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2024年1月20日,中國量化基金公司幻方發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R1在全球科技界引起轟動。這款自主研發的模型,不僅在技術性能上比肩美國頭部企業OpenAI,更以僅十分之一的成本撼動了依賴算力堆砌的傳統AI發展范式。這引發了美股科技板塊震蕩——英偉達單日市值蒸發近20%,更催化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和國家競爭力的重估。
作為原創科技領域的里程碑式突破,DeepSeek的成功依賴于分散化的決策和市場力量,離不開資本市場的巨大資金投入和資源支持,也是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和韌性體現。本文通過解構DeepSeek的創新密碼,剖析其背后的制度基因與發展邏輯,以探尋中國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創新型經濟體的可行路徑。
文|沈建光
首發于FT中文網(2025年2月12日),轉載請注明出處
近期中國量化基金公司幻方發布的人工智能DeepSeek-R1模型在全世界引發轟動效應。DeepSeek不僅僅大幅縮小了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差距,戳破了美國的科技神話;其較低的成本還為大規模應用提供了便利。同時,DeepSeek也成為了中國創新能力的最新代表。自其問世以來,國內外對中國創新能力乃至國家競爭力的信心改善,中國資產溢價上升,股票市場也明顯提振。
然而,如果詳細考察DeepSeek成功的原因,會發現這是分散化、市場化創新的成功,是資本市場起的關鍵作用,也是民營經濟韌性的體現。如果希望看到更多類似DeepSeek的創新出現,實現中國經濟新質生產力的突破,筆者以為,中國需要在經濟創新模式、金融監管的安排和鼓勵民營經濟政策三方面進一步做出改進。
DeepSeek發布的重大意義
1月20日DeepSeek-R1發布以來,引發一場全球旋風。DeepSeek不僅僅一度在多個國家蘋果免費App下載榜上排名第一,還因為撼動了先進人工智能主要依靠算力堆積的發展模式而引發美股市場劇烈調整;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英偉達一夜之間下跌接近五分之一。各國媒體對這一突破也進行了廣泛報道,在美國人擔憂科技優勢可能喪失的同時,日本、歐洲、印度則紛紛反思為什么本土未能產生Deepseek。
就筆者看來,DeepSeek模型的出現有著三重意義:
首先,DeepSeek的出現大幅縮小了中美在人工智能這一關鍵領域的差距。DeepSeek通過優化算法實現了比肩美國巨頭OpenAI推理模型的水平,大幅降低了對算力和高性能芯片的依賴。中國不僅規避了美國的芯片禁運,實現了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追趕,還可能改變大模型產業的市場結構,打破了美國人工智能領域不可挑戰的科技神話。如果規模效應、先發優勢和尖端芯片的影響不再那么顯著,世界各國都可能出現新的大模型;美國的AI公司將很難實現類似于搜索領域google這樣的寡頭壟斷,中國企業則有可能在這一事關未來的產業贏得一席之地。
其次,DeepSeek大幅降低人工智能模型的成本,為其廣泛應用進一步鋪平了道路。據報道,DeepSeek的訓練和運行成本僅為美國同行的十分之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主流云服務商已經首先完成了DeepSeek模型的部署,甚至包括微軟、亞馬遜等美國企業。DeepSeek在金融、傳媒等領域的應用也在逐步落地。
第三,DeepSeek還可能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創新能力,提振了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提升了中國資產的溢價水平。DeepSeek完全由中國公司研發,而研發人員也大部分來自中國本土。這一突破有力回應了在中美科技領域可能逐步脫鉤背景下對中國創新能力的質疑,甚至推動了世界對中國經濟和國家競爭力的重估。在近期美股估值神話破滅的同時,已經有國際投行發布報告提出要重新認知中國創新能力,中國資產的折價可能消失甚至重新轉向溢價。A股和港股市場也確實明顯回升,其中最能代表中國科技公司的恒生科技指數自DeepSeek發布以來上漲超過15%。
回顧Deepseek成長的過程和成果的經驗,筆者認為,可以給我們帶來三大啟示:
啟示一:DeepSeek是分散化、市場化創新的成功
雖然DeepSeek的成功值得肯定,但是關于中國科技創新道路的反思卻不應該就此止步。筆者注意到DeepSeek的出現幾乎完全是一家市場化公司的獨立創新,與計劃以及各種扶持政策關系不大。這可能意味著未來的中國創新,需要更依賴分散化、微觀主體的決策,需要更多尊重市場力量和科技人員的好奇心;而不能僅僅押寶于集中統一規劃和舉國體制。
現有的資料顯示,DeepSeek并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也沒有收到任何政策性基金的資助,甚至沒有公立大學、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參與其中;完全是量化模型公司幻方量化憑借自身力量招募人手、推動研發的產物。更加令人驚嘆的是,幻方量化對于DeepSeek的支持也并非純粹出于商業的目的。雖然該公司最初設想通過人工智能優化自身的投資組合、提升投資回報,但2023年以后,幻方公司就將AI團隊獨立出來加入全球AI大模型競賽,并承諾將公開大多數研究成果;一個主要的考量是防止技術被少數人壟斷,效仿一些海外科技公司追求“歷史使命”。實際上,幻方的投資組合管理基本上用不到DeepSeek。但結果是Deepseek-R1模型一經發布,就一鳴驚人。
