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話古蛇——母牛谷蛇(Madtsoia)
蛇年新春,小盜龍打算在春節期間給大家科普七種已經滅絕的史前巨蛇,一起探索蛇類的極限和輝煌,今天介紹的是一種從中生代一直生存到中生代的巨蛇——母牛谷蛇!
母牛谷蛇(Madtsoia)的屬名來自南美洲原住民特維爾切人的語言,“Mad”意為“山谷”,“tsoi”意為“母牛”,代表了其化石的發現地。模式種祖父 母牛谷蛇(Madtsoia bai)的種名同樣來自特維爾切人的語言,意為“祖父、先輩”。
圖注:母牛谷蛇的部分化石,包括了脊椎骨,圖片來自網絡
母牛谷蛇的化石最早發現于阿根廷南部,于1933年被命名,也就是祖父母牛谷蛇。祖父母牛谷蛇的生存年代為距今30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根據發現的化石推測,母牛谷蛇的體長在9~10米之間,是非常巨大的蛇類。
圖注:生活在始新世時期的 祖父 母牛谷蛇,圖片來自網絡
祖父母牛谷蛇并非母牛谷蛇屬中唯一的種,1961年古生物學家在非洲東面的馬達加斯加島發現了更為古老的化石,并將其命名為馬達加斯加母牛谷蛇(Madtsoia madagascariensis),種名這是化石發現的國家。馬達加斯加母牛谷蛇的化石來自梅法拉諾組(Maevarano Formation)地層,時間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萬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從化石上看,馬達加斯加母牛谷蛇的長度要短一些,在5.1米左右,體重約50千克,但是一塊比正模標本大近50%的化石表明其大個體的長度可達8米,體重也上升至100千克。馬達加斯加母牛谷蛇也成為已知中生代最大的蛇類!
第三種母牛谷蛇于1998年被命名,名字坎氏母牛谷蛇(Madtsoiacamposi),種名獻給巴西古生物學家第歐根尼·德·阿爾梅達·坎波斯(Diogenes de Almeida Campos)。在這里要提一下的是,發現于中國在2022年命名的凌源翼龍(Lingyuanopterus),其模式種名為坎氏凌源翼龍(Lingyuanopterus camposi),種名也是獻給坎波斯,沒想到吧。
圖注:凌源翼龍 的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巴西古生物學家第歐根尼·德·阿爾梅達·坎波斯,圖片來自網絡
言歸正傳,坎氏母牛谷蛇的化石發現于巴西的伊塔博拉伊組(Itaboraí Formation)地層,時間為距今5300萬至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初期,其體長在5至6米之間。
2011年,皮斯杜爾母牛谷蛇(Madtsoiapisdurensis)被命名,種名來自印度的皮斯杜爾村(Pisdura)。皮斯杜爾母牛谷蛇的化石發現于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地層,時間為距今7000萬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拉米塔組聽上去耳不耳熟,正是之前給大家介紹過的古裂口蛇(Sanajeh)發現的地層。與體長3.5米的古裂口蛇相比,皮斯杜爾母牛谷蛇的體型更大,長度5米。
圖注:皮斯杜爾母牛谷蛇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吞食新生恐龍的古裂口蛇,圖片來自網絡
無論是化石發現的地點還是化石發現的年代,都表明母牛谷蛇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史前大蛇。從發現地來看,在南美洲、非洲和印度都發現了它的化石,代表了其在南方岡瓦納大陸上的廣泛擴散;從生存年代來看,從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母牛谷蛇屬延續了整整4000萬年之久,長壽的不可思議。
圖注:目前發現母牛谷蛇的地區,圖片來自網絡
母牛谷蛇值得關注的可不僅僅是生存范圍和時代,還有其體型,其5至10米的長度都屬于大型蛇類,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屬于大型掠食者。在白堊紀末期,無論是馬達加斯加母牛谷蛇還是皮斯杜爾母牛谷蛇都是生活在大型島嶼上的,它們的食物當中也有恐龍。就以馬達加斯加母牛谷蛇為例,其生存環境中的恐龍既有大型的掠食龍、瑪君龍、也有小型的惡龍和脅空鳥龍,還有獅鼻鱷和魔鬼蛙等。靠著體型以及身體的絞殺能力,母牛谷蛇完全可以殺死自己捕獵范圍內的恐龍,上演一場白堊紀的狂蟒之災。在古生物紀錄片《史前星球》中,出現了母牛谷蛇絞殺恐龍的情景!
圖注:古生物紀錄片《史前星球》 中的母牛谷蛇,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母牛谷蛇絞殺掠食龍,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圖片來自網絡
最后要說明的是,在網絡上關于母牛谷蛇的翻譯常被譯為瑪德松納蛇,這完全屬于音譯,而母牛谷蛇所屬的巨蛇科(Madtsoiidae)也應該譯為母牛谷蛇科。
圖注:母牛谷蛇捕食幼年瑪君龍,圖片來自網絡
研究論文:
1.Mohabey, D.M.; Head, J.J.; Wilson, J.A. (2011). "A new species ofthe snake Madtsoi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India and itspal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1(3): 588–595. Bibcode:2011JVPal..31..588M. doi:10.1080/02724634.2011.560220.S2CID 129792355.
2.Rage, J.C. (1998). "Fossil snakes from the Paleocene of S?o José deItaboraí, Brazil. Part II. Boidae". Palaeovertebrata. 27 (3–4): 109–144.S2CID 59450531.
3.Thomas C. Laduke; David W. Krause; John D. Scanlon; Nathan J. Kley(2010). "A Late Cretaceous (Maastrichtian) snake assemblage from theMaevarano Formation, Mahajanga Basin, Madagascar". Journal of VertebratePaleontology. 30 (1): 109–138. Bibcode:2010JVPal..30..109L.doi:10.1080/02724630903409188.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