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2分鐘
1
任務清晰化:
讓每顆螺絲釘都找到位置
“王老師,下周的教研活動你負責安排下。”這樣的指令是否似曾相識?看似簡單的任務傳達,往往藏著無數理解偏差的陷阱。當教導主任對語文組長說出這句話時,“下周”可能被理解為三天后或七天后,“安排”可能被解讀為通知人員或策劃全流程,“教研活動”可能指向集體備課或專題研討——信息越模糊,執行結果越容易失控。
真正的管理智慧藏在細節里。以布置“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為例,用SMART原則拆解:
具體(Specific):“李老師,請你牽頭組織五年內教齡教師的板書設計、說課展示兩項賽事”;
可衡量(Measurable):“板書需體現思維導圖要素,說課聚焦單元整體教學”;
可實現(Achievable):“各學科推薦2人參賽,總時長控制在90分鐘內”;
時限(Time-bound):“下周三前提交方案,4月15日完成彩排”。
某校曾因模糊指令鬧過笑話:德育主任讓班主任“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結果有的班級貼滿勵志標語,有的擺滿手工藝品,更有班級將墻面刷成彩虹色引發家長投訴。后來該校研發《任務傳達五步法》,要求所有工作布置必須包含“標準樣例+驗收清單”,自此教學指令的精準度提升67%。
2
支持動態化:
做放風箏的智慧引線人
2019年秋,某重點中學啟動“跨學科課程改革”。校長將項目交給剛提拔的教科室主任時,既沒要求每周匯報,也未限定具體形式,只說:“遇到風浪記得抓牢錨點。”這種信任讓團隊迸發驚人創造力:數學老師帶學生用函數建模分析古詩平仄規律,生物組用細胞分裂原理解讀《紅樓夢》家族興衰。三年后,該校課改案例入選教育部典型案例庫。
但這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智慧的“放風箏”需把握三個節奏:
信任而不放任:當發現某青年教師組織的研學活動偏離主題時,德育副校長沒有直接否定,而是遞上《活動風險評估表》:“試試用這個工具重新梳理流程?”
檢查而不監察:教學督導組創新“咖啡時間”機制,每周三下午與備課組長非正式交流,在拿鐵香氣中捕捉真實問題。
托底而不掣肘:某次公開課設備突發故障,教務處沒有追究責任,反而建立《教學應急資源包》,內含備用課件、無線投影等12項保障措施。
這種支持體系如同隱形防護網:當六年級團隊嘗試“游戲化測評”時,教導處為其對接高校教育技術專家;當新教師設計的“錯題銀行”系統出現數據混亂時,信息中心連夜開發校驗程序。正如那位成功推行“無作業日”的校長所說:“管理者的價值,是讓創新者摔倒在軟墊上而非水泥地。”
3
用人精準化:
讓每個靈魂都散發光芒
某百年名校的文化墻上,刻著首任校長的用人哲學:“讓善琴者撫弦,令能弈者執子。”這種智慧在今天的教研組長張老師身上延續:她讓擅長數據分析的陳老師主抓質量監測,請課堂極具感染力的劉老師負責青年教師磨課,派溝通能力強的金老師對接家長課堂。結果該教研組三年斬獲24項市級榮譽,成為區域教育標桿。
識別人才需要穿透表象的洞察力:
教學新苗(熱情高、經驗少):安排骨干教師結對指導,像培養師范生那樣為其定制成長檔案。當實習教師小周設計的“古詩闖關游戲”被質疑花哨時,教學處將其轉化為《學科游戲設計評估標準》,既保護熱情又提升專業性。
倦怠老兵(經驗足、動力弱):啟用“學術導師制”,請資深教師指導課題研究。物理組馬老師重燃熱情后,帶著學生用3D打印技術復原古代天文儀,作品被科技館永久收藏。
個性教師(能力強、棱角多):創設特色工作室。當特立獨行的美術老師提出“毀墻計劃”(允許學生在指定墻面涂鴉),德育處將其升級為“校園文化生長墻”,現已成為網紅打卡點。
全能骨干(雙優型人才):給予平臺而非枷鎖。省級名師王老師同時掌管名師工作室和校本課程研發中心,學校為其配備助理團隊和彈性工作機制,近兩年產出7項省級科研成果。
夜幕降臨時分,行政樓的燈光次第亮起。那些在會議桌上反復推敲的工作清單、在走廊里及時遞上的解決方案、在教師檔案里細致標注的能力坐標,正在編織成一張精密而柔軟的管理之網。教育的藝術從不在驚天動地的變革中,而在晨昏交替間那些被精心安放的工作布置里——因為真正的好管理,永遠是讓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為正確的事全力以赴。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陳黎明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