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4655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DeepSeek橫空出世,中國科技不輸美國!
02、AI越來越智能,人們如何避免被淘汰?
03、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心理學會“大洗牌”
04、精準心理學的應用,彌補了AI弱點
01、DeepSeek橫空出世,中國科技不輸美國!
今年的春節,是有濃濃科技味的春節。
國內沒有受到政府資助的團隊開發的人工智能DeepSeek引發科技海嘯,成為國內、甚至全球探討最多的話題。
圖片來源于網絡
DeepSeek雖然是科技產物,但是它會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比如,它會對中國人的心理產生什么影響?
我拿這個問題去問DeepSeek,它給出的其中一個角度我非常認可:
DeepSeek實現的技術突破,能增強大眾對中國的科技自豪感!
饒毅教授對DeepSeek不吝贊賞,他說在科學和技術方面,DeepSeek是1840年以來中國出現的、對人類最大的震撼。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難能可貴的是,對比起美國的ChatGPT,DeepSeek既先進又開源,成本又低,這對普羅大眾、相對缺乏經費的研究學者、還有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來說,簡直太友好了!
毫無疑問,這樣優秀的DeepSeek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形成了強烈沖擊。
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引起美國朝野的驚惶。這被稱為美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當時的美國政府想不明白,為什么當時經濟和科技都更落后的蘇聯竟然在空間競賽中拔得頭籌。
現在,DeepSeek的橫空出世,再次引發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政府的恐慌。
2月4日,拜登政府時期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莉娜·M·汗女士在《紐約時報》撰文,表示“不要再崇拜美國科技巨頭”,中國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科技新秀,就讓美國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相形見絀,顏面掃地。
她指出,中國人工智能公司 DeepSeek 以其強大的新人工智能模型,震驚了硅谷和華爾街,硅谷投資者馬克·安德森甚至將其描述為“人工智能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西方發達國家的富豪已經意識到,他們再也無法靠壟斷高精尖科技而獲得超額利潤了,中國人打破了這個壁壘,動搖了資本主義富豪的根基!
隨著國內科技的不斷崛起、甚至超越美國,像“中國的科技不如美國”“中國的AI不如美國”等偏執、固化的認知,會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恥笑。
而且,這種言論也暴露出了說話人的三觀問題。他們偏執、自以為是、甚至非常自戀。
比如,中國工程院的孫凝暉院士,他是國家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但是他在2024年竟然公開說美國是技術領域的火車頭,前進速度無人能及,還把國內的AI比作國足,“越追趕越落后”。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還有,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劉嘉說“中國的人工智能最多算第二梯隊,美國才是真正的一騎絕塵”;
圖片來源于網絡
劉嘉教授還曾與華大集團的CEO尹燁一起參加節目,當時劉嘉說漢語在ChatGPT的語料庫里只占1%,尹燁也順著劉嘉的話分析,(漢語)就相當于一個少數民族,成為今天的孤語版本。他們的言下之意是漢語在AI領域將失去話語權,最終將被邊緣化。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還包括盲目否定中醫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跑到美國去的方舟子等等,如果這些人、“學閥”掌握了國內學術的話語權,他們的偏執認知、崇洋媚外會誤導很多不明真相的國人。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國人已經看清了這部分“專家學者”的三觀超級有問題,不再是他們說啥就信啥,甚至會指責他們有“崇美媚美”心態,把這些專家學者的言論當成笑話看。
隨著國內AI崛起,如果這部分“專家學者”還不懂得與時俱進,將更快“衰落”。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DeepSeek團隊的最大特點是國內名校背景和年輕化,工程師和研發人員幾乎都來自清華北大、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知名高校。
而且,有消息稱,DeepSeek核心團隊清一色沒有出國留學過,這群接受國內教育的年輕人震驚了全球科技圈!
DeepSeek打破了很多人對國內人才培養的固有認知,極大地增強了國人對國內高校理工科人才培養的自信:
國內的大學也能培養出非常卓越的人才!不要再盲目追求西方發達國家的所謂名校!
再說了,現在美國對中國的理工科學生都封鎖知識了,出國反而學不到什么真本事。
希望越來越多的國人能夠重新認識國內80后、90后、乃至是00后的這群年輕人。有真才學識、家國情懷的年輕人不僅能成事,還能成大事!
