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圳寫字樓的早茶配送,到北京胡同的年夜飯投遞,在全國張燈結彩、闔家團圓之時,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穿梭在街頭巷尾,為傳統春節融入了時代風景。
今年春節,主動留崗值班的外賣騎手變多了。過年出來工作在大多數人眼中是辛苦,在騎手看來卻是機會。算上值班獎勵和配送補貼,一個春節能多掙幾千元。
“錯峰過年”正在成為他們新的團圓方式。這些勞動者用行動證明,與其遵循刻板的新年定義,不如一單一單攢下真金白銀。當家庭和個人的希望被點亮,年味自然會變得更濃。
本期顯微故事,帶你走進春節留崗騎手的世界。他們在寒風中穩穩托住餐盒的雙手,正為家人撐起更安穩的未來。
下面是屬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文 | 喬森
編輯 | 蔡玉
96年出生的洪俊健,已經連續五年春節沒回家了。
今年是他來深圳做騎手的第八年。大年初一清晨,街頭霧氣未散,洪俊健把熱騰騰的早茶放進保溫袋遞給顧客,又聽到那句熟悉的問候:“過年還送外賣啊?辛苦啦!”
他笑了笑:“我自愿留下的,春節收入能多不少呢。”
洪俊健算了筆賬:春節系統派單密,加上平臺補貼,這個春節檔預計能多賺 5000 - 6000 元。
“路好走、配送快,單價又高,確實是賺錢的好時機。” 說話間,他的接單提示音又響了。
像洪俊健這樣,因春節收入高而留崗的騎手不在少數。在他們看來,春節訂單價格高,平臺獎勵政策多,達成目標的門檻也比較低。整個春節活動基本可以算作是給騎手的獎勵。
北京騎手孫琦也已經連續留崗兩年了。
28 歲的他來自遼寧農村,早年在工廠流水線干活,2020 年,孫琦開始跑外賣,月收入 9000 - 10000 元。中間攢夠積蓄回老家結婚生子,現在已經擁有三口之家,要承擔妻子和兩歲孩子的日常生活。
春節期間,孫琦每天在線 5 小時、完成五單,收入就有 400 - 500 元,隨便跑跑掙得比平日跑幾十單還多,多勞還能多得。“半個月收入就抵得上平時一個月,這么高的性價比,怎么能錯過?”
孫琦所在的站點站長表示,很多騎手都是家里的頂梁柱,最關心的還是收入問題。
今年除夕到年初二,北京地區給騎手的配送費每單漲了五元,還額外補貼三百六十元的簽到費。很多騎手主動要求留崗。“多掙錢也能改善家里人的生活,所以大家都更樂意留下。”
孫琦每個月扣除房租和生活費,剩下的四五千元會全部寄給家里。今年春節前后,除了因流感休息一周以外,他估計自己到手的獎金大約會有三千元。
除了他以外,站點 50 多個騎手,40%選擇留崗,收入都比平時有所增長。
上海騎手張壯說:“回老家也就躺著打游戲,不如在這彈性工作,既能賺錢又能休閑。” 留崗期間,他每天自然醒,午后接單間隙還能玩兩局手游,“春節加個班,這個月能多掙三四千,壓力也不大。”
節日期間的工作體驗也讓騎手們心里充滿暖意。
騎手劉光輝展示接單記錄,備注欄里滿是 “注意安全”、“新年快樂” 的祝福,他說:“現在經常能收到新年祝福,顧客這么友善,我們干活更有勁兒了。”
在劉光輝看來,春節工作環境也還不錯:“道路安全,系統派單更智能,工作強度還能自己調節。” 因此,他決定明年繼續留崗。
這些穿梭在城市街巷的身影,正在打破 “春節留崗 = 被迫加班” 的刻板印象。
圖 | 美團南京站點的騎手年夜飯活動
從單純為了賺錢,到兼顧工作體驗;從被動留守,到主動選擇,新生代勞動者用留崗故事,展現出節日經濟下靈活就業的新面貌。
正如洪俊健所說:“抓住春節的機遇,年也會過得也更有干勁。”
從2021年入行以來,張壯每年除夕都和站點的同事們度過。站長平日很照顧他們,手藝了得,這幾年總會親手做一桌年夜飯招呼他們一起吃。
回顧過去幾年,張壯表示,自己背著債,一年到頭幾乎是不休息的。“站點每個月強休兩天,否則要處罰站長。不然我是一天都不想休的。”
今年春節過后,他打算按照往年那樣,請幾天假回山東老家,看看家里的老人孩子。今年還要陪母親動個小手術。
二十多年前,初中未畢業的張壯踏入社會,去內蒙古當了一段時間煤炭工人,又輾轉多地打工,做起了小生意。
后來,他離婚凈身出戶、創業失敗,同時遭逢父親病逝,背負了 50 多萬元債務,還落下腰疼的毛病。
到上海做騎手后,他每月收入 13000 - 15000 元。靠著這份收入,三年他就還了 30 萬外債。照這樣下去,“再用一兩年,這債就差不多還完,我手里也能攢點了。”
當初選擇送外賣還債,他還有一層特別的考慮:騎手能隨時看手機。母親年齡大了,他希望母親隨時都能聯系到自己,“不讓老人家擔心”。這份工作也讓他有了走出低谷的勇氣。
河南的劉光輝也是通過做騎手還清 7 萬元債務,還在老家蓋了房。2021 年,劉光輝在廣州創業失敗,欠下外債,隨后跟著老鄉到上海跑外賣。
