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萬柏林區磺廠石窟側面。
太原市迎澤區郝莊鎮永祚寺住持磚墓塔。
運城市鹽湖區墩張莊觀音廟正面。
永濟市卿頭鎮董村張氏宅院。圖片均由山西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
太原,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2500多年建城史,歷史底蘊深厚,歷史遺存豐富。運城,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是最早的“中國”,有“國寶第一市”之稱,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這兩個市均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和扎實成效,并涌現出許多新“驚喜”。
太原:新發現不斷填補文物資源空白
北魏石窟不再沉寂 “塔塔地”果然有“小雙塔”
自2024年5月實地調查啟動以來,太原市各普查隊克服野外作業種種困難、吸取總結工作經驗,完成三普文物復核1400余處,征集匯總新發現文物線索40余條,其中30處已完成實地核查登記。其中,比較重要的新發現頗為矚目。
萬柏林區磺廠石窟
該石窟位于萬柏林區磺廠村以南土坡頂上,處于太原西山主峰石千峰的北麓,開鑿于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
石窟開鑿在一巨石上,坐北朝南,窟外兩側尚有未開完的小龕9處。石窟的形制較小,窟內平面呈長方形,平頂微弧,三壁三龕。石窟三壁主尊均有明顯的褒衣博帶、秀骨清像風格,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特別是遷洛后石窟造像藝術漢化趨勢,多采用南朝士大夫服飾形式雕鑿。石窟右壁(西壁)為倚坐彌勒像,亦是北魏后期題材。壁面左上角和右上角刻有兩處題記,右上角自左往右可見“延昌三年八月十五日”等字樣。經專家現場勘察,磺廠石窟時代特征鮮明,信息明確,為目前已知太原市范圍內開鑿時間最早的石窟,具有重要文物和學術價值。磺廠石窟的發現,拓展了考古界對太原西山石窟地域豐富性的認識,或為山西石窟寺研究提供了最新時間坐標。
古交市岔口風則峁遺址
該遺址位于古交市西南部的岔口村,保存狀況良好。2009年,當地村民在耕種過程中,約在地表下40厘米處發現一件磨光石磬、幾件石斧、一件小口陶罐,遂上交到古交文物部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員前往這些遺物出土地進行現場調查。現場踏查中,在田間地頭、耕土地坎中采集到多件夾砂和泥質陶片,紋飾多飾有籃紋、部分素面紋,可辨器物有陶盆、陶罐及器物橋形鋬和雞冠形鋬。
專家推斷,岔口村風則峁遺址的時代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它的發現將為探索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為探索晉中盆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提供寶貴的新資料,為探索汾河流域史前文化的面貌提供新的實物證據。
永祚寺住持磚墓塔
該墓塔位于迎澤區郝莊鎮雙塔公園內。墓塔坐北朝南,創建年代不詳,分析為清末民國初建筑,相傳為力宏和法義兩位主持墓塔。兩座墓塔相對而建,距離為2.55米。兩座墓塔平面均呈六邊形,均為三層仿木樓閣式實心磚塔,均由塔基、塔身、塔頂組成,塔基為圓形,塔身之間為疊澀屋檐,塔頂為六角攢尖頂。
此地原為永祚寺廟產,新中國成立后劃歸郝莊鎮郝莊村管理,地名就叫“塔塔地”,村民稱這兩座磚墓塔為“小雙塔”。上世紀九十年代,村民在磚墓塔周邊圍起了鐵欄桿進行保護,周邊建起了高大建筑,磚墓塔很難被外人發現。2020年,建設雙塔公園,拆除了周邊建筑,磚墓塔重新進入人們視野。在公園建設中,硬化綠化了磚墓塔周邊的土地,“小雙塔”現在已經成為雙塔公園的一景。
