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9年是咱們建國十周年的大慶典,于是乎,當時在北京修建了十個建筑,作為十周年國慶的慶典禮物,“人民大會堂”作為十大建筑之首,更是一個重點項目。但是,留給大會堂的工期很短,連一年都沒有,因為是要求在1959年的9月份完工。工期短,任務重,只能先動起來,于是,在開始的施工的時候,連圖紙都還沒有。
正文
1958年,為了落實十大建筑的設計任務,在這一年的9月15號這一天召開了座談會,專門商討這個問題。會議上,確定了十大建筑:人民大會堂、國家劇院、革命歷史博物館、農業展覽館、美術館、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科技館、北京工人體育場以及釣魚臺國賓館。其中,把大會堂等幾個重點項目的設計工作交給了北京市建筑設計院。
北京市建筑設計院接到任務之后,當即就把院內的骨干挑選出來分成不同的幾個小組,由沈勃擔任各個國慶工程項目的總負責人。考慮到承接的國慶項目有著不同的復雜性,因此就決定以人民大會堂作為重點。
具體的人事安排是這樣的:
1:張總工程師:負責大會堂的建筑設計;
2:朱兆雪:負責大會堂的整體結構設計;
3:甘東:負責領導思想工作;
除此之外,還確定了具體的涉及到每個專業設計的負責人。
在整個設計方案還沒完全出來的時候,設計院的人就已經對結構設計、繪圖方法等各個問題,就事先做了預備。也正是有了這些事前準備,因此在10月14號這一天,最終的整體設計方案出來之后,才讓一些原則問題能迅速的確定下來,譬如:體型輪廓、設備條件、柱網安排等等。其中,確定了萬人大禮堂和宴會廳,要能抗下八級地震的標準。
這時候,只出來了整體的設計圖紙,其他各個廳室的設計圖紙都還沒出來。而大會堂的工程進度已經進入到了拆遷階段。指揮部一邊配合著拆遷工作,一邊準備著圖紙的設計工作。
前期的拆遷工作雖然任務重,但是完成得很順利,超預期的完成了拆遷工作,也給大會堂的修建節省下來不少工期。
當時,整個拆遷工作涉及到需要拆除的單位總共有67家,涉及到的單位拆遷房屋達到1823間,涉及到需要遷移的居民戶數有684戶,需要拆遷的民房有2170間。
1958年的10月10號,大會堂地基上的房屋拆遷工作順利結束,這時候,距離正式動工的時間還有8天。
10月27號下午召開了動工前的會議,這次會有由馮基平和趙鵬飛主持,這次會議最后聽取了各方匯總過來的設計進度和施工前的各項準備,會議上決定在次日正式破土動工。
10月28號,古老的北京城,天還沒亮,而在大會堂的工地上已經是人聲鼎沸,成千上萬的人奮戰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家伙干勁十足,畢竟這在那個年代,能參與建造大會堂,對于每一個參與者而言,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榮譽。
因為工期確實很緊張,因此北京建筑設計院專門抽調出來50個院內的精兵干將,24小時輪班趕制圖紙。從工地到設計院雖然只有短短的4公里路程,但是因為搶工期的緣故,其中難免有不少問題是需要實時和一線對接的。每天都有專人從工地到設計院來回的跑,時間一長,一線的施工部門對這4公里的路程頗有些微詞。
他們覺得每天來回跑太浪費時間了,特別是趕上設計院給出的圖紙和施工現場的情況不符合的時候,負責取圖紙的通訊員說不清楚情況,只好又返回設計院詢問再回到施工現場,這太浪費時間了。
于是乎,設計院索性就把辦公地搬到了施工現場,一邊24小時不休息輪班設計圖紙,一邊配合著施工和備料。
那時候,月亮都高高掛在了天空,屋子里燈光透亮,設計師們在桌子上忙活著圖紙;屋外,負責取圖紙的通訊員就守在門口,依靠著墻頭打著盹。圖紙出來后,通訊員就趕緊拿著去到現場,這就是一邊設計、一邊施工,用這樣的方式來搶奪每一分每一秒。
1959年的9月份,人民大會堂順利竣工,以最美好的姿態迎接著建國十周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