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己工作的醫院辟謠是一種什么感覺?
江蘇一位肝膽外科的白劍峰醫生在1月25日發視頻反映,使用集采的肌松藥效果不行,患者在手術時“肌肉松弛效果不達預期,令腹腔空間不足,增加了手術風險”,讓醫生操作困難。
另外,他還在視頻中提到,近期出現質量問題的藥,并不是指所有的仿制藥,而是特指集采中標的藥,因為這些藥的價格非常低!
2月11日,他所在的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正式回復了,集采藥效果“無統計學差異”,大家可以詳細看下面的回復,總結下來就是“藥效沒毛病,用量也沒變”。這事兒表面看是醫生和自己所在的醫院“互懟”,其實背后藏著一個大問題——醫生質疑集采藥品,到底該靠“親身經歷”還是“實錘數據”?
一、醫生吐槽集采藥效差,不是第一次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醫生質疑集采藥了。1月份上海瑞金醫院的鄭民華醫生就吐槽集采藥效不好,“麻醉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醫保局在春節前還特意趕到上海調研,最后對鄭醫生的質疑給出的結論是,“多來自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跟這次江蘇的劇情幾乎一模一樣。
- 醫生視角:白醫生在手術臺上發現,用了集采的肌松藥后,患者肌肉松弛效果不如以前,手術風險增加。“我天天做手術,手感不會騙人!”
- 醫院回應:調了1200臺手術數據,發現集采前后藥量基本沒變——單次麻醉平均多用1mg(從12.8mg到13.8mg),但按10mg一支的規格,實際還是用2支,多出來的那點劑量連半支都不到,純屬正常波動。
醫院的意思就是:“您覺得藥效差?可數據證明用量幾乎沒變啊!總不能因為手感不同就說是藥的問題吧?”
二、為啥光靠“感覺”容易翻車?
醫生當然不是故意找茬。手術臺上刀光劍影,手感差一點都可能出大事,他們的焦慮完全可以理解。但問題在于——醫學是科學,不是玄學。
- 個人體驗 ≠ 普遍規律:哪怕是個資深專家,一年能做300臺手術,和全國集采藥品覆蓋的百萬患者比起來,樣本量還是太小。A醫生覺得藥效差,B醫生可能覺得沒問題,C醫生甚至覺得更好用了。
- 手感會騙人:手術難度、患者體質、甚至當天醫生自己的狀態都會影響判斷。就像老司機開車,今天覺得油門軟,明天可能發現其實是自己腳滑。
- 輿論容易“帶節奏”:一旦有醫生公開吐槽,很容易被放大成“集采藥都不行”,引發患者恐慌。去年支架爭議時,就有人嚇得非要自費換原研藥,其實根本沒必要。
問題是,如果每個醫生都憑感覺質疑,國家得花多少錢去調查? 查一次數據,可能要調成百上千份的病例,專家開會論證,藥監局抽檢……這些可都是納稅人的錢啊!
三、要吐槽集采藥效,先交數據!
不是說醫生不能提意見,而是得按科學的方式提。就像患者不能光說“我頭疼”,還得告訴醫生疼了幾天、有沒有發燒、之前吃過啥藥。具體到集采藥效爭議,至少要拿出這些“證據”:
病例對比:集采前后同類型手術各50例,用藥量、手術時間、并發癥數據列清楚;
排除干擾:患者年齡、體重、基礎疾病這些變量得均衡,別拿90歲大爺和20歲小伙比;
量化指標:肌肉松弛度有沒有儀器監測數據?不能全憑手感打分。
舉個例子:如果這次白醫生能夠有數據證明,同樣體重的患者,用集采藥后手術時間平均增加20分鐘,或者并發癥率上升5%,這比一百句“我覺得”都有說服力。
四、集采藥不是不能批評,但得按“基本法”
國家搞藥品集采,老百姓吃藥負擔輕了,這是大好事。但政策落地時,醫生和患者的真實反饋當然重要。不過提意見也得講究方法,醫院該要建立快速反饋通道,別等醫生上網發視頻才行動,醫生 發現問題先填《藥品不良反應表》,攢夠案例和數據再說話;
說到底,集采是場“團體賽”,既要靠國家砍價,也要靠醫生監督,但監督的前提是——用數據吵架,別用情緒打架。否則今天一個醫生憑感覺質疑,明天一個患者看短視頻恐慌,最后浪費的是所有人的救命錢。
退一步講,如果某些集采藥效真的有質量問題,現在這種吐槽模式,也不能真正有效解決問題,但對于一線醫生來說,想拿出足夠的病例和數據,應該也不是難事,要不很容易被輿論“反噬”,變成“壯志未酬身先死”。
醫學是門嚴謹的科學,就算要“撕”,也得撕得專業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