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珍寶 齊聚央視
2月1日(大年初四)20:00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
《2025年非遺晚會》下集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
CCTV-1播出
來自北海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貝雕(北海貝雕)、骨角雕(合浦角雕)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南珠傳統養殖技藝、南珠飾品加工技藝
和三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白耀華、林雄、梁菊萍
出現在了央視非遺晚會的舞臺上
北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首批優秀旅游城市
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
豐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觀
漫漫暖冬 濱海有約
讓我們一起走進珠城北海
了解極具濱海風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探索當地依海而生的生活智慧和藝術精髓
貝雕(北海貝雕)
貝雕(北海貝雕)是以北部灣海洋的貝殼、海螺為原材料,巧妙利用其天然色澤、紋理形狀,經設計揀選、精雕細琢、鑲嵌組裝等工序加工創作成各種工藝品的一種傳統工藝美術。貝雕工藝繁復精巧,借鑒了木、玉、牙雕和國畫技藝,選、磨、貼、拼、接、堆、疊并用,以人物、花鳥、山水、靜物等為主要題材。2021年,貝雕(北海貝雕)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骨角雕(合浦角雕)
骨角雕(合浦角雕)是廣西本土極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美術,“廣西三雕”之一。它利用當地牛羊角為主要原料,根據角料瑩潤如玉、薄則透明、彎而不折的特點,結合其天然形狀、紋理進行設計,采用圓雕、平雕、浮雕、鏤空、鑲嵌等多種技法精雕細刻,有的部件甚至細如毛發、薄如蟬翼。2021年,骨角雕(合浦角雕)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南珠傳統養殖技藝
南珠傳統養殖技藝起源于南北朝時期,到明末清初,合浦珠民對南珠養殖進行了探索,以魚目或核插入珠蚌養殖出南珠。1958年10月,中國海水人工養殖的第一顆珍珠在北海育成。其是一種經過珠母貝苗種的培育、精選母貝、插核生產、海里管養等幾個階段,從珠母貝至產出南珠整個過程的傳統技藝。2020年,南珠傳統養殖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北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南珠飾品加工技藝
南珠飾品加工技藝,是指以北部灣海域所產南珠為主要原材料,搭配各類金屬、寶石、貝殼等配件,通過優化處理和手工加工的方式,將原珠加工成各種精美南珠首飾、工藝品的一種傳統技藝。南珠飾品加工工藝流程主要包括:原珠前處理、漂白、拋光、鉆孔、穿鏈、鑲嵌等。南珠飾品表現形式主要為珍珠首飾、珍珠工藝品。2024年,南珠飾品加工技藝入選北海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非遺傳承人簡介
白耀華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合浦角雕自治區級傳承人,北海藝術設計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廣西工藝美術作品評委專家庫成員。1974年開始從事角雕技藝,擅長雕刻水族生物、花鳥草蟲、飛禽走獸,以寫實為主,特別傳神靈動。代表作《中國夢》《和鳴百財》《花好月圓》分別榮獲2014年、2016年、2018年全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百花杯”金獎。多件作品被國家級省級藝術館收藏。
林雄
廣西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海貝雕市級傳承人,北海市恒興珠寶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總監、黨支部書記,北海貝雕博物館館長,北海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廣西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北海市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1989年開始從事玉雕和金銀首飾設計加工,2021年被授予廣西工匠,廣西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第十一屆北海市政協委員,2023年大師工作室被授予全國第二批大師傳承創新基地。
梁菊萍
廣西青聯委員,北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南珠傳統養殖技藝市級傳承人。2009年,梁菊萍大學畢業回國,從父母手中接過“擔子”,立志要壯大規模,并把北海的南珠產業做強做大。2014年,梁菊萍創辦了北海市萬山海投資有限公司,并創立“珍南珠”品牌,寓意著“珍惜、珍愛、珍貴南珠”。
來源:看北海 悅北海綜合編輯
聲明:文章及圖片僅做分享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請聯系我們處理。
悅北海 北海人都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