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這是唐朝劉禹錫對于“兵仙”韓信極高的贊譽。
作為中國歷史上,載入史冊的偉大軍事家,謀略家,韓信的戰績可謂是無往而不利。
他初出茅廬的第一戰,便一舉名震天下。也成為后人遙不可及的夢想,其中就包括諸葛亮。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滅曹魏,曾在十余年的時間內五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
最后病逝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在遺憾闔眼的那一刻,諸葛亮或許想起在數百年前在同一個地方,有一個男人同樣舉著漢室的旗號,出師北伐。
與自己五次的失敗不同的是,這個叫韓信的將軍僅僅一次便凱旋,便成為后世的傳說。
青年將星
公元前206年,出身貧寒的韓信投奔劉邦,多次向劉邦獻計,卻始終不得重用,無奈離去。
蕭何得知,知此人是個百年難得一見的將星,連夜騎馬將韓信追回。
回到漢營后,蕭何仔細向劉邦分析利弊,力薦韓信。
此時劉邦正欲收復漢中,看著這個他原本不瞧正眼的小兵,他作出了一個決定。
讓太尉盧綰交出大印與兵符,拜韓信為大將軍,總覽北上三秦。
而此時的韓信,不過22歲。
劉邦此舉,不出意外地遭到麾下眾人反對,但劉邦力排眾議,誓保韓信。
縱使年紀過小,可他總隱隱覺得這個年輕人或許能給他一些驚喜。
此時的漢中,便是未來諸葛亮北伐之地。
在歷史上,漢中素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掐住了四川盆地的咽喉。
劉邦在秦滅亡后,被彼時眾王之首的項羽封到巴蜀做漢王。
在路過褒斜道的時候,劉邦燒掉了百里長的棧道向項羽表明再不北上的決心。
但項羽自然信不過他,為剪斷劉邦北上的可能,他將漢中一分為三,分別封麾下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為王,讓他們于三處把守。
項羽猜得沒錯,從一個亭長爬起來的劉邦,又豈能安心蝸居蜀地做一個處處被壓制的漢王?
而劉邦也深知,只有北上,搶占漢中平原,才可獲得充沛資源,拿到與項羽一戰的資本。
對于楚漢相爭時的劉邦而言,這是一條必走之路,如今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到了韓信的肩上。
韜光養晦
不似年輕人的急躁,韓信第一時間并未急吼吼制定戰略計劃,忙著出兵。
而是開始招兵買馬,他招募了大量巴蜀人,這些巴蜀士兵人生長環境惡劣,民風彪悍,體格兇猛。
《后漢書》曾言:“至高祖為漢王,發夷人還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不輸租賦,世號為板楯蠻。”
對于當時的韓信而言,這些巴蜀人是北上最有效的兵力。
不僅僅要有兇猛的兵,韓信還需要更加彪悍的兵風。
在訓練場上,他將這些士兵,以小隊為單位進行攻防訓練,每個小隊由一名伍長帶領。
這種訓練,堪稱血腥,防守一方若露出破綻,攻方必須闖入擊殺,若攻方心慈手軟,則斬攻方的伍長。若守方松松垮垮,不成隊形,則斬守方的伍長。
原本巴蜀的士兵沒怎么上過戰場,又因自己是本地的兒郎,敷衍了事。
可韓信的狠招,讓這些士兵們瞬間緊張起來。
除了訓練單兵作戰,韓信還在攻城與兵器方面下了狠手,攻城不過,斬其伍長;攻城跑慢,斬其伍長;兵器不磨鋒,斬其伍長。
時間一久,無須韓信再斬,伍長自會盡心監督。
漢軍的作戰也逐漸變得精練驍勇起來,出擊周圍巴蜀些許反叛勢力可謂是所向披靡、無堅不摧。
這一切,劉邦都看在了眼里。
適逢其會
秋風起,草木催。十月,遙遠的西楚傳來了消息。
楚懷王熊心在途經郴縣時,被九江王英布所殺,而英布則直接聽命于項羽,天下嘩然。
這熊心乃原六國貴族,楚王之孫,項羽起兵時,其叔叔項增為師出有名加收買人心,特地從民間找到牧羊的熊心,擁立其為楚懷王。
可以說,楚懷王就是這天下以及項氏一族名義上的君主。
不過雖被擁立,但熊心知道自己不過只是個傀儡皇帝。