他們在個人層面已經進入了追求崇高目標的人生階段,在時代發展層面,他們也將有能力創造出巨大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重重的痕跡!
而且,科技發展的背后其實反映了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三觀。
美國人創造的ChatGPT代表了西方社會的那一套價值觀。對比之下,中國人創造的DeepSeek有更積極、包容、博大的三觀。
隨著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內AI水平不斷發展,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球將會有更大的話語權!
02、AI越來越智能,人們如何避免被淘汰?
當然,放眼整個社會,其實不是每個人都歡迎DeepSeek這種高水平AI的到來,他們非常擔心DeepSeek會搶了自己的工作飯碗。
希望這部分人要理性、勇敢地面對現實:DeepSeek這種高水平AI確實會取代很多工作崗位,這是無法阻擋的社會發展趨勢。
但是,我們不應該因此盲目抵制AI,而應該順應社會潮流,把那些相對簡單的工作扔給AI來完成,而我們人類則負責做更有創造性的、更有顛覆性突破性的工作——這正是AI的缺點。
現在的AI在搜索、整合、梳理網絡信息方面特別強,速度特別快,遠遠超過人類的信息處理速度。
但是,這本質上還是整合已有的信息或者知識,而不是顛覆性創新,也就是說,AI很難實現從0到1的突破。AI雖然也會對搜索到的信息或者知識進行篩選,但選擇機制仍然比較僵化。
它無法完全準確地識別哪些是“信息”,哪些是“知識”,而在知識里面,哪些是“高效知識”,哪些是“無效知識”。
要是有一個信息、或者“低效知識”在網絡上大量傳播,AI就會將其收錄,作為答案提供給用戶。
比如“潛意識”這個概念就很典型,精神分析流派的弗洛伊德創造了這個概念之后,被大眾不斷重復、傳播,網上鋪天蓋地都是對潛意識的解釋。
在這種情況下,DeepSeek就會把它收錄為心理學中重要的概念,“謊言說了一千遍就被當成了真理”。
但事實上,“潛意識”根本不屬于科學心理學。
所以,AI仍然無法識別低效的信息、甚至無法完全篩選掉虛假、錯誤的信息。換句話講,AI其實無法辨別一個知識是否科學,它對于偽科學沒有辨別能力。
即使是DeepSeek和ChatGPT的“深度思考”功能,看起來好像具備了深入思考人性、提供解決問題方案、甚至是分析預測未來趨勢的能力。
但其實,這背后也是它們對古今中外諸多知識、信息進行梳理后的回答。而這些知識和信息都還停留在人的外顯記憶層面,無法進入內隱記憶層面。
AI分析和預測人性、社會趨勢時,它的答案并沒有大眾說的那么精辟獨到,我們要謹慎對待。
總的來說,目前最進步的AI也還是缺乏“從0到1”“從沒有到有”的創新能力,在這些方面,它們仍然無法跟人類的創造力媲美。
所以,面對AI的出現,我們要有危機感,但也不要盲目地恐慌、消極、絕望,而要找準自己的努力方向:
第一,對于出不出國留學、學什么專業、畢業后是否回國發展,要做出更加慎重的選擇。
也不是說一定不要出國留學,但很明顯,隨著“東升西降”的世界格局發展,現在國外留學已經沒那么吃香了。“海歸”學子不一定競爭得過國內高校的學子。
第二,任何人都要有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否則被時代殘忍淘汰時,時代都不會跟你打一聲招呼。
如果你是父母的話,更加要保持謙卑,持續學習,不斷與時俱進。否則,在AI時代長大的孩子跟你根本聊不到一塊去,甚至忍不住從內心里瞧不起你,你根本無法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威望。
第三,AI時代淘汰的其實不是人,而是不會利用AI的人。所以,我們要積極擁抱AI、學會駕馭AI,讓它“為我所用”,當我們的助手,而不是對它一味逃避、抵觸。
第四,要跨學科整合,創新地、深入而高效地解決現實的難題,而不是當理論家、空談家。這也是AI的弱點。
比如華為已經攻入了多項科學技術的無人區,我們晴日也進入了精準心理的無人區,這都是AI無法做到的。
涉及到人類的情感、人性的問題,這也是AI的弱點。
03、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心理學會“大洗牌”
雖然在整體上,AI對國人的心理會帶來積極影響,振奮人心,但它對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心理學會帶來很大的沖擊,行業會迎來大洗牌。
此圖為AI生成
如今,國內外主流精神科采取的仍是“癥狀學診斷”,也就是主要診斷標準中實際上沒有病因,只有外顯癥狀,比如相應的情緒、行為;
只要患者出現了相應數量的癥狀,就能被確診相應的精神心理障礙。
按照這種思路,只要把診斷思路錄入到AI系統,AI醫生也能給患者下診斷。
而且,AI醫生可以24小時上班,全年無休,還不會不耐煩,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AI醫生的復制速度快、數量多,能分配給每個患者的診察時間就更多,不像現在大醫院里的精神科大夫,一天要看上百個病號,留給每個病人的時間只有5到10分鐘。
在這一點上,AI醫生能提供的就醫體驗能超過傳統的精神科大夫。
