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似乎把親密關系變成了一項項數值去考核:顏值、身材、金錢、學歷、情緒價值……如今的親密關系不像從前,它變得越來越講究“權衡利弊”,要做對的選擇,一定不可以犯錯,我們可以怎么看待這個現象呢?
或者問得再直接一些:如果你是被權衡利弊后拋棄的那個人,你能大大方方地接受嗎?如何走出來呢?
其實嚴格來說,親密關系里沒有權衡利弊被拋棄這么一說。
當我們說權衡利弊被拋棄的時候,應該指的是親密關系本應在雙方之間流動著的感受交流,突然變成了支配和被支配的簡單權力交流。
一方提出要求,另一方按照要求被審核,并且如果達不到,那你就要被我殘忍地拋棄。
更令人窒息的是,這個要求的標準是他一人決定的,包括你有沒有達到他的標準,也是他一人來決定的。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主觀性的要求和判斷,因為提出這個要求的人可以隨時隨地的改變它的評判標準。
今天他對你的標準是要身材好,于是你努力變瘦,明天他對你的標準又會變成要有錢,這時你是臨時攢錢買房以換得審核通過嗎?就算是你有了錢,他又說還不夠怎么辦?
所以這個問題準確的說法可能是:當對方在向你提出他的標準時,對方有沒有給到你的感受更多的空間?
即,他可以有他的標準,但他依然會給到一份就算你達不到他的某些標準,你們也依然有在一起商量的余地。
例如你達不到我的預期這會給我什么感受,我的感受又會給你什么感受,我們可以怎么辦?討論這個“感受”才是親密關系美妙的地方。
如果親密關系變成了:我有一套標準,你如果達不到的話,對不起,這段關系我不需要了,我就要拋棄你,你被我直接優化掉了,你也不具有任何為自己感受表達的機會。
這里已經不是親密關系了,這是對方在單方向對你簡單粗暴地行使權力,它拒絕平等,拒絕屬于人的感受的柔軟表達。
1
親密關系不是簡單的權衡利弊
的篩選,更不是暴力的權力關系
權衡利弊,它在親密關系里本來不是一個貶義詞。
因為人在決定和誰戀愛結婚時,其實都在做著一套無法被清晰言說的運算系統,不然我們完全可以選擇任何一個人當伴侶,這不亂套了?
既然我們選擇了某人,就意味著這個人身上就是存在著某些不可替代性,所以這個人其實一開始就是我們權衡利弊后做的選擇。
只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認為愛情、戀愛、婚姻是可以只通過權衡利弊所決定的,而這個權衡利弊完全是一套類似計算機的數值運算過程,我愛誰可以篩選出來,我不愛誰也可以由我單方面決定,被愛的就通過留下,不被愛的就被拋棄……
可是,親密關系里的權衡利弊和計算機運算還是有著不同之處的。
我們以為的權衡利弊是看顏值,身材,學歷,情商,談吐,家庭背景,經濟實力等等這些可以被量化的指標,是嗎?
