋼在拍攝中精煉情節,還用電影手法處理大段唱腔,以優美的畫面和有節奏的運動鏡頭,營造虛實相映的審美意境,細膩地表現蔡文姬的內心世界,讓這個段落“活”起來。
武戲《大鬧天宮》由4個演員輪番出演孫悟空,導演程箓采用多景別、多角度鏡頭拍攝,使演員的身段、武打等細節得到充分展現,又通過電影手法靈活地幻化時空場景,讓觀眾獲得在劇場不能體驗的美感和更為震撼的體驗。
《滿江紅》《紅鬃烈馬》制片人、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制片分公司經理章慧霞介紹,他們一方面在拍攝過程中將寫意和寫實相結合,大量使用電影視效制作,如《滿江紅》中的黃河岸邊和風波亭等場景有力推動了劇情發展,《紅鬃烈馬》中采用CG動態國畫背景,讓王寶釧寒窯苦守的18年時光在山水畫卷中流轉,體現出京劇藝術的精致華美,又給人新穎時尚之感;另一方面,導演與攝影反復推敲如何拍攝演員的每個細節,從臺步眼神到水袖髯口,事無巨細,如《滿江紅》中岳飛飾演者于魁智的神態、表情、身段等,通過多景別、多角度的鏡頭,充分展現了演員的表演細節特征。
薪火相傳光影接力
“‘京劇電影工程’體現出三代人的傳承成果。”崔偉說,參演的藝術家從八旬高齡的葉少蘭、李維康、馮志孝,到中生代于魁智、李勝素、杜鎮杰,再到青年演員王艷、呂陽、竇曉璇,“京劇電影工程”記錄下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在當下京劇藝術傳承發展、薪火不盡的繁榮勢頭。
《滿江紅》誕生于1961年,國家京劇院于2010年對該劇進行改編復排,于魁智從那時起將岳飛演繹至今。他說,京劇舞臺表演以程式化為特色,但如果拍電影還是那樣表演,有時候就有點“過火”,好在有導演和其他演員提醒、幫助。雖然拍電影很辛苦,一勒頭就是十幾個小時,但于魁智覺得既辛苦又快樂。
李勝素參與了《楊門女將》《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滿江紅》等多部入選影片的拍攝。她感到拍電影的時候,表演要比舞臺上更自然一點,更接近生活,也就是“稍微收一下”。拍攝時她從早上化好妝就一整天不能卸妝,不方便吃飯,只能喝代餐。但她覺得能夠把演員最好的年華、最好的狀態定格在大銀幕上,非常值得。
《紅鬃烈馬》主演杜鎮杰、倪茂才表示,拍電影的時候,一直提醒自己要傾盡所學,把京劇藝術的魅力傳達出來。他們認為:“在AI時代,將京劇藝術以數字化形式保存下來、傳揚出去,這是我們京劇人的驕傲,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
走向大眾播種文化
在有識之士看來,戲曲電影已經成為戲曲藝術的重要傳播方式之一。在當今時代,想讓更多的人關注京劇,不能僅依靠舞臺,必須在傳播方式上有所創新。
如何讓京劇電影進一步突破戲迷圈層?任月介紹,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為京劇電影搭建起廣泛多元的宣傳路徑,積極與各方溝通合作,把京劇電影帶到民眾身邊。今年“五一”假期期間,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發行分公司在北京、天津、濟寧、滄州、蘇州、杭州6座城市舉辦“運河梨園夜·光影映萬家”京杭大運河沿線京劇電影巡游展映活動,以露天電影展映的形式放映《穆桂英掛帥》等6部京劇電影,這一文化惠民活動受到熱烈歡迎。
此外,從4月底開始,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還將在全國120家中影國際影城展開12部京劇電影長線展映。大觀樓電影院和首都電影院還將共同開展“京劇電影工程”21部影片長期定點放映。
“京劇電影工程”入選影片也已走向世界,一方面積極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海南國際電影節,如北京國際電影節已連續10年展映“京劇電影工程”入選影片;另一方面還走出國門,在美國、日本以及歐洲一些國家的電影節上展映并獲得殊榮。據不完全統計,21部影片迄今共獲海內外各種獎項數十項。
中國電影博物館館長黃曉偉介紹,去年中國在德國舉辦電影文化交流活動,展映了《大鬧天宮》,中國藝術家的精湛技藝贏得當地觀眾的熱情贊譽。
在中國電影博物館二樓,“京劇電影工程展覽”通過電影海報、劇照、幕后創作資料、服裝道具等實物展品,全面展示了該工程十余年來拍攝21部京劇電影的創作歷程與藝術成就,多年來吸引了大量戲迷和影迷。黃曉偉透露,中國電影博物館正在籌備將這一展覽數字化,進一步豐富展覽內容,增強沉浸感,探索傳承傳播京劇藝術的新載體、新路徑。(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本報記者 苗 春)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09日第07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