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深夜emo,壓抑,壓力大的時候,去看能讓你哭的be電影,說不定有奇效。
1、《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還記得那個刷爆朋友圈的韓國老爺爺嗎?大雪紛飛的日子里,他輕輕為老奶奶拂去頭上的雪花,眼神里滿是寵溺。這一幕,就出自這部電影。
沒有華麗的場景,沒有跌宕的劇情,有的只是兩位老人76年相濡以沫的日常。春天,爺爺會摘下一朵戴在奶奶頭上,笑著說“你真好看”;
夏天,他們一起打水仗,分享一個西瓜;秋天,他們一起掃落葉;冬天,他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即使白發蒼蒼,依然笑得像個孩子。
他們的愛情,藏在每一個細微的舉動里。爺爺會記得奶奶愛吃的食物,會偷偷給她買新衣服,會在她害怕打雷時緊緊握住她的手。
奶奶會為爺爺準備一日三餐,會幫他整理衣領,會在他生病時寸步不離地守護。然而,爺爺的身體每況愈下。
她知道,總有一天,爺爺會跨過那條江,去到另一個世界。但她依然選擇堅強,因為他們的愛情,早已超越了生死。
2、《年少日記》
你還記得,年少時的自己嗎?那個敏感、脆弱,渴望被愛卻又倔強地豎起全身尖刺的自己?故事從一個平凡的中學老師鄭Sir說起。
深夜,他在批改學生作文時,發現了一封未完成的遺書。稚嫩的筆跡,卻字字泣血,仿佛在控訴著這個世界的不公與冷漠。
為了找到這個想要輕生的學生,鄭Sir開始翻閱班級里每個學生的作文。一封封作文,像一把把鑰匙,打開了他塵封已久的記憶之門。
那些關于童年、關于家庭、關于成長的傷痛,如潮水般涌來,將他淹沒......原來,鄭Sir也曾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少年。父親的暴力,母親的懦弱,讓他過早地體會到了生活的殘酷。
他渴望逃離,渴望被愛,卻只能用叛逆和冷漠來偽裝自己。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改變他命運的人......
這部電影,獻給所有曾經年少,以及正在年少的人。愿我們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愿我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光。
3、《螢火蟲之墓》
這部電影,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名字,但未必敢輕易點開。常年穩居動畫電影榜單,但它不是一部輕松的“治愈系”作品。
相反,它是一部讓人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靜的電影,甚至有人說:“看完這部電影,我哭到眼睛腫了三天。”
故事發生在二戰末期的日本,主人公是一對兄妹——清太和節子。他們的父親在戰場上生死未卜,母親在空襲中不幸離世。
兩兄妹被迫寄居在親戚家,但生活的艱難和人情的冷漠讓他們選擇離開,住進了一個廢棄的防空洞。清太為了養活妹妹,偷竊、乞討,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撿拾空襲后的殘羹剩飯;
而年幼的節子,卻因為營養不良和疾病,逐漸走向生命的盡頭。影片中,螢火蟲的意象貫穿始終,象征著美好卻易逝的事物。每一次螢火蟲的出現,都讓人忍不住鼻酸。
4、《七號房的禮物》
還記得上次哭到不能自已是什么時候嗎?這部電影就是一部“催淚炸彈”。你以為的監獄生活: 冰冷鐵窗,暗無天日,充滿暴力與絕望...
7號房的監獄生活: 卻因為一個“特別”的父親和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變得溫暖而充滿希望。
智力障礙的父親龍九, 被冤枉入獄,卻用他純真的心靈,感動了原本冷酷的獄友們。他們冒著風險,將龍九日思夜想的女兒藝勝帶進了7號房。
為了隱藏藝勝,獄友們絞盡腦汁,各種奇葩操作讓人捧腹大笑。而龍九對女兒的愛,簡單純粹卻直擊人心。在溫情之余,也揭露了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偏見和不公。
5、《親愛的》
如果有一天,你愛的人突然消失,你會怎么辦?這不是假設,而是無數家庭真實經歷的噩夢。
2014年,陳可辛導演用一部《親愛的》,撕開了“兒童拐賣”這一社會傷疤,也撕碎了無數觀眾的心。
農村婦女李紅琴,離異父親田文軍……每一個角色都是從生活中走出來的普通人,他們的痛苦、掙扎、絕望,仿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孩子丟了,家就沒了。”這句話貫穿了整個電影,也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田文軍和魯曉娟為了找回被拐賣的兒子,踏上了一段漫長而絕望的尋子之路。
他們走遍大街小巷,貼滿尋人啟事,甚至不惜傾家蕩產。而李紅琴,作為一個養母,她的無奈與痛苦同樣讓人心疼。
這部電影殘忍的地方在于,它沒有給出一個好的結局。它只是把現實擺在觀眾面前:拐賣兒童的背后,是無數破碎的家庭和無盡的傷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