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有著神奇的魔力,不僅對歷史上的割據政權有著吸引力,也讓后世的普通讀史者感到興奮。
所以,在讀史者眼中,身為一個割據政權,你就得積極奮取、殫精竭慮的謀求統一,哪怕你勢微力孤、偏居一隅,你也要努力再努力,爭取削平群雄,一統天下。
這是歷史或者寫史、讀史的人對一個割據政權的基本要求。
這就是大一統的魔力,或者叫慣例、慣性。
很遺憾,三國時期的東吳政權跟大一統不沾邊,它安于做一個偏安政權。
這么說可能不準確,應該是在周瑜死后,東吳就放棄了一統華夏的目標。
赤壁之戰后,周瑜向孫權提出“取蜀,并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
孫權當時還年輕,對周郎的戰略計劃深以為然,便派周瑜西上,只可惜周瑜天不假年,在入蜀途中病逝。
周瑜死后,繼任的魯肅以保守著稱,只想聯劉抗曹,東吳從擴張轉為守勢。
魯肅死后,繼任的呂蒙倒是有擴張想法,他向孫權獻計,在關羽用兵襄樊之際偷襲荊州,從而成功擊敗關羽,奪取了荊州,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實現了“全據長江”的夙愿。
呂蒙奪取荊州后,應該向西向北繼續用兵,爭取先滅蜀再滅魏,實現一統。可荊州之戰后,呂蒙就于同年去世,《三國志》沒有記載他是否有一統華夏的志向,估計大概率沒有。
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從軍事角度,確實是良謀,但在歷史上卻名聲不佳,畢竟當時東吳和蜀漢是盟友,用白衣渡江這種伎倆背刺盟友,屬于不信不義,而且呂蒙殺的關羽后來又被神化為忠義的象征,從而讓他背上了江東鼠輩的名聲。
相比于東吳胸無大志、偏安一隅,呂蒙的白衣渡江殺關羽反而不叫事兒,問題是他殺完關羽就完了,既沒有北上也沒有西進,像個守財奴一樣,只是貪荊州這個小便宜。
呂蒙死后,繼任的陸遜雖是個將才,但也是趨于采取守勢,夷陵之戰大敗來勢洶洶的劉備后,沒能趁機繼續西征,一舉滅掉實力大損的蜀漢,反而關起門來過起了太平日子。
后來雖有和曹魏的石亭之戰這種進取戰事,但其志也不在于北進,只是想多占點地盤。
再之后繼任陸遜的諸葛恪,雖有大志,但忙于內斗,無暇他顧。
總之,孫吳歷經四代六世,終不過是一個割據政權,沒有大一統的雄心壯志。
不但沒有雄心壯志,其內部矛盾突出,孫氏宗親和江東士族一直搞內斗,整天像斗雞一樣爭權奪利,哪有時間思考天下一統。
反觀曹魏和蜀漢,從沒有想過割據一方做個偏安之君,兩者的目標都是滅掉其余兩家,實現大一統。
曹魏統一了北方,其南下滅蜀滅吳一統天下之志自不待言,它有這個實力。
我們重點說說蜀漢,來和東吳做個對比。
蜀漢立國的目標就是克復中原、興復漢室,這算是它的治國剛要,也是它政權合法性的依據。
有了這個基調,劉備伐吳和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姜維十一次北伐曹魏,就都是順理成章的事。
劉備、諸葛亮和姜維都明白,割據一方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短期內可以憑借人為形成三國鼎立的態勢,但長此以往,終究會被實力強大的曹魏鯨吞蠶食,亡國是遲早的事。
所以蜀漢才一直不遺余力的北伐再北伐,很多人都批評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窮兵黷武、民不聊生,這都是目光短淺之見。
而執掌孫吳政權的恰恰都是一幫子短視之徒,他們只想割據一方縱享安樂,根本不會想到北伐一統天下。
孫權這個大帝或許曾有過雄心壯志,但他在宗親和士族的夾擊下,心力憔悴,已經無力考慮這種大事。
孫氏宗親和江東士族,都只會爭權奪利,如果北方的曹魏打來,那就盡快投降,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買賣,投降曹魏后,他們仍舊可以保住爵位利祿。
一群不思進取、胸無大志、爭權奪利、內耗內斗的無能之輩,自然就是一群鼠輩。
再加上東吳又有背刺盟友殺關羽的黑歷史,鼠輩之名板上釘釘。
誰會待見一群鼠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