此外,杏花嶺區將地鐵2號線建設工程中的重要考古發現——鎮遠橋遺址列入本次普查登記范圍;尖草坪區普查隊按照文化景觀認定標準,對太鋼渣山公園進行了調查登記;晉源區普查隊挖掘區域內紅色資源,對太原縣第一支部——桃園煤礦支部舊址等紅色遺跡、史跡進行了文物調查和價值認定。這些新發現文物完善了太原市文物譜系、填補了部分文物資源的空白,為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也為太原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打下基礎。
運城:持續“上新”,發揮試點引領作用
觀音廟“開一片真心” 張氏宅院“安泰致遠”
自2024年5月以來,運城市實地調查工作穩步推進,現已復核三普不可移動文物4394處,調查新發現文物164處,完成率67.78%。
作為全省唯一一家國家級普查試點的鹽湖區,“三普”登記文物416處,除國省保20處由山西文博集團負責“四普”外,鹽湖區的“四普”文物總量為396處。截至2025年1月20日,該區共復核“三普”文物390處(剩余6處中的4處古遺址,地處中條山上,2處古建筑正在修繕),“四普”新發現文物35處。
墩張莊觀音廟
墩張莊觀音廟,位于鹽湖區三路里鎮墩張莊村東北小路旁,據該廟所存“創建觀音廟碑記”碑記載,其創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廟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三椽,梁架結構為四檁前出廊,硬山頂,干槎瓦屋面,明間辟門,兩次間開格子窗,檐柱皆為方石柱。明間左右石柱分別題“香焚寶鼎熏開一片真心,磬向云堂敲斷六根妄念。”兩山墻石柱題“瓶中楊柳陰遮百萬人家,座下蓮花香滿三千世界”。廊心墻用磚雕裝飾有蝙蝠、如意、寶鼎、供桌等佛教和吉祥圖案。廟內原設有神臺,供奉觀音菩薩塑像,現塑像已毀,村民在后墻上繪有普賢、觀世音、財神等畫像。據村民講,該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直作為生產隊飼養牲畜的場所,后作為倉庫使用,生產隊會及時對其進行修修補補,才得以保存至今。
該廟雖然建筑體量較小,梁架結構簡單,但是創建年代明確,磚雕刻畫精美,檐柱均采用方形石柱,石柱上的楹聯字跡雕刻規整,是研究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董村張氏宅院
該宅院位于永濟市卿頭鎮董村村中,坐東朝西,創建年代不詳,原為四合院。現存門房、過廳、南北廂房基址、上房,均為清代建筑。大門及過廳門兩側有浮雕動物圖案的石門墩。門洞與過廳墻上墨書毛主席語錄,門洞上題字“燎原”;過廳正門正反面門匾題字“瞻前景”“致遠”,兩側門洞門額分別題字“和平”“安泰”,所有門額配上下聯警示格言。
喬溝頭東岳神廟
該廟位于新絳縣澤掌鎮喬溝頭村東部中心。廟坐東向西,現僅存正殿一座,面寬三間,進深三椽,三架梁前帶插廊,灰桶瓦覆頂,屋面結構為單檐硬山頂。據梁脊板題記記載為大清道光六年(1826年)創建。殿內無塑像。東南北內壁布滿壁畫,繪有“東岳大帝神座”“福祿壽星”“五老觀太極”“四扇屏花鳥圖”等內容。前檐南北山墻內壁各嵌石碑一通,南山墻內壁為大清道光六年(1826年)《創建東岳神廟碑記》,北山墻內壁為大清道光七年(1827年)《捐款碑》。該廟布局嚴謹、結構精致,壁畫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色彩鮮艷,線條流暢,造型優美,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
在“四普”實地調查中,運城幾乎各個縣區都有新發現,雖然體量都不大,但是都具備登記為“四普”新發現文物的價值。如,鹽湖區的張半關帝廟、曲莊頭關帝行宮,永濟市的西文學大隊舊址、中共虞臨永支部舊址,平陸縣的王世卿懿德碑,絳縣的紫陽洞,稷山縣的南位關帝廟,萬榮縣的薛瑄故居,夏縣的王峪口遺址等。
山西晚報記者 南麗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