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東那句“友商都在抄鴻蒙座艙,但只抄在表面,抄不到精髓”的嘲諷還在耳邊回響,2025年鴻蒙座艙生態大會就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當華為帶著HSpace-Link硬件標準、混合大模型Agent架構和半個互聯網圈的生態伙伴登場時,那些還在用Android魔改座艙的車企,突然發現自己成了智能汽車時代的“功能機”。
這次華為打出的“組合拳”堪稱教科書級降維打擊。HSpace-Link標準讓車載麥克風、氛圍燈這些“邊角料”硬件突然有了戰略價值:你的車機還在控制空調溫度時,鴻蒙座艙已經能聯動家里的智能窗簾自動調節透光度。
而且我們日常使用最多的音樂、地圖這些頭部APP的深度適配,當別家車機還在用手機投屏版本時,鴻蒙座艙的優酷已經能根據車速自動調節視頻碼率。
最致命的還是那個混合大模型Agent架構。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當你說“找家適合孩子的餐廳”,別家車機還在機械地列出美團評分,鴻蒙座艙已經結合兒童座椅壓力傳感器數據、寶寶巴士的適齡內容推薦、甚至根據車載攝像頭捕捉的孩子困倦狀態,自動篩選出“車程15分鐘內+有兒童游樂區+適合短時用餐”的選項。這種“活”的交互體驗,確實不是改個UI就能抄走的。
此前車企們面臨的選擇像極了一場豪賭:押注Android就像買理財產品,有成熟的AOSP底座、現成的Android Auto套殼方案,甚至能蹭Apple CarPlay的生態;而選擇開源鴻蒙則像風險投資,要陪著華為從零構建生態。
可惜大多數玩家都犯了三個致命誤判:
1. 生態幻覺:以為能用Android應用生態就等于擁有自主權,卻忘了谷歌隨時可能像對華為手機那樣切斷GMS。某新勢力高管私下透露,他們收到過Android Automotive OS的合規警告,要求整改系統底層日志采集模塊。
2. 創新惰性:看著華為在手機端掙扎,就想當然認為鴻蒙座艙也是“五年計劃”。殊不知華為用“生態策略”打了時間差:當友商以為他們在搞手機鴻蒙時,深開鴻等伙伴早把OpenHarmony適配到了車規級芯片。
3. 偽全域執念:鼓吹“艙駕一體”的車企,其系統至今連ESP電子穩定程序的實時響應都做不到,所謂的全域不過是把中控屏和儀表盤系統強行打包。這就像給自行車裝上飛機操縱桿,除了營銷噱頭毫無實際價值。
所以,鴻蒙座艙的斷代領先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智能汽車的下半場,正在從功能競賽轉向生態決賽。當辰奕智能的鴻蒙認證車載麥克風能直接調用大模型降噪算法,當易微聯的智能座椅可以根據高德導航路況自動調節腰部支撐,這些第三方硬件商事實上已經成為鴻蒙生態的“外掛神經末梢”。
反觀那些死守Android的車企,就像守著塞班系統的諾基亞——你能魔改出再華麗的界面,也改變不了底層需要兼容Android Auto的枷鎖。更諷刺的是,某些號稱自研系統的品牌,其座艙連接華為HiCar的體驗竟比原生系統還流暢,這無異于給對手做了嫁衣。
不過客觀來講的話,留給追趕者的時間窗口正在關閉,但絕非沒有翻盤機會:
一是可以擁抱開源鴻蒙不等于投降:可以參考榮耀MagicOS的思路,基于OpenHarmony打造差異化功能。比如針對越野場景開發專屬硬件互聯協議,或利用開源架構實現軍工級信息安全。
二是可以重構合作模式:與其被動等待鴻蒙適配,不如主動參與標準制定。國內某二線車企已嘗試將自研的AR-HUD技術與HSpace-Link標準對接,反而獲得了華為生態的流量反哺。
正是因為如此,余承東說“友商只能抄表面,抄不到精髓”,這句話含金量還在上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