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東南是本市的陵城區,西北方則是河北省滄州市的吳橋縣。德州市在歷史上曾是“陵州”,吳橋縣有個安陵鎮,當然它對面是景縣的安陵鎮,在運河時代夾河形成的鎮使用相同名字是很普遍的事,二者在本文中可以看成是一回事,再加上德州的陵城區,三地都和“陵”字有關,那么它們的來歷是一樣的嗎?
今天地圖上的三地位置示意圖
先來看“安陵鎮”
安陵鎮是由安陵縣撤銷之后而置,《水經注》說明了安陵縣的來歷:“大河故瀆又北,逕修縣故城東,又北,逕安陵縣西,本修之安陵鄉也”。修縣,即今天的景縣,安陵縣是由修縣的安陵鄉析置而成,時間是在西漢,而縣治所在則是在吳橋縣安陵鎮窯場店南,康熙《吳橋縣志·古跡》記載安陵城:“在城西北二十五里,衛河東岸,在窯場店南里許,基址尚存。”
安陵縣在設置后省入修縣,晉朝又分修縣置東安陵縣,北魏去“東”字為安陵縣,隋大業初又并安陵縣入東光縣,唐武德四年又析東光置安陵縣,永徽二年移治于白社橋(或今安陵鎮所在),宋景祐二年廢安陵縣入將陵縣。在這之后,安陵縣未再復設,只留下安陵鎮。金朝分將陵縣置吳橋縣,安陵鎮屬吳橋縣。
雖然安陵縣被撤銷,但是安陵鎮在之后的歷史歲月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元朝設安陵倉、明清兩代設安陵驛、管河公署及巡檢司。
唐朝地圖上的三地形勢圖
再看“陵州”
在上面介紹安陵縣時,曾提到宋景祐二年廢安陵縣入將陵縣,金朝分將陵縣置吳橋縣。這個將陵縣就是陵州的來源。但是說將陵縣,又不得不提及安德縣。
安德縣設于漢初,隋開皇十六年安德縣一分為三,東境仍為安德縣,分其北境置將陵縣,析其西境置新廣川縣,尋改名為長河縣。
唐朝德州治安德縣,五代后晉德州移治長河縣。后周德州仍治安德縣,長河縣廢為鎮,歸并于將陵縣。
宋朝地圖上三地形勢圖
宋朝景德后,將陵縣移治于長河鎮。元朝憲宗二年,將陵縣升為陵州。
元朝地圖上三地形勢圖
明朝洪武初,“陵德互易”,即陵州于洪武元年降為陵縣,七年廢陵縣、安德縣,將治于原安德縣的德州治所移治于原陵縣治,此時陵縣、安德縣均消失,只存德州。洪武十三年把原安德縣區域,新置為陵縣。至此,完成了“陵德互易”。
明朝地圖上三地形勢圖
最后看“陵城區”
陵城區所轄范圍在歷史上一直是古安德縣的一部分。古安德縣在隋開皇十六年一分為三,其北、西部分大約相當于今天山東德州德城區,東部仍為安德縣。洪武初“陵德互易”后,安德縣成為了陵縣,2014年10月成為了德州市陵城區。
以上就是德州市和吳橋縣中“陵”字地名的淵源。至于這個“陵”字的來歷,很大可能就是這一帶處于古黃河下游,受古黃河泛濫、改道以及泥沙淤積的影響,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沙丘,這些沙丘被稱為“陵”,《爾雅·釋地》說:“大阜曰陵”。《釋名》則曰:“陵,崇也,體崇高也”。古人給這些“陵”分別給予了名字,希望是安寧之地的為“安陵”,有大將駐守的地方為“將陵”。
當然,這些“陵”在后世的滄海桑田中早已消失不見,只留下帶有“陵”字的名字。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