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
前不久,“緝拿歸案”火了。
事情的起因是,一名汽車博主將小米SU7(參數丨圖片)與一款競品車型進行對撞,但該測試結果引發(fā)質疑;1月底,小米法務部發(fā)布微博,宣稱已將相關人士“緝拿歸案”。目前,博主是否故意造假,尚未可知,但車車對撞,本身就充滿了爭議。
近幾年,有不少汽車媒體搞出了“對撞”這一套,自主撞合資,日系撞德系,還有拿乘用車撞卡車的。畫面雖然很暴力刺激,但結果卻爭論不斷。一方認為,車車對撞更符合真實事故情況;一方則認為這就是純搞噱頭,不科學。
那么,車車對撞是否科學呢?對撞結果到底可不可信呢?
碰撞測試,不是誰都能搞
且不說對撞測試,普通的車與靜態(tài)障礙物的測試,都不是誰都能搞的。
以C-NCAP為例,打開它的官方網站,我們就可以查詢到各種碰撞測試規(guī)程。
規(guī)程內容相當復雜,對碰撞車輛的質量、假人的位置、儀器的標定,乃至環(huán)境溫度、假人涂色區(qū)域,都有明確的要求。至于碰撞角度、速度的控制更不用多說,幾乎是容不得一點差池。
同時,公開的規(guī)程文件和完整的視頻記錄,也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碰撞測試的公平公開。
如果是媒體搞出來的“民間”測試,如何確保以上變量統(tǒng)一,確保測試人員專業(yè)性,確保測試過程公平公開?可能都存在問號。
更何況,車車對撞,增加了一臺測試車輛,變量也隨之大幅增加,要比車與靜態(tài)障礙物相撞更為復雜。所以,沒有機構指導、沒有明確規(guī)程的“民間”碰撞測試,顯然是不夠嚴謹的。
既然“民間”因為不夠專業(yè)搞不了,那更專業(yè)測試機構是否可以呢?
當然可以。美國的IIHS(高速公路安全保險研究所)就非常喜歡搞對撞測試,但它們并不是為了證明某品牌、某車型更安全,更多的是想對汽車安全做研究,推動行業(yè)技術發(fā)展。
IIHS通過老舊車輛對撞,來探究汽車安全技術發(fā)展;通過同一品牌大車撞小車,測試什么重量、大小的車更安全。
以卡車鉆撞測試為例,大家就能看出機構和媒體的明顯不同。
2011年,IIHS進行了首輪鉆撞卡車,通過同一款轎車鉆撞卡車,來測試卡車防撞梁是否能防止車輛鉆入車底。
結果顯示幾家防撞梁廠家不合格,無法有效保障乘用車安全。隨后,這幾家公司重新設計了防撞梁,并進行了再次測試,最終順利通過。
然而到了某些媒體手里,同樣的卡車鉆撞實驗,就從測試卡車被動防護裝置是否合格,變成了比拼誰的A柱能硬剛大卡車,直接顛倒了主次。畢竟,在大卡車的絕對“體量”優(yōu)勢前,如果防撞梁無法有效防止車輛鉆入,那所有的乘用車都是炮灰。
車車對撞,為什么沒被推行?
既然專業(yè)的碰撞測試機構,有能力搞車車對撞,那為什么這個測試卻沒被大范圍推行呢?
我們要明確的是,汽車安全,并不僅僅是對自車、車內成員的防護,作為交通參與者,汽車還要對各種交通參與者進行保護。換句話說,汽車有保護自己的責任,也有保護其它交通參與者的義務。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的Cybertruck。
前不久,英國警方就扣押了一輛進口特斯拉Cybertruck,原因就是該車因為存在安全隱患,無法在英國合法上路。國內也是如此,Cybertruck的特殊鋼材和尖銳外觀,不符合對其它機動車和行人的保護要求。
所以,從整體交通環(huán)境方面考慮,車車對撞很難被大范圍推行。如果被推行,那這項安全測試很可能就變成了打擂臺,廠家為了“贏得比賽”,只會比誰更硬、誰更重。
如此“惡性循環(huán)”下去,路上都是“裝甲車”,不知咱們走在路上心里得是啥感覺。
車車對撞,早就有了平替方案
其實很多人都沒在意,碰撞測試機構早就有了車車對撞的平替方案。
2020年,E-NCAP(歐盟新車安全評鑒協(xié)會)就推行了車與臺架壁障小車進行碰撞。這項測試,采用了可移動的1400kg的壁障小車,模擬真實車輛。
在試驗過程中,壁障小車和試驗車輛均以50km/h的速度做相對運動,并以50%的重疊率發(fā)生碰撞,以模擬出更符合實際情況的車輛對撞事故。
而且,評價規(guī)程中,除了會考察碰撞車輛情況,也會有相容性評價看壁障小車是否發(fā)生超標準變形或擊穿等情況,并進行相應分值的扣減。
這樣做的好處是,壁障小車的規(guī)格統(tǒng)一,使得各種車型都能按照統(tǒng)一標準進行測試;同時能對壁障小車的變形程度,進行更精準地測量和評價。
除了E-NCAP,國內的C-NCAP和CIASI都在近幾年加入了類似工況測試。
另外,一些廠家也會在自家實驗室中,用車車對撞的方式進行技術研發(fā)。
比如,此前奔馳就用自家的EQS SUV和EQA,兩個體量懸殊的車型進行對撞。在這項測試中,工程師們想要的結果,不是誰能贏,而是在大型SUV的重量優(yōu)勢下,能否保證緊湊型SUV的安全。個人認為,這些測試都比媒體搞出來的車車對撞更有實際意義。
其實,不僅是媒體。車企也在這幾年的營銷中愈演愈烈,用爆炸、火燒、翻滾各種方式博眼球。但這些大多都是流量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傳播手段。
總之還是那句話,“民間”搞出來的各種測試,大家就當爆米花電影看看就好,要想真為買車找參考,還是要認準專業(yè)測試機構。
關于車車對撞,小伙伴們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