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關于小額捐贈被拒的新聞在社會上引起了關注與熱議。
#1
小額捐贈遭遇的尷尬
山東一位劉女士嘗試讓孩子參與公益活動,每人捐贈10元,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回應:“沒辦法給你寫,10元1個人都說摳”。
劉女士向主管部門進行投訴,對方通過微信進行道歉,卻將孩子移除了組織。
企業、明星捐贈也存在類似情況,重大社會事件發生后,部分人對明星或企業的捐贈行為進行評判,尤其是當他們認為這些高收入群體捐贈數額偏低時,這種情況并不鮮見。
這些行為,無疑是對愛心的一種傷害,也暴露了公益領域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2
深層次原因與現狀分析
01
社會價值觀的偏差
首先,這種現象反映出一種社會價值觀的偏差,即人們傾向于用捐款金額來衡量一個人或一家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貢獻度。然而,慈善精神的本質在于無私奉獻,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其捐贈行為都基于自愿原則,并考慮到實際情況和能力范圍。
而且,這樣的做法也忽視了個體或企業所能提供的獨特價值和貢獻形式,比如技術支援等。將所有的社會責任簡化為單一的經濟指標,并不全面。
02
企業大額捐贈占比大
其次,根據《中國企業慈善發展報告》,企業捐贈占全國可統計捐贈總額的比例穩定在60%左右。長期以來,這種結構導致公益組織更加傾向于服務大客戶。
03
部分公益組織運營模式和服務能力的局限性
此外,部分公益組織由于運營模式和服務能力的局限性,缺乏有效機制支持小額捐贈,這也反映在其管理理念、服務意識與精細度方面的不足。
而從投入產出比來看,公益組織需要生存,處理單筆捐贈的成本相對固定,大額捐贈相比小額捐贈來說,投入產出比更高。
#3
針對性改進建議
01
重塑慈善文化:
通過公眾宣傳、學校教育等多種途徑普及正確的慈善觀念,倡導多元化的貢獻方式,營造健康、可持續的公益環境。
02
轉型服務重點:
在目前的經濟大環境下,即使是大額捐贈也面臨縮水的風險,自然捐贈體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公益組織要從專注于大客戶轉向同時重視中小捐贈者。
這需要公益組織調整戰略方向,開發適合中小捐贈者的項目和服務,例如設計專門的小額捐贈計劃來吸引更多的個人和小型企業參與。
03
優化組織運作:
加大對員工的培訓,改善對捐贈者的服務意識,提高處理小額捐贈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
還可建立高效的小額捐贈管理系統,加強對小額捐贈的激勵,同時加強信息公開和財務透明度,吸引更多中小捐贈者參與。
04
政府政策引導:
完善評估體系,如可將"捐贈人多樣性指數"納入社會組織評級指標;
激勵導向,對服務中小捐贈者達標的社會組織,給予一定的補貼;
基礎設施共享,可考慮建設區域性的小額捐贈服務中心,集中處理開票等基礎服務。
公益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參與,每一次善意的表達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希望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公正的社會慈善體系,讓每一個人的善意都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發揮。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分享,點贊,在看;助力公益慈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