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戰軍初建時,包括華北軍區野戰兵團在內的這五支野戰部隊,華東野戰軍是系統構成最繁多、人員組成最復雜、人事安排最艱巨、職務任命最困難的一個部隊。想要面面俱到,皆大歡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45年10月25日,中共華中局與新四軍軍部由蘇中北移進駐臨沂城,華中局與山東分局合并組成中共華東中央局。
1945年11月10日,留在蘇、皖兩省的4萬余新四軍部隊組成華中野戰軍,由粟裕出任司令員、譚震林擔任政治委員。
1946年1月7日,中央軍委命令,以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任命華東局副書記、新四軍軍長陳毅兼任山東軍區司令員。
陳毅率新四軍軍部和部分主力北調山東,統一指揮由新四軍和八路軍合組的津浦前線野戰軍以及留在蘇、皖兩省的新四軍部隊。
同日,津浦前線野戰軍(多為八路軍部隊)改稱山東野戰軍,由陳毅出任司令員、黎玉擔任政治委員,下轄7萬余人。
1947年1月下旬,遵照中央軍委命令,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和山東軍區部隊合編為華東野戰軍,所屬部隊整編為12個縱隊。
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劉先勝、張元壽任副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
由兩個野戰軍合并組成的華東野戰軍,成立之初在職務任命和人事安排上,是一個非常艱巨和復雜的過程。
想要面面俱到,既要搞好團結,又要規避“山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華東野戰軍幾乎集中了我軍所有的派系,包括紅軍時期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陜北紅軍,以及南方8省紅軍游擊隊。
部隊涵蓋了抗戰時期的新四軍、八路軍,以及地方抗日武裝。
對于華東野戰軍高級將領的職務任命,成為了中共華東局的首要任務。
最終,華東局經過方方面面細致的考察和考慮后,上報了華東野戰軍12個縱隊司令員人選,受到了華野全軍將士的一致擁護,并獲得了軍委批準。
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 司令員 葉飛
華野1縱是葉飛的老部隊,其骨干多來自新四軍成立之初,由紅軍閩東獨立師改編而成的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
該團團長,正是原紅軍閩東獨立師師長葉飛。
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組軍部,第3支隊第6團擴編為新四軍第1師第1旅,葉飛出任旅長兼政治委員。
1941年11月至1945年10月,葉飛一直都在新四軍第1師工作,歷任副師長、師長,并兼任蘇中軍區司令員、蘇浙軍區副司令員。
1945年11月10日,為執行中央賦予的發展東南的戰略任務,葉飛率領第1師第4批的南下部隊,在江蘇漣水與兄弟部隊合編為新四軍第1縱隊,葉飛出任司令員。
1946年12月,奉中央軍委命令,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葉飛率新四軍第1縱隊隨軍長陳毅北上山東。
1947年1月7日,由新四軍和八路軍合組的津浦前線野戰軍,番號改為山東野戰軍。新四軍第1縱隊的番號,就此改為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
1947年1月21日,由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與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1旅,在山東臨沂合編組成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
可以這么說,這樣一支打從“娘胎”里就由葉飛帶出來的老部隊,沒有人比葉飛更適合擔任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這個職務了。
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 司令員 韋國清
華野2縱的前身,是由新四軍第2師和第4師部隊合編而成的新四軍第2縱隊。
之所以由第4師副師長韋國清出任2縱司令員一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新四軍第2師的前身,是新四軍第4支隊。第4支隊的司令員是高敬亭,1939年6月離世。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由新四軍第4支隊發展而來的新四軍第2師,由新四軍副軍長張云逸兼任師長一職。
而新四軍第4師,首任師長是彭雪楓,1944年9月11日犧牲在河南商丘夏邑縣八里莊。
繼任師長張愛萍,則于1946年元旦,在津浦鐵路爭奪戰中,在睢寧縣大李集北的一條泥濘小道上遭遇意外車禍,身負重傷,隨后被送往蘇聯治療。
因此,新四軍第2師與第4師合編為新四軍第2縱隊時,縱隊司令員并非出自第2師和第4師,而是由新四軍江北副指揮羅炳輝出任。
1946年6月21日,羅炳輝在山東臨沂病逝。
原新四軍第2師和第4師的高級將領中,由于此前高敬亭、彭雪楓就已先后犧牲,張云逸此時已調回軍部,張愛萍則遠赴蘇聯治病。
