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親密關系成為了許多人深入探討的重要領域,人們渴望在愛情與伴侶關系中尋得更加和諧與滿足的相處之道。
面對這段關系中不可避免出現的問題,人們逐漸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情緒是驅動行為的核心,應重點著手處理對方的情緒波動;而另一方則堅持認為,問題本身不容忽視,應當直接面對并著重解決,只有掃清了阻礙關系進展的具體障礙,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由此引發的負面情緒,進而促進關系的健康發展。
實際上,在親密關系的維護中,情緒與問題兩者皆很重要,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廢更不需要分什么優先級,否則便容易陷入顧此失彼的困境,為關系埋下隱患。
前一段時間,一檔名為《再見愛人》的離婚觀察綜藝火爆全網。節目中的男女嘉賓在面對情感問題時,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也體現了上述兩種觀點的碰撞。
在節目里,嘉賓葛夕因丈夫劉爽多年的冷落、打壓和忽視,心中積累了諸多不滿。劉爽在節目中多次嘗試用立flag、道歉等話語來安撫葛夕,試圖解決她的情緒問題。
然而,葛夕對此并不買賬,她堅持認為,如果只是簡單地“哄”老婆,而不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那么這種哄只是一種糊弄,等風頭一過,對方必定又會故技重施,兩人之間的矛盾根本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因此,葛夕壓根不接受劉爽的“哄”,她的情緒問題也一直未能得到解決。
劉爽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解決情緒”。他多年來也是這么做的,每當老婆生氣,他就道歉求和,迅速滑跪,老婆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口頭上答應,只求對方能消氣,先避過這陣風頭再說。然而,這種解決情緒的方式存在幾個致命的漏洞。
首先,“解決”一詞,已經透露出劉爽將伴侶的情緒當作了洪水猛獸,需要像敵人一樣被立即“消滅”。
然而,情緒從來不是需要被簡單消除或壓制的東西,它們是人類內心真實感受的反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我們努力采取種種方式去“解決”對方的情緒時,就在暗示對方是不該有情緒的,是不正常、太過敏感的。這對于伴侶來說,就像站在了她的對立面上,會讓她感到更加孤獨和不被理解。
因此,對于許多人來說,“解決情緒”本身就有反作用。
越是“解決”,對方的情緒越是反彈,小情緒可能逐漸累積成大沖突,甚至引發關系中的信任危機和溝通障礙。
就像葛夕擔心的那樣,即使短期內情緒得到了安撫,但兩人真正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那么同樣的劇情很可能會再次上演,兩人又會陷入爭執之中。
那么,只解決問題,是否就是更好的選擇呢?這里也存在幾個現實的障礙。
關系里的許多問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許多其他因素引發的。
比如一對夫妻總是因為錢的問題吵架,但實際上可能是因為權力分配而爭執,兩人都想在家庭事務中有說了算的權力。如果只是解決當下這一次花錢的問題,那么未來還可能有更多的問題涌現。
此外,我們所做的所有決策,內在都會有情緒的驅動。關系產生了問題,冰山之下其實是情緒的積累。如果優先解決問題,伴侶的情緒就會被無視,長久堆積下來,只會以更隱蔽的方式出現,甚至可能以更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
同時,這兩個假設還存在一個隱秘的問題,那就是缺乏邊界感。
這兩個假設,都是認為你的情緒和問題,都應該由我來解決,這種想法暗含著一種推論和催眠:你既解決不了你的情緒,也解決不了你的問題,你是無能的、無力的,你必須依賴我來解決。
這是極為自戀的想法,把自己當作了可以力挽狂瀾的救世主,似乎要解救伴侶于水火之中。這種想法既看不見伴侶作為主體本身就有的主觀能動性,又夸大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
這種把對方的問題和情緒當作自己要解決的任務一般急于完成,不僅會讓自己也陷入對方的情緒之中,無法中正地看待關系和情緒,也會讓兩個人共生糾纏,雙方都不得解脫。
那么,在關系中到底應該怎樣支持伴侶?當伴侶因為兩人的沖突、矛盾陷入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做呢?
