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的“新年第一彈”
2025年1月25日,朝鮮導彈總局進行了一次海對地戰略巡航導彈試射,導彈沿預設軌道飛行1500公里后精準命中目標。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親臨現場監督,稱此舉為“完善戰爭遏制手段”,并強調將基于更強大的軍事力量“負責任地維護和平與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1月20日就職后朝鮮首次公開武器測試,也是其今年以來第三次展示軍事能力。盡管美方釋放對話信號,朝方卻以導彈試射和譴責美韓軍演作為回應,暗示短期內不會軟化立場。
技術突破:低空突防與核威懾的雙重威脅
此次試射的導彈被朝方定義為“戰略武器”,暗示其可能具備核打擊能力。從技術細節看,導彈以橢圓形和“8”字形軌跡飛行,全程耗時約2小時,展示了兩項關鍵能力:
1.低空突防優勢:巡航導彈可貼地飛行,躲避雷達探測,結合多彈頭設計,大幅增加攔截難度。
2.垂直冷發射技術:首次實現無需助推器點火即可發射,為未來潛艇隱蔽部署鋪路,進一步擴大打擊范圍。
射程1500公里意味著日本全境、韓國及中國東北部分區域均在覆蓋范圍內,駐日韓美軍基地亦面臨直接威脅。有分析指出,朝鮮正通過“低成本、高威懾”的非對稱戰術,削弱美韓傳統軍事優勢。
戰略意圖:回應美韓軍演,鞏固談判籌碼
朝鮮外務省在試射次日發表聲明,直指美韓近期聯合空中演習、美日韓三邊戰略轟炸機演練是“對朝軍事挑釁”,導致半島局勢“每況愈下”,并警告將采取“超強硬反制措施”。
這一強硬姿態背后,隱藏著三重考量:
1.對沖美韓軍事壓力:朝鮮歷來將聯合軍演視為“入侵預演”,試射導彈既是威懾,也是向國內展示“強軍護國”形象。
2.試探特朗普新政:特朗普就職后稱將“接觸金正恩”,但朝方顯然希望以實力迫使美國承認其核地位,并換取制裁松綁。
3.深化俄朝合作:在俄烏沖突持續的背景下,朝鮮或借軍事技術合作提升導彈性能,同時爭取俄羅斯在安理會為其“擋箭”。
美韓日反應:同盟強化與分歧隱現
面對朝鮮的挑釁,美韓日三邊動作頻頻,但內部裂痕不容忽視:
1.軍事層面:美韓宣布擴大聯合軍演規模,日本加速部署陸基宙斯盾系統;韓國則加碼研發高超音速導彈,試圖構建“以攻代守”體系。
2.外交層面:韓國擔憂特朗普可能重演2018年“暫停軍演”的突發決策,甚至默許朝鮮保留針對韓國的核能力,轉而專注消除其對美遠程威脅。
3.與此同時,日本對朝鮮導彈覆蓋本土的焦慮加劇,或推動修憲擴軍,進一步攪動地區安全格局。
東北亞變局:沖突風險與中國的平衡術
朝鮮的導彈試射使東北亞陷入“安全困境”循環:
1.誤判風險升高:若朝鮮實現核巡航導彈實戰化,任何一方對“導彈是否搭載核彈頭”的誤判都可能觸發危機810。
2.經濟代價加劇:軍備競賽將迫使各國增加國防開支,擠壓民生資源,長期拖累區域發展。
對中國而言,局勢尤為復雜:
1.
安全挑戰:朝鮮行動可能刺激美日韓加強軍事協作,甚至推動“亞太版北約”成形,壓縮中國戰略空間。
2.
外交機遇:中方一貫主張“雙暫停”(朝暫停核導活動、美韓暫停軍演),若各方僵局持續,中國或成為關鍵的調停者。
3.
結語:是威懾,還是危局前奏?
朝鮮的導彈試射既是技術突破的宣示,更是地緣博弈的籌碼。然而,當“以實力換對話”成為常態,東北亞的和平愈發依賴大國克制與危機管控機制。特朗普的“金正恩私交”能否打破僵局?中俄的斡旋會否奏效?2025年的半島,仍站在戰爭與和平的十字路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