因此,羅炳輝病逝后,作為張愛萍副手的韋國清(原新四軍第4師副師長),順利接任新四軍第2縱隊司令員一職。
1947年1月,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合并組建為華東野戰軍,原隸屬山東野戰軍的第2縱隊更名為華東野軍第2縱隊,由韋國清繼續擔任司令員,順理成章。
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 司令員 何以祥
1947年1月,以山東野戰軍第8師為基礎,魯南軍區一部、渤海軍區一部、濱海軍分區警備旅等部隊,在山東嶧縣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
全縱從上到下,基本上都源出八路軍。
何以祥曾在八路軍115師擔任過團長、支隊參謀長、旅參謀長。
又曾歷任魯南軍區副司令員、濱海軍分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第8師副師長、師長等職。
而華野3縱,正是由上述部隊合編而成。
因此,由何以祥出任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一職,絕對是不二人選。
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 司令員 陶勇
華野4縱源自新四軍第1師,由第1師第3旅發展而來,時任旅長正是陶勇。
抗戰末期,陶勇率該部渡江南下浙江,番號改稱新四軍蘇浙軍區第3縱隊。
1945年11月10日,組建華中野戰軍時,該部在蘇北淮安地區整編為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陶勇出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并兼任第1師副師長。
1947年2月7日,華中野戰軍第1師在山東省沂水縣大官莊改建為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
陶勇一手帶出來的這支隊伍,番號幾經變更,至此終于塵埃落定。
陶勇指揮作戰英勇頑強,身先士卒,在新四軍中被公認為“拼命三郎”。由他出任4縱司令員一職,沒有人比他更合適。
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 司令員 王必成
華野6縱同樣源自新四軍第1師,由第1師第2旅發展而來,第2旅旅長正是王必成。
1942年底,新四軍第2旅主力與第16旅合編,王必成改任第16旅旅長。
抗戰末期,王必成率該部渡江南下浙江,番號改稱新四軍蘇浙軍區第1縱隊,王必成出任司令員。
1945年11月組建華中野戰軍時,該部在蘇中東臺縣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仍由王必成擔任。
1946年5月,第6縱隊與蘇中軍區獨立旅合并,共同組成華中野戰軍第6師,王必成改任第6師師長。
1947年2月,華中野戰軍第6師改建為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下轄第16師、17師、18師。其中,第16師、18師源自新四軍第1師,第17師源自新四軍第7師第20旅。
主體上,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的基層干部和骨干老兵,大多出自王必成曾經擔任過旅長的新四軍第1師第2旅。
王必成指揮作戰果斷勇猛,在新四軍中素有“王老虎”之稱。作為這支部隊的靈魂人物,王必成出任6縱司令員一職,當仁不讓。
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 司令員 成鈞
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第3縱隊、皖南突圍部隊、無為游擊縱隊,以及部分地方武裝合編為新四軍第7師。
1945年10月,新四軍第7師奉命開赴魯南,隸屬津浦前線野戰軍建制。
1946年1月,新四軍第7師與山東八路軍一部合編,番號改稱山東野戰軍第7師,下轄第19、第20、第21旅。
1946年9月,山東野戰軍第7師第21旅番號撤銷,部隊并入第20旅。
1946年10月,第7師第20旅拆散,分別補入華中野戰軍第1師、第6師。
此時,第7師師部率唯一剩下來的第19旅,與華中野戰軍第11縱隊合并,番號仍為山東野戰軍第7師,下轄第19旅、第5旅。
第7師師長一職,由第5旅旅長成鈞升任。
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第7師第19旅、第5旅番號分別改為第19師、第20師。加上由八路軍魯中軍區第4團、第6團合編的第21師,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正式成軍。
華野7縱的組成較為復雜,有新四軍的部隊,也有八路軍的部隊,更有不少由山東軍區編入的地方部隊。
之所以由成鈞出任司令員,是因為成鈞雖出身新四軍,但長期在山東野戰軍第7師任職,歷任第7師第5旅旅長、第7師師長。
在7縱,無論出身新四軍,還是八路軍的干部戰士都與成鈞熟識,可謂兵知將,將知兵。由成鈞出任司令員一職,更便于指揮部隊,掌握部隊。
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 司令員 王建安
華野8縱,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屬魯中軍區部分主力部隊發展而來。