為表示自己不會威脅到項羽,便主動尊自己為義帝,更是愿意南遷,主動讓賢。
可惜,楚霸王項羽從來不是一個圓滑世故的人。
若是劉邦,出于政治考量,或許會留著這個義帝,彰顯自己仁愛。
但項羽,從不藏匿自己的野心,更遮掩不住看見原本傀儡皇帝越加得民心時的私恨。
便派布英截殺楚懷王,殺君弒主,板上釘釘,而這自古以來皆是大罪。
果不其然,楚懷王死后沒多久,燕、趙、齊三地紛紛起兵討伐項羽。
而處于巴蜀之地的劉邦沒有動作,而是繼續盯著韓信一日又一日的練兵。
北邊再有消息傳來,是項羽出兵。
韓信這時收起了練兵的旗幟,對于他,揚名立萬的第一戰來了。
項羽出兵應對三地,漢中留給韓信的亦有三王。
韓信深知,對付三王不可急躁。
漢中三王章邯、司馬欣、董翳,皆是秦國降將,項羽用他們,但不信他們。
名義為王,卻兵力分散,項羽利用三人制衡劉邦,又讓三人相互制衡,以至三人關系不睦,溝通不善,整個漢中,矛盾重重。
四面迷霧
韓信看準了這一點,他制定了“四面煙霧,三路出擊”的總體戰略。
也就是后來民間俗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他先是派周勃率領部分老弱病殘,去修復當初戰時燒掉的褒斜道上的棧道。
動靜之大,自然瞞不過監視他們的章邯。
可讓章邯分心只是其次,重頭戲還在后面。
修棧道只是“四面煙霧”中的第一面,其余三面煙霧就是“三路出擊”。
韓信部署,曹參樊噲率軍走祁山道,往涼州方向奔襲;他自己率主力走陳倉道,出關。灌英率領一部分人潛伏子午道。
這樣一來,縱使章邯再老到,也斷然找不到防御重心,從而被動分兵。
三路出兵,若放在往常或許是兵家大忌,畢竟兵力分散,不能形成大股有利戰力,若是兩方被截,剩下一方也不足以北上。
但韓信冒險于此,手中自然是有籌碼的。那就是漢中三王同樣兵力分散,并且遭到項羽離間,三方不能有效聚集。
韓信的推測是沒有錯的,章邯等三王此時手中的兵力不僅分散還十分有限,僅有當年守備咸陽的那幾萬人。
如此少的兵力要防守整個關中區域,防御能力是捉襟見肘的。
相對比韓信手中,經過這些年的招兵買馬,三路有將近十萬人的,并匹配了充足的糧草輜重。
韓信的多路出擊,既冒險,也高明。兵力有限,但不得不防,防雖防卻無法分清主力,使得對方哪怕心有防備,也使不出勁。
章邯那邊,動靜自然看到,他也明白韓信定還有他路。
可問題是漢中之大,路數之多,韓信往哪走,主力在哪兒?他又是不清楚的。
他只得先派出人通知距離較近的司馬欣守好子午道,又派人去聯系遠處的董翦。自己則在儻駱道,祁山和陳倉都派了兵力駐守。
一戰成名
就這樣,章邯順著韓信的圈套犯了致命的錯誤,將本就不多的兵力分散的更為稀疏,無法集中有限兵力重點布防了。
在章邯焦頭爛額之時,噩耗傳來,樊噲率部攻破西縣,大軍離涼州不過幾十里。
得知消息的章邯又慌忙匆匆調兵,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韓信竟又暗自將人調回陳倉道,與自己會合。
而此時的陳倉道,兵力空虛。
很快,韓信重兵圍攻陳倉,毫不戀戰,借道直撲漢中,順勢北上,一氣呵成。
章邯的兵力本就稀疏,又被韓信耍得團團轉,兵力來回調動,疲憊不堪,根本無法組織有效戰力。即使他這時再從涼州調頭回援,不斷聯系其他二王,可拉長的防線以及韓信軍隊的勢如破竹,讓他深知,已是無力回天。
這個秦朝過來的老將,連韓信一面也沒見過,就被攻城掠地,輸得顏面盡失。
章邯不甘,與司馬欣、董翦三方勢力率兵齊齊朝韓信方所在的廢丘趕去,意圖挽回局面。
經過多番你追我趕后,雙方最終于壤鄉兵戎相見。
韓信對此,并沒利用兵力莽沖莽撞,而是先命樊噲、曹參側面圍攻,又令潛伏在子午道的灌英出兵圍援,追擊司馬欣。
最終,占據絕對優勢的韓信軍隊大獲全勝,迫使章邯等部退守廢丘,再無進攻可能。
韓信的目標也并不在章邯身上,他目光遙望咸陽,那里便是漢中的大門。
公元前205年,韓信攻破咸陽,拿下秦朝都城,未來漢朝國都——長安。
韓信此戰平定秦地,既打出了自己“兵仙”的赫赫威名。也為未來劉邦、項羽的楚河漢界交戰打開了有利局面,放在歷史上,也當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