這些外在的條件確實是篩選的熱門指標,得分越高的人在進行篩選的時候越好像就有底氣,越不擔心被篩掉,好看的人,有錢的人好像人們會下意識覺得他們更容易被選擇。
但其實這里面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我們都希望親密關系的選擇具有確定性,所以會不斷從具有統一標準的事情上下功夫:比如掙更多的錢,擁有更完美的身材,變得更好看。
也許這能讓我們更成功,更富有魅力,但就親密關系而言這套邏輯不完全適用,因為在親密關系的選擇過程中隨機性更大。
我們確實會因為一些外在條件喜歡上很多人,但最終你選擇和某個人在一起,往往是由顏值、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等客觀條件無關的一些因素決定的,也往往是那些東西促成了對方在我們心中不可替代性。
如果說要給這個不可替代性找一個精準的詞去描述的話,可能“感受”這個詞會比較貼切一些。
你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最終是在“感受”層面篩選著一些人。
這些感受有些可以被言語化,比如這個人好溫暖,他好可靠啊,我和他在一起好幸?!蛇@些描述也驗證了這些感受其實是很難被言語化的,我們只是盡可能找了一些和感受相近的詞語去描述。
如果描述不出來就會容易變成“不管了,我就是喜歡這個人!”來表達我們想和某個人在一起的那種堅定感。
而且就算是出現一個性格、長相都與之相似的人,最終選擇的那個人也很難被替代。
因為他帶給我的回憶、情感、成長、碰撞出來的火花、甚至帶給我的痛苦的這些“感受”是不可替代的。我們忘不掉一個人,也是由于和他在一起的那些感受讓我們難以割舍。
顏值,身材,金錢歸根到底是可替代物,你甚至可以找到一個更有錢的人。但是找不到一個能給你帶來相同感受的人。
和一個人在一起,你會感覺到開心、感覺到你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當對方不滿意你的時候你感覺到非常難過,你特別害怕自己被放棄,所以你會哭,你會生氣,你不會給別人哭,更不會在別人面前失態,你只會為了他哭……
這些感受才是親密關系里最動人的片段,也是讓一個人、一段關系變得靈動鮮活的東西。
所以說就算是對方想和你分手,你要清楚,不是你達不到他的標準尤其是外在物質的標準——
而是你們在一起時的那些“感受”出了問題。
隨著親密關系的深入,人越容易變得不像自己,兩人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多。因為他感覺到了一些特別陌生的感受,這些感受他不熟悉,有開心的,也有不開心的。
這些不開心的感受具有很強的威脅性,威脅到自身的安全感,讓自己感覺自己不夠好,所以為了有確定感,人就會變得開始快速做判斷,力所能及抓住一些外界確定的東西,盡管這些判斷不一定對。
這個時候人為了獲得掌控感變得非常容易給別人貼標簽,比如他丑、他胖、他沒錢、他情商低等等貶低式的要求就會上線。
隨之而來的也是那我要找一個有錢的、身材好的、受歡迎的這種非常膚淺的比較,然后做出沖動的拋棄對方的決策。
這些比較在伴侶看來就是他在衡量我的價值,所以瞬間感覺到對方占領了高位在高高在上地審視我,而我像一個剛出廠的產品一樣顫顫巍巍地等待考核,考核結果決定著我們接下來還能不能在一起,那我得好好表現啊!
看上去好像是那個開始計算的人是強大的,其實他內心非常不安,他不知道如何表達隱藏內心的悲傷,沮喪,無力,漠然,留戀,不舍。
于是親密關系變得和真實感受的距離越來越大,人也會越來越感覺到面對未知感受的失控。
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就開始把更多的標準例如伴侶說過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每一次口誤揪出來擋在自己感受的前面。
所以親密關系里沒有對方權衡利弊后把我拋棄這個說法,包括我是對方權衡利弊的選擇,其實都是人為了掩蓋不知道如何表達和接納自己未知的恐懼的感受。
同時,如果如果你認同了我是對方權衡利弊后的選擇,無論這個選擇是在一起還是分開,你其實也主動把自己客體化了,你不僅把自己客體化,你也把對方客體化了。
這種客體化會讓你把自己的價值依附于不被愛的人拋棄來證明,但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和對方的主體性,你就會看到對方只是做了一個個人選擇而已,而不會陷入我是沒有價值的陷阱。
所以要破這個局,“感受”才是關鍵:
第一、用感受打破權衡利弊背后的權力差;
第二、用感受喚醒自己的主體性。
2
權力的反義詞是感受
在親密關系里當一個人開始完全像機器一樣計算的時候,另一個人也會開始計算得失。
比如適合結婚嗎,可以去投資嗎——這個時候其實是兩個人在爭奪權力,誰能拿到那個更高級的審核標準。
權力的反義詞不是平等,而是感受。
可以說權力什么都不怕,它唯獨怕當被權力隔開的兩個人開始表達各自的感受,那個時候權力就會消失。
當人在可能會被拋棄的情況下會激起應激反應,這時親密關系由于雙方都害怕表達感受就會淪落為權力關系:一個人是決定親密關系最終走向的人,另一個人是被動的承受者。
然后大家都想盡力做可以決定關系走向的那個人,掌握權力的主導權。
神奇的是在親密關系里,雙方都認為對方經常在上位者坐著,包括要拋棄的人也是因為感覺到即將要被拋棄,所以才會主動拋棄別人。
沒有人好奇過為什么親密關系最終會變成權力差?