1945年11月,八路軍魯中軍區第3師、警備1旅、警備3旅大部調往東北后,留下來的部隊分別為第4師、警備2旅、警備3旅一部、警備4旅,以及地方部隊。
1946年初,新四軍軍部及部分主力從蘇中北移山東后,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成立,下轄魯中、膠東、濱海、魯南和渤海軍區。
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奉命將留在魯中的八路軍部隊整合成為兩個師和一個警備旅,分別為第4師、第9師(由警備2旅、警備3旅一部合編),以及由原警備4旅及地方部隊整編而成的魯中警備旅。
1947年2月,魯中軍區主力部隊第4師、第9師、魯中警備旅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下轄3個師和一個炮兵團。
原第4師番號改為第22師、第9師番號改為第23師,魯中警備旅則擴編為第24師。
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幾乎全由八路軍魯中軍區部隊整編而成,由早在1943年就已擔任魯中軍區司令員的王建安出任8縱司令員,再合適不過。
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 司令員 許世友
華野9縱,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屬膠東軍區部分主力部隊發展而來。
1945年10月,八路軍膠東軍區第5師第13團、第6師大部、北海軍分區獨立第1、2團、東海軍分區獨立第3團,以及膠東軍區海軍支隊,共計10000余人橫渡渤海進軍東北后,留下來的部隊已經不多了。
1946年初,新四軍軍部及部分主力從蘇中北移山東后,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成立,下轄魯中、膠東、濱海、魯南和渤海軍區。
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奉命將留在膠東地區的部隊進行整合,除保留尚余一個多團的第5師番號外,其余部隊大多補入膠東警備第3旅和警備第4旅。
1947年2月,膠東軍區所屬部隊改建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
原膠東軍區第5師尚余的一個多團擴編后,番號改為第25師。原膠東軍區警備第3旅、警備第4旅的番號則分別改為第26師和第27師。
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一職,由曾被主席譽為“打紅了膠東半邊天,了不起,了不起”的原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擔任,可謂實至名歸。
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 司令員 宋時輪
華野10縱,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屬渤海軍區發展而來。
渤海軍區是由抗戰時期的冀魯邊軍區、清河軍區合并而來,均為地方部隊擴編升級而成。
1945年10月,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率領山東軍區第7師、第8師共6個團約12000人挺進東北。
1946年初,新四軍軍部及部分主力從蘇中北移山東后,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成立,下轄魯中、膠東、濱海、魯南和渤海軍區。
山東野戰軍參謀長、原渤海軍區副司令員宋時輪,奉命整合留在渤海軍區的部隊。
1946年7月,宋時輪將渤海軍區特務第1團、第2團與警備第7旅第13團合編,重建山東軍區第7師。
這里要特別注明一下:山東軍區第7師與山東野戰軍第7師,是兩個番號,兩支不同的部隊。)
1946年11月,宋時輪將渤海軍區警備第6旅第11團、警備第7旅第14團、警備第8旅第17團,合編為山東軍區第11師。
1947年2月,山東軍區第7師、第11師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原山東軍區第7師、第11師的番號分別改為第28師、第29師。
直到1949年1月組建第30師之前,華東野戰軍10縱麾下一直就只有兩個建制師和一個炮兵團。
由宋時輪出任10縱司令員,有兩個原因。
其一,華野10縱是由宋時輪親手整合、整編而成。
其二,10縱底子弱(只有兩個師),由原山東野戰軍參謀長宋時輪出任10縱司令員,代表著華野總部對于這支新建部隊格外的關心和重視。
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 司令員 管文蔚
1945年11月,新四軍第1師執行中央賦予的發展東南的戰略任務,大部隊南下后,第1師留在蘇中的留守部隊就是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的前身。
1945年12月,這部分留守部隊與蘇中軍區第1、第2軍分區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由蘇中軍區司令員管文蔚兼任第7縱隊司令員。
1947年2月,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原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的番號改為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
