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邁入工作崗位的第11年,也是我開啟法院“材料人”生涯的第7年。前不久,我刷到一篇公眾號文章《“困”在材料里的年輕人》,瞬間就像被一根無形的“線”牽進了往昔的回憶里,滿心都是共鳴。其中寫到的年輕人寫材料之“困”——“無米之炊”“陷于套路”“過度雕琢”等,幾乎都是我曾經踩過的雷。
回首七年漫漫寫作之路,從起初的忐忑、到過程中的煎熬、再到最后的成果轉化,每一步都鐫刻著我這個“材料人”在調研寫作路上的成長與蛻變。
7年前,我剛從審判業務庭調崗至立案庭,領導將當年部門工作總結的撰寫任務交給了我。那一刻,當下腦海中就浮現了畢業論文答辯那天與同學放聲大笑“以后終于再也不用寫文章了”的情景。誰能想到,多年前的這句玩笑話,如今卻像一顆子彈,正中眉心。
我這只“井底之蛙”的乘風破浪之旅,就此啟航。
由于前3年一直跟隨承辦法官埋頭辦案,幾乎沒有寫過公文,這篇總結寫得異常艱難。我照著前輩留下的格式模板,吭哧吭哧地費勁琢磨,耗時三天才寫完初稿。從框架到標題,從語句銜接到標點符號,領導看后反復修改。雖然最后得以勉強交差,但我感覺比開了一天庭還累,也由此深刻體會到研究室同志們的不易。
不過,這次經歷也讓我有了不少收獲。我將修改完的報告與初稿進行認真比較,發現格式更清晰了,重點更突出。我在心底默默想著:或許下次能寫得更好。
自此,新的寫作任務接踵而至。我這才發現,原來法院里有一片廣闊無垠的“材料海洋”:信息、簡報、總結、報告、會議材料、課題、論文、司法統計、案例、法宣稿……每種材料都有獨特的“打開方式”。
在前輩們的建議下,我決定從最容易上手的信息簡報開始練起。在已有的模板基礎上,我竭力模仿“大拿”們的作品,每天絞盡腦汁、搜腸刮肚,恨不得把所有華麗的辭藻都堆砌上去,就想寫出亮眼的文字。有段時間,我特別熱衷網上那些所謂的“體制內萬能小標題”,每次刷到相關網文,都收藏點贊、如獲至寶,然后用“三大點四方面五舉措”這類固定格式反復套用,還自認為掌握了寫材料的精髓。
直到有一天,一位資深的法院調研前輩在分享寫作心得時說道:“寫公文最重要是言之有物,文字之美是錦上添花,不應該成為追求的重點?!?/strong>一句話猶如醍醐灌頂。
我再回頭看自己寫的材料,盡是千篇一律的套路,任誰看都會覺得枯燥無味。從那以后,我不再過度糾結形式上的包裝,而是在動筆前花大量時間詳細了解文章寫作的背景,深入思考這篇文章要說明什么現象、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神奇的是,稿件需要修改的地方越來越少,那些曾經奉為圭臬的萬能寫作技巧,如今也只在合適的時候用來“錦上添花”,“同義反復”的問題也迎刃而解。因此,我也想告訴那些“初寫者”們,公文格式雖然最易模仿,但不能被形式裹挾,而失去了文章應有之義。
后來,立案庭的工作職能幾乎每年都會有所增加,多元解紛、人民建議征集、三所聯動、社區巡回審判……這些新名詞成為了法院工作新的關鍵詞。我也隨著部門職能的拓展不斷學習,有時候恨不得自己能長出三頭六臂,同時“分屏”操作各項任務。
面對全新的工作內容,我不再有前人的模板可以依賴,從明確寫作思路、搭建整體框架,到每個段落劃分、精準遣詞造句等等,都需要獨立思考后完成。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平地起高樓”的艱難與挑戰。
但此時的我,早已經不再畏難。每當接到新的報告撰寫任務,我便如同開啟一場嚴謹的學術調研。先是一頭扎進資料的海洋,收集所有與文章相關的文件材料、宣傳報道、數據信息等作為儲備,以充分掌握寫作背景。我還會與法官開展交流,圍繞審判實踐中的具體情形,詢問他們在機制運用中的實際成效及優化建議。而線下調研,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為深入了解相關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我會與一線的調解員們促膝長談,那些形形色色的案例都成為了我寶貴的素材。我還會與法官開展交流,圍繞審判實踐中的具體情形,詢問他們在機制運用中的實際成效及優化建議。我也會走進相關平臺企業,走訪了解它們的運營模式、糾紛處理機制,實事求是地深入調研來拓寬思路視野、豐富文章內涵。
隨后,我帶著滿滿的收獲開始搭建寫作框架、構思段落分層,再用扎實的內容進行填充,確保其具有實踐指導意義;最后精心完善標題和言辭表達,一篇完整的報告就誕生了。這篇凝聚著我心血的報告,在后來許多外地法院來調研多元解紛工作時,成為展示我院相關工作的基礎材料,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法院材料人除了寫報告以外,還需要完成課題、論文、司法統計、案例等調研任務。長時間專攻于某項工作,就能夠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便成了我論文、課題選題的靈感來源,我把撰寫學術性文章當成是對自己工作的梳理、歸納和總結。
有的時候,無心插柳也會取得收獲。近年來,我撰寫的信息簡報獲上海高院領導批示肯定,新聞稿刊登于《人民法院報》上,還獲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征文三等獎,2次獲得上海高院優秀報批課題,案例入選“上海法院100個精品案例”。雖比不上“大拿”們的累累獎狀,但這也是對自己文字工作的肯定與鼓勵。
或許,那些隨風飄落的頭發便是見證者吧。
(點擊有驚喜哦~)
最后,我想跟法院的“材料人”們說:
寫材料的日子,孤獨又漫長。庭里的法官們被審限追著跑,而我們被deadline的小鞭子抽著跑,大家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完成自己的“KPI”。從事文稿工作,挑燈夜戰是常態,但請一定要堅信,每一分努力都不會被辜負,正如冬日里的花,雖非春光里的主角,卻以獨特的姿態與芬芳,贏得時光的青睞。
供稿 |立案庭
文字|金珅亦
部分配圖來源網絡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