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對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進行通報。其中包括北方某省的一些地方在項目集中開工、集中簽約中盲目攀比,數據不實問題。
5月8日,人民日報評論版又以文章摘編的形式對此現象進行了批評。
根據通報,近年來,該省一些地方在重大項目集中開工中,多個項目反復開工。某市高新區2025年春季集中開工的35個項目中有6個為重復項目,個別縣區單個項目反復開工3次。還有的縣級市項目集中簽約名不符實,實際落地率嚴重偏低。部分基層干部群眾和企業對項目集中開工、集中簽約中的形式主義問題反應比較強烈。
集中開工、集中簽約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官方的出發點為了鼓舞士氣、提高項目引進工作的精氣神。但很多集中開工、集中簽約更多是出于彰顯政績的需要,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表演。
許多集中開工儀式看起來熱熱鬧鬧: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推土機高昂向天、紅地毯鋪就、地方領導按部就班。在這樣的場合,項目投資沒有幾十億元都難以拿出手。但集中開工之后,具體哪些項目真正開工了,投資是否真正落實,往往沒有下文,“演出”完畢也就各歸其位。
這些項目真的需要集中開工嗎?實際上每個項目進展各有不同,有的已經開工了;有的在論證階段;還有的八字一撇還在劃,為了湊數目,也被“集中”了。這中間有多少真正開工的項目,其實存疑。
通報舉例說,該省某區某項目申報投資額近90億元,但兩年來僅投入500萬元完成場地平整;某縣某項目兩次納入集中開工并申報投資額70多億元,但目前仍處于前期研究論證中。
開工現場的布置也花費不少。有的開工儀式會場僅租用電子屏等設備就高達20多萬元。但對有的地方領導來說,集中開工是向上級領導展示本地成績的重要機會,“這筆錢應該花,也必須花”。
這種現象在集中簽約中同樣存在。很多集中簽約的項目,手續都走完了,合同早就簽了;還有的項目僅僅屬于投資意向,反正投資意向對投資方沒有約束力,賣個人情也就簽了。實際簽約項目有多少水分可想而知。
之所以會出現此類現象,通報指出:有的脫離實際需要,在政務服務中片面追求硬件設施高端大氣,熱衷于建系統、搭平臺,搞“面子工程”,華而不實、鋪張浪費;有的政績觀有偏差,重形式輕實效,為了數據“好聽好看”和排名靠前,在項目建設中講究場面、熱衷造勢,盲目追求數量甚至虛報夸大。
筆者認為,前者是后者驅使的結果,歸根到底都是形式主義和虛假政績觀使然。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并且不管這個“面子”是否有充分的實績支持。
對一些地方領導來說,搞不切實際的集中開工、集中簽約已經形成彰顯政績的習慣性方式,這種習慣必須改變。地方發展必須以經得起檢驗的成效作為最終標準,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
這次中央層面的通報,就是在警示地方領導干部,越是推進重點工作,越要注重克服形式主義,越要克服虛假政績觀。
(作者系第一財經評論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