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號窟窟頂。
古建檔案
古建:鹿宿(石堂溝)石窟
地址:高平市寺莊鎮石堂溝村丹朱嶺西麓溝谷中
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認領認養電話:0356-3038900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歷時一年有余,孝文帝發動的由平城(現大同)遷都洛陽的行動宣告完成,來往平城和洛陽的多條道路頓時繁忙起來。
其中一條古道,是皇帝和貴族們南下的必經之路。這條從平城至洛陽的官道,如今名為“平洛古道”,包括晉城在內的晉東南地區,正位居古道的關鍵節點。這條古道的兩端,分別是中國古代兩座石窟寺的開鑿中心——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孝文帝遷洛后,北魏王宮貴族夏居平城、冬居洛陽,平洛古道交流往來日益頻繁,無形中對晉東南佛教石窟的開鑿起到重要的促進和影響。
有數據顯示,山西境內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有481處,而晉東南地區是石窟寺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僅晉城的高平市境內,就擁有羊頭山石窟、石堂會石窟、高廟山石窟、釜山石窟、丹朱嶺石窟等成規模的石窟。
位于高平市丹朱嶺西麓溝谷與半山腰中的鹿宿石堂溝石窟,是晉東南地區重要的石窟之一。
“鹿宿”的傳說
2024年12月30日上午,山西晚報記者由晉城市區出發,在高平市城區與當地文化學者王永忠、文物愛好者李超杰會合后,一同前往鹿宿村。
鹿宿村位于高平市寺莊鎮西北部,由鹿宿、渠溝、上石堂溝、下石堂溝、窯頭、橋頭6個自然村組成。
鹿宿村東、西、北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地帶,地勢較為平緩,境域內有丹朱嶺、琉璃頂、發鳩山,以及高平市最大河流丹河。
發鳩山屬太行山系,呈東西走向,海拔1216米,山勢挺拔,蜿蜒起伏,為高平、沁水、長子三縣(市)界山,山南歸高平市、山西南歸沁水、山北屬長子縣。鹿宿石堂溝石窟坐落在高平市西北20公里處發鳩山南坡。
鹿宿石堂溝石窟處于上石堂溝自然村。據傳,因山上鑿有石室,內雕佛像,村子處于溝谷,與石室結合起來,故名“石堂溝”。村子分上下兩片,上片又名“上石堂溝”,下片為“下石堂溝”。
在上石堂溝自然村,山西晚報記者遇到了村民老趙?!绊樦暹叺男÷芬恢蓖白?,就看到一塊文物保護碑,然后從旁邊上山,就找到石窟了!”在他的指點下,很快就找到了高平市政府所立的“鹿宿石堂溝石窟”文保碑。
說起“鹿宿”村名的由來,在當地流傳著不同版本的民間故事——
其一:高平是炎帝故里,羊頭山為炎帝活動的主要區域,而丹朱嶺與羊頭山為同一山系,與炎帝相關的傳說不絕于耳。炎帝的母親名叫安登,在懷孕了一年零八個月后,誕下了炎帝。傳說,幼小的炎帝被猛獸侵襲,性命攸關之際,被一只神鷹救到山頂。就在炎帝饑渴難耐時,一只母山鹿跑來給他喂奶,此地由此得名“鹿宿”。
其二:相傳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經過此地,看到一只熟睡的鹿,當即借景抒情,于是起名“鹿宿”。
鹿宿石堂溝石窟共有6個洞窟,分散在半山腰及溝谷中,1-4號窟位于獅頭嶺,5號、6號窟位于黑牦牛嶺。
2022年3月,山西省文物局下發《關于做好石刻文物及低級別文物資源調查工作的通知》。當年4月,高平市文物局著手摸底普查,將包括鹿宿石堂溝石窟群在內的石刻文物進行登記造冊。如今,鹿宿石堂溝石窟群的1—6號窟,周圍均設置了保護圍欄。
人物形態各異
1號窟坐東朝西,位于相對獨立的不規則巖體上??唛T開在壁面正中,門楣為尖楣圓拱式,楣面內正中雕刻束莖五葉忍冬。左右立門柱下方為雙手上舉、雙腿蹲坐的夜叉。門柱左右各雕刻一身力士,力士頭部微側,面朝窟門。兩位力士“長相不同”:左側力士頭梳圓形發髻,赤腳站于復瓣雙層覆蓮臺上,雙腳外撇,左腿直立,右腿彎曲,左手下垂,拄金剛杵,杵尖立于足面。細細端瞧,其面相方圓,面部棱角分明,眉呈倒“八”字形,眼角細長,怒目圓睜。右側力士赤足立蓮臺上,左臂肌肉發達,左手叉腰拄金剛杵,杵尖立于足面,右手握拳,具桃形頭光。這位頭梳發髻的力士,雖然額頭殘損嚴重,但怒目圓睜,眼角細長,雕刻工藝細膩。左、右力士頸部均有5條青筋凸起,栩栩如生??邇炔簧跻幷椴艰徍郏孛姘纪共黄剑诘裼?尊坐佛像,佛結跏趺坐,肉髻低平,面部扁平,其余壁面和窟頂僅見鑿痕。