在我看來,情緒和問題都是同樣重要的,但并不是要用“解決”的手段。
心理學認為,一段好的關系,需要雙方都具有一種“涵容”的能力。也就是說,當伴侶處于情緒動蕩的時候,對方可以像一個穩固的容器一般穩穩地接住她,能看見并接納她的負面情緒,允許她合理地表達和釋放。
我們每個人剛出生后,最密切接觸的外在客體通常是母親。
一個好的母親,是穩定的、能容納嬰兒的需求和情緒的客體。然而,許多母親并不具有客體的恒常性,她們可能難以滿足嬰兒的需求,或者情緒不夠穩定,接納不了嬰兒的情緒。那么,嬰兒成年后,就會帶著創傷成長。
而在親密關系中,一個能提供“涵容”能力的伴侶,就像是一個好的客體。
他為對方提供的支持,會內化到對方心中,讓對方在成長過程中逐漸修復曾經的創傷,學會更加健康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問題。在情緒平復的情況下,雙方再針對關系中的問題進行協商、處理,這樣往往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能提供這種支持,如何能同時協調兩方面呢?在關系里,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步驟:
01
保持冷靜和中正,不被對方的負面情緒卷入
許多人之所以面對伴侶的生氣、抱怨、痛苦時,忍不住想要“解決”對方的負面情緒,是因為對方的情緒也引發了自己的創傷,讓自己被卷入到對方的負面情緒中。
本來是對方一個人的情緒,現在兩個人都在背負,而你自己又不堪重負,自然只想盡快解決這種情緒。
因此,當伴侶陷入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需要分清這個情緒是誰的,我們有沒有卷入進去。
比如,伴侶因為工作上的挫折回到家后大發雷霆,開始抱怨領導和同事,甚至遷怒于你,看你處處不順眼。如果你立刻感到被攻擊,或者自己也感到焦躁不安,開始辯解或反擊,那么你很可能已經被對方的負面情緒卷入了。這時,你不再是冷靜的觀察者,而是成為了情緒的一部分,與伴侶共同背負這份負面能量。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深呼吸,保持冷靜,告訴自己:“這是伴侶的情緒,不是我造成的,也不是我的責任。”
然后,試著用同理心去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感受,可以說:“你今天看起來很累,工作上遇到什么麻煩了嗎?”這樣的回應既表達了關心,又沒有讓自己被負面情緒所影響,為后續的溝通和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02
看見并接納伴侶的負面情緒
在關系里,一個更好的伴侶要做的不是去“處理”對方的情緒,而是“看見”對方的情緒。
當然,這并不容易,尤其是當許多人對自己的情緒還是混沌一團、無法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時,就更難去看見對方了。
真正的看見,需要我們自己提升對負面情緒的認知,明白負面情緒并不是洪水猛獸,而是身心受到刺激后產生的一種狀態。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首次提出了情緒智商的概念,認為情緒智商包括了情緒覺知、情緒理解、情緒管理和情緒應對的能力。
我們可以通過練習,提升自己的情緒智商。首先能夠覺察出自己的情緒,分辨、認清自己當下的感受,挖掘這些感受的來源。
當我們能夠這樣做時,才可能推己及人,有多余的空間去覺察出對方的情緒,并試著理解對方情緒的來源。
比如伴侶因為你微信里和異性聊天而生氣,你可以試著問問對方她的感受是什么,她是不是感覺到了被拋棄、被否定的感覺,是不是對關系沒有安全感,也可以問問她是否在其他方面對你有失控感。這會把她從情緒的漩渦中拖拽出來,冷靜看待現實中你們的關系。
要注意的是,此時切記不可評判對方的任何情緒,不要否定她“至于嗎”“多大點事”等。
可以擁抱她,也可以拍拍肩膀、握住對方的手,表達出“我在這里,我和你在一起”的態度。當你發現對方冷靜了下來,則可以進行溝通,看看你們可以為關系做怎樣的調整了。
03
在情緒平復的情況下做有效溝通
有的人在看到伴侶生氣時,只會一個勁道歉或為自己分辨,這往往是無效溝通。
有效溝通則是彼此都可以準確接收到對方的想法,因此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步驟,而是一個過程。對方未必會馬上對你敞開心扉,你需要不斷去詢問、探索、確定。
想達到有效溝通,既需要詢問,也需要傾聽、反饋和改進。比如你可以問問對方她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她需要你做什么。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放下自己的預設立場,全身心地傾聽對方的答案。不太理解的地方要反復詢問,可以多用“你想要……,你覺得……,對嗎?”之類的句式。
有時候對方自己也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更需要你耐心詢問、反復確認,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04
在維持自己邊界的情況下處理問題
在負面情緒已經得以平復,兩人達成有效溝通之后,你們便可以處理兩人之間的問題了。而處理問題時依然要牢記嚴守邊界,分清楚事情是誰的責任,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好自己的事。
比如上文中提到伴侶對你和異性聊天感到不快,希望你刪除對方的聯系方式。你則需要認真權衡你是否愿意為了對方刪除這個人,刪掉這個人對你的生活工作會不會產生什么影響。如果你不想刪,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同時滿足你們兩人的需求。
關系里所謂的處理問題絕不是一味地應和不滿的一方,那樣只會喂養對方的負面情緒,讓對方更加失去邊界。最好的處理方式,是達到雙贏,讓兩個人都能滿意。
你需要做出的姿態是:我理解你的不滿情緒,也愿意為你調整,但前提是也要讓我自己開心。
當你能夠以這樣的態度去處理問題時,你們之間的問題和矛盾才能得到妥善解決,并不會對后續關系產生負面影響。你們甚至可以通過磨合,達到更深層次的默契,建立一段真正健康、堅韌的親密關系。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