因為站點附近單量穩定,他僅用一年就還清債務,還想在老家蓋房。據他介紹,現在他的弟弟也在廣州跑起了外賣,每個月收入都能超過一萬元。
2024 年 11 月,兄弟倆在老家的房子動工了。劉光輝計劃等房子建好,再攢點錢,就回老家談個戀愛,結婚生子。到時候,“一家人就能真正團圓了”。
在深圳做了 8 年騎手的 95 后洪俊健,也想讓家人離 “團圓” 更近一步。
洪俊健是廣州陸豐人,從小隨父母到深圳生活。他嘗試過房產銷售、超市、奶茶店等工作,都沒安定下來。
圖 | 送外賣的洪俊健
做騎手后,他逐漸穩定。8 年累計跑單超47000 單,他覺得這份工作多勞多得、很自由。通過努力,他給父母在惠州買了房。一家人搬進新家那天,他體會到了“團圓” 的幸福。
如今快 30 歲的他想多賺錢,提前還房貸,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不想錯過任何賺錢機會。” 洪俊健說道。
真正的團圓不管形式,而是一家人齊心協力,為了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對很多騎手而言,不拘泥哪一天、在何處,和家人相聚的時刻,就是他們真正的新年。
留崗過年,也能收獲別樣的年味。不少騎手提到,今年大年初一美團發了紅包,身邊許多老騎手都領到了獎勵。
收到錢時,有人在跑單,有人在跟家里人吃飯,不約而同地都和群里的其他騎手們分享了好消息。
大年初一,湖南岳陽的騎手童利偉在美團騎手 APP 抽到了 88 元紅包,晚上 6 點又通過彈窗收到 1888 元紅包。
圖 | 童利偉
“孩子下學期學費有著落了!” 童利偉滿臉驚喜。她春節值班就是為了給孩子掙學費。
36歲的童利偉當年從武漢嫁到湖南岳陽后遭遇變故,不得不獨自撫養孩子,還要負擔父親的生活費。
她曾經嘗試做醫院后勤、家政,卻總是入不敷出,還忙得不可開交。送外賣這三年,她每月能賺到六七千元穩定收入,不算很多,但抽得出時間照顧孩子,解決了工作和養家不能兼顧的難題。
紅包并非人人有份,童利偉笑著說,要拿到紅包,騎手得有一定 “實力”。
這 “實力”,是他們在行業深耕、努力工作獲得平臺認可的體現。
比如 40 歲的成都騎手張華明,做騎手 8 年,幾乎每個月獎勵都能拿滿,業績始終在站點前五。大年初一他抽到了 288 元的感謝紅包。
湖北黃石的陳巧云夫妻 “騎齡” 分別為 8 年和 7 年,大年初一也分別收到 888 元和 288 元感謝紅包。
美團規定,跑單滿一年或 2024 年第四季度跑過單的騎手,可參與 “全家福” 抽獎,最高獎金 10000 元;根據騎手送單年限,直接發放 8 - 888 元不等的新春感謝紅包。
這樣發送獎金的依據是,騎手行業其實存在隱形的技術和經驗門檻。
成都某站長表示,做騎手的前三個月對新人來說是最難熬的,不僅要熟悉路線,還要保障送達時間和服務質量。
騎齡越長的老騎手,通常送單更快,服務質量也更好。
張壯也表示,單量是與騎手服務星級掛鉤的。沒有差評、投訴、超時,服務穩定,才能有源源不斷的訂單。能跑滿一年,本身就說明騎手有一定的跑單實力。
洪俊健就抽中了“全家福” 10000 元紅包大獎,在福田梅林跑單 8 年的他,對當地餐飲店了如指掌,能快速規劃出最省時的配送路線,是大家公認的 “活地圖”。
他說,騎手們拿到的每個紅包,都是靠辛勤勞動和優質服務換來的。
從他們的描述看來,外賣行業并非公眾固有印象里的低端勞動,而是 “多勞多得” 的工種,效率、服務、經驗共同構成騎手收入的保障。
采訪騎手時,樂觀是他們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像經歷創業失敗、父親離世的張壯,他是個靦腆的人,說話容易緊張,聊起騎手這份工作笑著點了點頭說“挺好”。
談及那些挫折,這位山東漢子搓了搓凍紅的手說:“能咋辦?生活還得繼續。”
這種樂觀在春節留崗的騎手們身上普遍存在。內心堅韌的人不懼生活的風雪,因為他們知道,人生破局的希望,正攥在自己手中。
有人認真擦拭車燈泥點,說 “裝備齊就不怕冬天”;有人看著手機里孩子的照片,盤算著春節多掙的錢能做什么。
當我們認為他們犧牲自己的時間,辛酸、不容易時,他們會糾正,自己在靠雙手一單一單掙錢,和寫字樓里的人一樣。
這份工作對大多數人來說沒什么好壞,他們需要的也不是同情。
這些騎手關注著與自身有關的一切,他們會為小區新設的外賣寄存柜點贊,也會直言配送 App的定位偏差。
沒有自怨自憐與長吁短嘆,只有一頭扎進生活里的樂觀和踏實。
暮色中,看著騎手們穿梭在長街,我們明白了他們拒絕悲情敘事的原因:真正的關懷不是同情,而是尊重每個勞動者對生活的務實選擇。
就像騎手們說的:“別同情我們,下單、說聲謝謝就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