與其他縱隊不同的是,11縱組建完成后并沒有隨華野大部隊奔赴山東戰場,而是兼蘇中軍區,繼續留在蘇中堅持敵后斗爭。
無論從屬地管轄,還是部隊指揮關系上來講,由蘇中行署主任、蘇中軍區司令員管文蔚兼任華野11縱司令員,都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 司令員 陳慶先
華野12縱,由新四軍第2師第6旅及華中軍區第5軍分區部隊發展而來。
1946年3月,新四軍第2師第6旅旅長陳慶先奉命率部北撤江蘇淮安,與華中軍區第5軍分區合并。
同年5月,華中軍區第5軍分區部隊及鹽城起義的趙云祥部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原華中軍區第5軍分區司令員謝祥軍任司令員。
同年10月,在漣水保衛戰中,為掩護華中軍區后方機關轉移,縱隊司令員謝祥軍在戰斗中犧牲,原新四軍第6旅旅長陳慶先接任司令員。
隨后,華中野戰軍主力北移魯南地區,陳慶先率第10縱隊繼續留在蘇北作戰,并兼任蘇北軍區司令員。
1947年2月,華東野戰軍正式成軍,原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的番號改為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陳慶先繼續擔任縱隊司令員、兼任蘇北軍區司令員。
12縱與11縱一樣,并未隨華野大部隊轉戰山東,仍然留在蘇北、淮南堅持敵后斗爭。
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 司令員 周志堅
華野13縱成立于1947年8月下旬,是華東野戰軍最后一個成立的主力縱隊,由膠東軍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
1947年2月,為保衛膠東解放區,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膠東軍區特務團與濱北軍分區、東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合編為第6師。
同年4月,第6師番號改為第5師,又以西海軍分區、北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和民主救國軍獨立總隊合編為新的第6師。
同年8月,再以北海、濱海、東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組成第7師。
各師成立后,在膠東軍區前線指揮部指揮下,先后參加沙河追擊戰、膠濟路東段、太保莊等戰斗,積極配合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隊作戰。
8月下旬,第5師、第6師、第7師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各師番號分別改為第37師、第38師、第39師,由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周志堅兼任縱隊司令員,隸屬華東野戰軍內(東)線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指揮。
周志堅在華野12個縱隊司令員中,是唯一一個“空降”的縱隊司令員,他原是中原軍區第2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中原突圍后,周志堅及幾名失散人員幾經輾轉來到武漢軍調部漢口執行小組,在董必武的安排下隨中共代表團第一批撤退人員乘軍調處執行部美方飛機回到延安。
作為紅軍時期就曾擔任紅四軍第10師師長的周志堅,被軍委任命為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協助司令員許世友工作。
13縱作為華東野戰軍的“后起之秀”,成立之初并不顯山露水,其后在周志堅的指揮下卻大放異彩,與1、4、6、8、9縱并駕齊驅,成為華野12個縱隊中最擅攻堅的縱隊之一。
綜上所述,華東野戰軍的12個步兵縱隊,7個源出新四軍,5個源自山東軍區及山東野戰軍所屬部隊,總體上仍是原新四軍的部隊占比較大。
包括華北軍區野戰兵團在內的我軍各大野戰軍成軍之初,既要搞好團結,又要規避“山頭”,軍委與各戰略區中央局、各野戰軍關于縱隊司令員的人選,著實頗費周折。
唯獨華東野戰軍是個例外!
本來,由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合編的華東野戰軍,幾乎集中了我軍所有的“派系和山頭”,其部隊包括了紅軍時期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陜北紅軍,以及南方8省紅軍游擊隊。
客觀的說,對于這樣一支擁兵12個縱隊的野戰軍,12位司令員的人選不僅是人事任命,更是政治考量。想要平衡方方面面,做到皆大歡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華東局領導集體就簡避繁,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解決了最復雜、最頭疼的問題。
一句話概括,就是——
誰的部隊誰來帶!
老首長帶老部隊,這一招舉重若輕,化解了方方面面的矛盾,解決了大大小小的問題,華東野戰軍從上到下,任誰都無話可說,受到了全軍將士的一致擁護,并獲得了軍委批準。
華東野戰軍12個縱隊司令員的人事任命,彰顯著華東局領導班子的成熟與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