只不過,目前AI醫生的診斷沒有法律效力,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一旦AI醫生在法律、倫理上的問題解決了,傳統的精神科大夫就非常容易被取代,就像司機將被無人駕駛取代一樣。
同樣的,AI對國內外主流心理學也會帶來巨大的挑戰,很多國內心理咨詢師已經意識到這一點,甚至焦慮地驚呼“天塌了”。
以往,很多心理咨詢師、心理學者掌握了主流心理學知識后,就能通過知識壟斷成為所謂的“心理專家”、“心理學教授”,獲得大眾的認可甚至崇拜。
可在AI時代,這一招失靈了!他們所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其實非常低效,也非常容易獲得,AI一搜就全都出來了。
AI時代實現了“信息平權”,哪怕是普通人、外行人,只要懂得使用AI,就能便捷、快速地打破了知識壟斷。
所以,只懂得主流心理學知識的心理學者、心理從業人員,將會很快被AI淘汰掉。
尤其是那些只會分析、講理論的心理從業人員,光“說”不“做”,不能幫助大眾解決真正的實際難題,這部分人會首當其沖,更快被AI取代。
04、精準心理學的應用,彌補了AI弱點
那么,在AI時代,精神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在哪?
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要盡快與精準心理學融合,快速進入精準精神心理學時代。
上面已經分析過了,只懂得開藥、不懂得解決心理根源問題的精神科大夫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了。
新時代的精神科大夫必須掌握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起碼要懂得與患者、家屬共情,提供情緒價值。
而且,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要加快實現“病因學診斷”,了解精神心理障礙的真正病因!
我們多次介紹過,人類基因組計劃早就完成了,科研人員至今還沒找到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致病基因”。
這說明,這些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真正病因不是基因遺傳。
精準精神心理學已經顛覆性地發現了精神心理問題的“第一性原理”:
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精神障礙、嚴重精神障礙在本質上都是同一回事,它們的主要根源都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記憶,是病理性記憶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點擊可查看大圖
很多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精神科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治根不治本,他們的病理性記憶得不到真正的修復。
這些病理性記憶有很多儲存于人的內隱記憶層面,患者本人早就遺忘了。
我們利用精準精神心理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3PT)進入到患者的內隱記憶層面,甚至找到了患者未滿月時的記憶。
當患者的主要病理性記憶得到修復,病根得到解決,他們能實現快速撤藥,回到學校或工作崗位,甚至具備高逆商,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睿智,患者的家庭氛圍也會更加和諧。
越來越多的人會通過AI,快速了解到上面的真相!
其實,進入AI時代后,大部分國人都已經解決了生存階段的難題,進入了生活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性三原色中的弱點——趨利避害、僥幸心理、虛榮心更容易暴露出來,很多人更容易陷入精神內耗中,出現心理沖突。
而那些能夠掌握精神心理領域“第一性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精神科心理從業人員會非常受歡迎,但目前這種醫生實在是太少了,與社會上的迫切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與沖突。
希望精神心理從業人員要意識到這一點,盡快進入精準精神心理學時代,掌握精神心理領域的“第一性原理”,要能幫助大眾解決實際的問題。
這能使從業人員獲得巨大的職業成就感,而且這是AI所做不到的事情!
因為如今最先進的AI也只能做到“知”的層面,幫助大眾拓寬認知邊界;但它還無法做到“行”的層面,無法高效化地修復病理性記憶,無法做到“知行合一”!
這是AI的局限性,也是精神心理從業人員的機遇,我們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甚至把握住機遇,走在時代的最前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