權力差的產生是觸及到了我們一直保持距離的感受,比如被指責,被批評,被嘲笑,這些是我們的過往經歷。
但這時我們習慣回避感受,否認感受,并且把對方想象為上位者,認為主要是對方帶給我了我們這些危險的感受,其實不然,這只是我們想象出來的。
所以當你遭遇被拋棄時,你可以通過打開你的感受,體會你的感受,通過感受來找到自己。當我們表達感受的時候是沒有權力的上下的,因為感受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表達感受的權力和機會。
01
當你打開自己的感受的時候
你更會知道怎么樣才能照顧好自己
感受是在替你說話。
告訴你不要深究是不是被拋棄,他到底愛不愛你,感受讓你知道你自己才最重要的。
當你開始感受到,我這個時候好像感覺心理堵得慌,好像被喂了好多我不想吃的東西(意味著被拋棄就像吃了好多不愛吃的食物),這個時候你就會開始注意日常飲食,通過讓身體恢復,心情也會恢復。
02
你也會在打開感受的過程中
重新找到和對方的聯結感
覺察感受會跨過外界的評價體系,讓兩個人在心靈層面繼續在一起。
當你開始感受到難過時,你才會感受到他也在難受,雖然他是主動提出分開的人,他難道就不難過嗎?他做了壞人,他難道不會自責嗎?也許正是因為心中有說不出的苦,一個人才會單方向做決定。
而且,他說你是他權衡利弊后被拋棄的結果,最后給你羅列了那么多要求,也許這些標準是他列給自己,但可惜他自己達不到,所以才會轉而開始要求你,向你發泄。
所以你們其實兩個人在感受層面是一樣的,平等的,親近的,沒有什么差異。
他并沒有因為是主動拋棄的那個人就少受一些痛苦,而且這些痛苦還是滯后的,你們都在經歷痛苦,只不過表現的形式不一樣而已。
3
用感受找到自己的在這段關系里的主體性
決定是否能在被拋棄的過程中,走出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是:
這依然取決于你對他現在是什么感受。
不管他選擇和你分開的這個行為,這是他的決策,這個決策也要他來負責后續相應的責任。
而你要覺察的是這個過程中你的感受是什么,因為你的感受才是屬于你這個人可以主動抓住的部分,也能彰顯你不同于他人主體性的部分。
比如你感受到留戀,不舍,思念,那這些感受在告訴你,你對他有多重要,他對你又有多重要,這個時候你才能通過“感受”有更多的對這段關系的確定感,找到你在這段關系的位置。
因為感受的出現,你會發現你不再是簡單標簽化的被拋棄者,你對他也是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人。
而且感受也是愛的近義詞,當你在覺察感受的時候,你也會感受到你們之間依然存在著的愛,這些愛也是在現在艱難的時刻的一個支點,讓你放下仇恨,卑微,轉而用一種更廣大的視角去看待你們的關系:
如果你愛他,那么他選擇了別人意味著這是他的一個個人選擇,你可以更好地祝福他擁有更好的人生,也感激和他的這場相遇。
如果你在面對一個讓自己不好受的人依然用美好的感受祝福他,意味著你對世界的看法不會輕易因為他讓你不好受了而輕易改變,也說明你在這段關系里的主體性不會輕易動搖。
同時你也趁著這個機會意識到,被拋棄這個行為也許勾起了我的羞恥感,這種羞恥感似乎是我的人生底色,只要一遇到被拋棄我都會感覺到羞恥。
這些分辨哪些是我自己的感受、哪些是他帶給我的感受的過程,也會讓我們真的開始意識到原來他和我不一樣,我也和他不一樣。
他會讓我受傷,但這并不代表他是一個壞人,他也不是一個危險的人,我的那些感受也并不是危險的。
我們要相信,親密關系是愛的交流,感受到的交流,愛是沒辦法用利弊來衡量的。
你選擇一個人是因為你愛他,你不選擇一個人是因為你在他身上暫時感受不到愛了,愛才是關系里的鑰匙,而想要連接起愛,需要打開自己的感受,用感受去面對你愛的人。
就算是分離,愛依然存在,它會繼續陪伴著你,度過接下來一個又一個春秋。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