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時有大量的搜索需求,內容包括知識、行業信息、產品動態、公司業務、新聞事件等。
過去,滿足我這些需求的產品是百度和谷歌這類搜索引擎,后來也添加了知乎、小紅書、抖音、微信這類產品。
現在,我發現變化又在發生。
我的大量搜索需求被新一代的 AI 產品承接了,比如豆包、秘塔、kimi、以及最新的 DeepSeek。
早上和幾個朋友在群里討論這個話題,我發現他們的搜索習慣也正在或者已經發生了同樣的變化。
對于國內的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搜索需求一般是被百度、360、搜狗這類產品消化的,還有最近幾年增速很快的微信搜索。
不過,上述產品也只能是傳統搜索引擎。
即便這些產品目前已經集成了 AI 能力,但是固有模式依舊沒有變,也無法改變。
原因很簡單,受制于既得利益。
就拿百度來說,它不會把自己變成豆包這樣的產品,所以它做了文心一言,這是因為百度搜索本身的商業模式制約了產品形態。
這種制約就產生了一種用戶體驗,我們在傳統搜索引擎結果列表里需要尋找答案,有時候甚至是在廣告里尋找答案。
顯然,這不是一種好體驗。
基于大模型的 AI 產品提供了一種新范式,AI 不再是去全網搜集和整合內容結果,而是自我理解、推理、產生答案。
對用戶來說,搜索產生的結果就是答案,這和過去搜索產生的是信息有很大區別。
因此,這就是一種生產力的轉變。
要說現在一些大廠產品里誰最著急,我覺得大概率是百度。
對于百度來說,他們的用戶遷移成本極低,新產品提供的新體驗又十倍好于舊體驗,發生遷移是必然的。
但是,對于騰訊、阿里、字節這樣的大廠就還好,因為他們有用戶生態、交易生態、內容生態。
這些生態壁壘比較高,用戶遷移比較難,不是一個更好的體驗能輕易撬動的。
所以你們會發現,當新技術出現時,往往第一個大規模產品都是搜索引擎。
同理,現在 AI 應用化最成功的領域也依然是搜索。
如果說 2024 年是模型的競爭,那 2025 或許會看到一些 AI 應用的比拼。
另外,我也想聊聊對 DeepSeek 的認知。
很多人會把 DeepSeek 類比成 ChatGPT 一樣的產品,屬于應用,但我不這么看。
DeepSeek 和 OpenAI 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前者選擇了開源模式,后者是閉源。
如果非要找一個對比,那就是開源的 Android 和閉源的 iOS。
雖然這種比喻可能并非最合適的,但比較好理解。如果你了解 Android 的生態威力,就知道當年諾基亞、黑莓、Windows Phone 是怎么失敗的了。
開源最大的魅力在于可演化,所有人都可以基于 DeepSeek 這個基座去做自己的產品,甚至是基座,同樣類比基于 Android 的 MIUI。
閉源的 iOS 并非操作系統的成功,而是硬件 iPhone 的成功,這是有先后關系的。
閉源有一個好處,說白了就是獨家,你有話語權、定價權、決定權,這在商業世界里都是利益。
單論格局,DeepSeek 甩了如今的 OpenAI 幾條街。
如果拋開 DeepSeek 的用戶交互界面,那它就是一種底層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被其他人使用去泛化出新的產品,這一點很強。
如果 DeepSeek 真的有機會做成 AI 時代的 Android,那我們國家在這一輪技術競爭中就站在了前列,更何況,對算力芯片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
都知道 AI 時代有新的產品機會,但具體怎么做依舊沒有標準答案。
在我看來,歷史不會重演,但可以參考。
百度的傳統搜索引擎被 AI 問答引擎取代是必然,這個過程中百度不會做錯什么,這就是迭代。
AI 是新生產力,也會產生新工具和新產品。
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當一把電鉆被放到一個拿石器的原始人手上時,他一定會重新拿起石頭。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我們對 AI 的認知會被持續刷新,這種情況至少還會持續三五年,有些突破已經在醞釀。
早上看了一篇關于朱嘯虎的采訪,他今年的認知和去年就有了比較大的區別。
說人話,就是啪啪打臉。
所以,新事物出現和演化的過程中,沒有標準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