在1號窟不遠處,就是坐北朝南的2號窟,同樣位于相對獨立的不規則巖體上。洞窟形制為平面呈方形,四壁三龕,窟內四壁下方設低壇,前庭北壁為仿木結構樣式??唛T外左右各雕力士,破損嚴重,其中左側力士僅見身體輪廓,頭部破損;右側力士頭身殘損,立于獸背之上。2號洞窟內正壁及左、右壁正中上下并列三龕,四周各壁面及頂壁位置均雕滿了佛像,為名副其實的“千佛窟”。洞窟前壁正中開窟門,窟門上方雕圓拱龕,龕內一佛二菩薩。
3號窟與1號、2號窟相聚較遠,開鑿在溝邊斷崖上,坐東朝西,洞窟形制為平面橫長方形??邇瓤梢姉l條石花鑿痕,四壁卻未見開龕造像,或許是遭遇某種變故而未完成雕鑿。窟門上方居中,雕刻著兩株筆直的樹,枝繁葉茂,樹下一坐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唛T左右兩側各立一面目不清的力士,由于頭部缺失,雙臂及手風化嚴重,手勢、姿態不可辨,崖面布滿黃色斑塊,病害嚴重。順著一條曲折小路,下到溝底。這是一條季節性河流,平日的流水,將河床中的石頭沖刷得沒了棱角。4號窟就坐落在溝谷的上端,窟門處于溝谷距地面近5米高的位置,洞口大體朝東北方向??唛T由3塊長方形石板組成呈π形,石板上布滿鑿痕,兩側石板石花不均勻,鑿痕也比較隨意。四面坡頂均雕著千佛像??邇绕矫娉蕶M長方形,正壁開深敞口龕,左上角存龕楣,右側整體坍毀。地面雕二層佛壇,其上雕一佛二弟子四菩薩二力士。龕內正面雕五尊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5號窟坐北朝南,洞口朝南,與6窟開鑿在兩塊相連的崖體立面。呈橫長方形的5號窟主室四壁三龕??唛T左右兩側雕力士和眾供養僧、供養人像,窟門上方為淺浮雕。前庭左右兩側壁雕菩薩立像,左側壁尚存部分造像,右側壁已不存。右側力士像前有一石塊,根據鑿痕,文物工作人員推測可能為前庭右壁,是盜毀后掉落的石塊。推測得到證實,在窟門外左側發現了有人為用機器切割的圓形盜鑿痕跡,門框和力士均已不存。而窟門右側所雕的力士像,面部風化不清,僅見嘴角及部分耳朵。
6號窟開鑿于崖體東側,在距巖底的1.4米處,開鑿平面呈長方形的前庭,兩側壁呈直角三角形。除兩力士頭光以上及門楣磨光,其余壁面均布滿鑿痕。內為三壁三龕窟。正壁中央開圓拱龕,龕內雕一尊坐佛,龕外側各有一尊坐佛,風化剝落嚴重。中央佛坐于高臺之上,頭部缺失,佛衣披覆雙肩,右側衣角搭過左臂;左、右兩側造像佛頭均失。6號窟崖體立面東側還開4龕,面東崖體開兩列3龕,面南的崖體開1龕。但前3龕所雕坐佛,僅存輪廓,均風化嚴重。面南崖體所開的佛龕僅存3造像和1根柱子的凸起巖塊,風化嚴重。
千余年石窟亟待保護
2022年10月,學者劉勇發表文章,首次向外界介紹了鹿宿石窟,其中處于溝谷的3號窟至6號窟,是多年來首次為外界人士所發現。
2023年,受高平市文物局之邀,山西云岡文物保護修復有限責任公司對鹿宿石窟石刻現狀進行詳細調查,最終出具《山西高平鹿宿石窟石刻調查報告》。根據窟龕形制、造像題材及特點等,《調查報告》將鹿宿佛堂溝石窟分為兩期:1號、2號、5號、6號石窟為第一期,第二期為3號、4號石窟。
同時,根據各期的特征,比照云岡石窟等有紀年可考的石窟造像,對各期的年代略作推論?!墩{查報告》認為:屬于第一期的1號、2號、5號、6號石窟均有仿木構前庭、門楣裝飾以及后室設低壇等,具有北魏中晚期特點。屬于第二期的3號、4號石窟洞窟形制與造像布局具有唐代的特點。
鹿宿佛堂溝石窟所在山體散布油松,溝谷灌木生長旺盛。受當地地質環境影響,無適合開鑿大型窟龕的山體,鹿宿村遺存的石窟均開鑿在類似小山包的砂石巖體中,每一塊小的巖體即為一個洞窟,規模較小。
然而,由于山體巖質疏松,崖面布滿黃色斑塊,病害嚴重,遇水極易風化、剝落、坍塌,導致3號、4號窟部分洞窟造像雕刻或壁畫題刻漫漶殘毀。而其他洞窟窟壁出現較大裂縫,并遭受著風化的困擾。
有千余年歷史的石窟飽受自然風化的摧殘,令人唏噓不已。當地文物部門呼吁,期盼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伸出雙手,在文物部門牽頭下,解決鹿宿石窟群面臨的風化難題,為改善和保護石窟的生存現狀齊心協力,在加緊對石窟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做好低級別文物提檔升級工作,破解石刻文物保護難題。
山西晚報記者 李吉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