這一現象似乎再度證實了《為什么偉大無法被計劃》這一關于人類創新經典著作的觀點:關鍵性的創新常常來自于未經預料的發現,而無法為事先預定的計劃所規定。青霉素的發現是在培養葡萄球菌過程中的意外;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最早用的是自行車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用的是電子管,但電子管根本就不是為了計算機而發明。對DeepSeek而言,這一擁有廣泛用途和重大意義的大模型可能最早起源于其實不需要應用DeepSeek的對股票量化投資的探索。
不同于在追趕階段,需要原創的發明都很難有計劃和限定的目標。《為什么偉大無法被計劃》指出,“對偉大事業來說,目標具有誤導性”,“因為目標反而會窄化你的探索范圍”。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走向創新經濟體的頂層設計需要進一步完善。
啟示二:DeepSeek的成功離不開發達的資本市場
雖然DeepSeek的訓練成本較之美國同行大幅降低,其成功仍然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資源支持。不要說昂貴的高性能芯片,單是完成DeepSeek研發有關人員的工資也并非普通企業可以隨便負擔。媒體報道幻方量化對應屆生開出的薪水都超過百萬人民幣。甚至有英偉達實習生放棄英偉達的offer,選擇加入DeepSeek。
幻方量化正是在中國資本市場才積累了足夠的資金和資源,用以支持DeepSeek的研發。2015年成立的幻方量化通過四年時間就實現資產管理規模的百億量級,在2021年高峰時期,資產管理規模近1000億,管理費收入在10億量級。幻方量化與許多國外的對沖基金類似,在完成資本積累后投入基礎研究,希望推動社會進步。除了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融資之外,這也是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另一個途徑。
然而,DeepSeek能夠成功也是頗為僥幸。此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監管部門加強對量化基金的監管,對高杠桿、高頻交易和做空機制等實施了限制,并對一些基金進行處罰。近期,對金融部門的整頓范圍進一步擴大,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受到影響。過去幾年,數千家對沖基金關閉,大量金融從業者離開行業。慶幸的是幻方量化在沖擊面前仍然堅持不懈,才有了DeepSeek修成正果。筆者以為,雖然一些監管措施確有合理之處,但另外一些一刀切的措施是否有過度之嫌值得探究。
眾所周知,金融和科技是現代國家推動創新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DeepSeek的成功是金融支持創新的一個鮮活案例,監管部門應當精心呵護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成長,避免過度監管影響中國的創新能力。
啟示三:DeepSeek的成功是民營經濟創造性和韌性的體現
最后,DeepSeek的成功再次驗證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創造性和韌性。筆者以為,改善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也是推動中國創新的關鍵。
在外部有芯片禁運,內部也沒有得到資源傾斜、甚至受到對量化基金整頓的情況下,量化幻方發布的DeepSeek仍然成為了這個時代中國創新的標桿。民營經濟治理結構更加靈活,有更高的運營效率,也比較能夠實現創新。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光伏電池,都是中國民營企業突破重重包圍實現突破,也在國際上代表了中國競爭力的水平。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的全球競爭中,在DeepSeek之外,也是中國的互聯網平臺企業依托自身的資金優勢和數據積累,才能夠吸引人才努力創新,才能與海外科技巨頭有一搏之力。
當前,民營企業在不少領域還是收到不公平對待,民營企業不僅在有些領域市場準入受限,平臺科技公司上市也被約束,甚至近期還出現了不少地方對民營企業家的“遠洋捕撈”。這些方面都有可以改進的空間。
總體而言,DeepSeek取得的成功應該充分肯定。然而,在DeepSeek的成功之后,反而說明中國的經濟在創新模式、監管安排、以及對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等方面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鑒往知來,越來越多DeepSeek的出現才能推動中國成為真正的創新型經濟體。
(作者系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往期報告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