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嚴格避免任何儀式性的東西,因為它們很快就會腐爛”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形式主義的本質及其潛在危害。
儀式,作為形式主義的一種外在表現,在我們的生活、社會乃至思想領域中廣泛存在,有時,人們甚至難以察覺。這些儀式不僅脫離了實質內容,甚至,在很多時候,形式已經超過本質,逐漸影響侵蝕著人們的生活、工作、思想以及個人成長。
不少人的生活和工作已經逐漸儀式化和形式化,逐漸失去了對事情本質的察覺和追問。他們不愿脫離舒適圈,日復一日、機械地重復著與過去同樣的思維模式和做事方式。
正如葡萄牙詩人和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所言的那樣,你是真的活了一萬多天,還是僅僅生活了一天,卻重復了一萬多次?
著名政治家和科學家富蘭克林強調,成功者每天都在提升自我,失敗者每天都在重復自我。有些人25歲就死了,但是要75歲才被埋葬。
自己是人生一切問題的根源,認識自己是一切智慧的起點。成功和失敗全因自己、痛苦和焦慮的根源也在自己、眼中的世界也由自己的視角所決定、人生也由自己的態度和習慣所決定。
人生的真正意義也在于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
維特根斯坦強調,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如果他用灰塵蒙住了自己的兩只眼睛,那他就不會是偉大的。如此微小的思想,卻填滿了某個人的一生!正如有人花畢生的時間在一個小小的國度里周游旅行,并且認為在它之外沒有任何東西。
人難以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在于逐漸將自己的生活儀式化和形式化,以一成不變的眼光和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世間的一切。很少審視自己,直面自己內心深處,獨立思考、察覺事物的本質、找出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并持續改進和提升、發現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
不少人的生活態度和看待事物的視角逐漸形式化和機械化,人生追求流于表面,失去了對欲望本質的追問,正如尼采所強調的那樣,人所愛的不是欲望對象而是欲望本身。即滿足自己的內心,讓內心快樂與平靜。
持久的滿足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所有的外求,均只能得到一時的滿足。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在不少時候,人們不能控制外物或改變外部環境,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內心、或轉換自己的視角和態度。
對此,維特根斯坦強調,幽默不是一種心情,而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如果生活變得難以忍受,我們會想到改變我們的環境。但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改變,即改變我們的態度,我們甚至幾乎沒有想到過。
不少人的學習、工作和思考也逐漸變得形式化。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很少驗證自己學習和工作成果。讀了很多書,但從不總結規律,也沒有用到實踐中。
但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卻不能傳授,學習和獲得知識的唯一目的在于獲得智慧,只有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思考和應用,才能最終獲得智慧。
有些人,當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時,很少反省自己的行為,尋找原因并改進,卻期待著未來會出現與過去不一樣的命運。
人類生活的核心是思考,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深度思考,但不少人的思考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甚至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見。
婚姻也逐漸儀式化和形式化,不少人為了婚姻而婚姻,卻忘了婚姻的本質和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有些人甚至將婚姻當成是價值交換。卻忽視了價值交換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婚姻的本質和其形式主義背后的沉重。
正如維特根斯坦所強調的那樣,假如你已經擁有了一個人的愛,那么再大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但若是想購買它的話,那么任何一點犧牲都是巨大了。
有些人的修行也過于儀式化和形式化,忽視本質,忘了人生何處何時不修行,煩惱即菩提,轉念即自在,心有蓮花開,處處皆凈土。心不苦則智不開,心不死則道不生,心須經事上磨才能變得強大,如如不動。
這種儀式化和形式化的生活態度,讓我們迷失自我,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被自己錯誤的視角、自己和他人錯誤的思想和價值觀所誤導、被不合時宜的風俗和偏見所擺布。
維特根斯坦的這句話提醒我們,要時刻警惕形式主義的侵蝕,不能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而要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質和意義,尋找真相,發現并堅持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