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春節,汽車圈的熱鬧不亞于任何一場煙花秀。國產車企們像約好了一樣,集體將一款名為DeepSeek的AI大模型“塞”進車里——從長安的北斗天樞計劃到比亞迪的“天神之眼”,從吉利的星睿大模型到東風的逍遙座艙,短短半個月,超過20家車企宣布與DeepSeek深度融合。這場AI狂歡的背后,是國產車在智能化賽道的全面反攻,而曾經風光無限的合資大廠們,卻被逼到了墻角:跟,可能被母公司“政治正確”的枷鎖勒死;不跟,用戶只會用腳投票,徹底拋棄它們“落后一個時代”的車機系統。
DeepSeek的“技術平權”:國產車用1/10的成本,砸碎合資的傲慢
如果說特斯拉用電動化撕開了傳統燃油車的防線,那么DeepSeek則用一場“AI閃電戰”徹底顛覆了智能化的游戲規則。這款國產大模型以開源、低算力需求和超高性價比橫掃車圈——它用OpenAI十分之一的成本實現了同等級別的交互體驗,甚至能在一臺普通個人電腦上跑通。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說:“從今年起,長安不再推出非智能化新車。”搭載DeepSeek的北斗天樞2.0計劃,讓10萬元級的深藍車型也能實現多輪對話、模糊指令理解和2000多個車載接口的精準控制。比亞迪更狠,直接給7萬塊的海鷗裝上了“天神之眼”,讓用戶對著車機說一句“車里太悶”,系統就能自動開窗、調空調、啟動座椅通風,全程無需明確指令。
反觀合資品牌,它們的困境像極了當年的諾基亞——技術路徑被“總部思維”綁架,智能化研發成本高企,反應速度卻慢如蝸牛。一位合資車企工程師私下吐槽:“德國總部連用哪家地圖API都要爭論半年,更別說接入中國本土的AI模型了。”而DeepSeek的“低成本技術普惠”,讓國產車用十分之一的投入,實現了比合資車更絲滑的交互體驗。
合資大廠的“數字化悖論”:一邊挨罵,一邊戴鐐銬跳舞
當國產車用DeepSeek把智能座艙變成“會察言觀色的副駕”時,合資車機還停留在“你說‘打開空調’,它回答‘請問要開幾度’”的原始階段。用戶在小紅書上吐槽:“開合資車像在馴獸,喊破喉嚨車機也聽不懂人話。”這種體驗落差,直接反映在銷量上——2024年,合資品牌在10-25萬元主流市場的份額已從58%暴跌至35%。
更殘酷的是,合資大廠們連“抄作業”的機會都被剝奪。大眾中國區某高管曾試探性提議引入DeepSeek,卻被總部以“數據安全風險”為由駁回;某日系品牌研發團隊偷偷測試國產大模型,卻因“不符合全球技術標準”被叫停。一位行業觀察者尖銳指出:“合資車的靈魂在海外總部,身子卻被按在中國市場挨打。”
即便有合資品牌試圖突圍,也陷入“既要又要”的怪圈。比如某德系豪華品牌宣稱要自研AI座艙,但內部測算顯示,要達到DeepSeek同等效果,研發成本需增加3倍,時間周期拉長2年——到那時,市場早已被國產車瓜分殆盡。
行業洗牌加速:沒有技術主權,就沒有未來
這場AI革命正在重塑汽車業的權力結構。長安、比亞迪們通過DeepSeek實現了“智能平權”,把高階智駕技術從30萬元級打到10萬元以下;而合資品牌若不突破“技術附庸”的身份,終將成為智能時代的化石。
北京社科院專家王鵬指出,未來汽車業將呈現“自主品牌主導+少數精品合資”的啞鈴結構,60%的合資品牌可能在2025-2030年間消失。眼下,已有合資品牌開始“斷臂求生”:廣汽豐田押注混動技術,北京現代轉型出口基地,但這些“防御性策略”在AI浪潮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更值得玩味的是,這場變革的終局或許早有預兆——就像手機行業從“安卓機海”到蘋果一家獨大,汽車業的未來也將屬于那些掌握AI核心能力的玩家。當國產車用DeepSeek構建起“軟件定義汽車”的護城河時,合資品牌若繼續依賴“技術進口”,恐怕連成為“汽車界小米”的機會都不會有。
尾聲:殺死合資的,從來不是DeepSeek
回看歷史,諾基亞的衰落并非因為不會造觸屏手機,而是輸在了對生態系統的失控。今天的合資大廠們,困境同樣源于對技術主權的放棄。當國產車用DeepSeek掀起“AI上車”狂潮時,合資品牌們或許該捫心自問:是要繼續做總部的“提線木偶”,還是賭上一切,在中國市場打一場技術翻身仗?
畢竟,用戶不會為“全球化標準”買單,他們只想擁有一臺“聽得懂人話”的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