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姊妹》中,何家一沒有欽定的太子,二沒有皇位要繼承,雖然何常勝、劉美心重男輕女,但是天公不作美,夫婦倆一共生了六個女兒。
對于六姐妹而言,家里沒有男孩,既不怕吸血鬼父母,也不會淪為扶弟魔。按照常理,父母對于六人理應是一視同仁、雨露均沾。
然而,在母親劉美心這里,六個女兒之間依然是因人而異、區別對待。在六人之中,除了老六何家喜之外,其余的五人都像是后娘養的。
老大何家麗在父親死后,一直是任勞任怨、忙前忙后、掏心掏肺,有事沖在前、有累自己扛。何家的大事小情,都是大姐一個人在撐著,結果劉美心連一個醬菜的配方寧愿帶進棺材,也舍不得傳給女兒。
老二何家文中年喪夫,既要上班打卡,還要日常帶娃,本想著親媽能夠拉上一把、扶上一程,幫自己帶一帶孩子、做一做家務,誰料劉美心冥頑不靈、死活不行。最后,好說歹說幫了女兒幾個月,隔三差五地就勸老二抓緊找對象、立馬再結婚,生怕自己被綁在閨女家。
老三何家藝向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掙了錢之后一心撲在家里;好吃的、好用的,五千塊的電話、兩千塊的皮衣,對所有人都是大包大攬大撒幣。在老三夫婦投資失敗、意圖東山再起時,平生第一次向母親借錢,又是主動寫欠條,又是承諾高利息,但是現實卻很諷刺。劉美心連連擺手、立馬哭窮,眼看著母女要鬧翻臉,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借了錢。
角色一換,情形巨變。同樣是女兒,到了老六何家喜這里,劉美心奉行的是完完全全的另一套標準。老六最初的工作是接的劉美心的班,老六坐月子也是在家里,老六下海創業、開服裝店的本錢還是母親給的。
劉美心不是沒心,而是偏心。她這樣的做法,簡直令人心寒。
同樣是自己的女兒,劉美心為什么會對何家喜特別偏愛呢?從表面上看,這是因為何家喜嘴上抹蜜、會怕馬屁。
人不要臉,樹不要皮,自然就是天下無敵。何家喜最大的優勢就是耍賤賣萌,姐姐們做不出來的事、說不出來的話,只有她能夠拉得下臉面、放得下身段。
這樣的逢迎諂媚、阿諛奉承,在旁人看來無異于跳梁的小丑,但是在劉美心看來卻是孝順。
在中國古代,曾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在古代的孝子中,確實也有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這樣司空見慣的典型,但是更多的則是王祥臥冰求鯉、孟宗哭竹生筍這樣的反常識行為。
這樣的爛俗橋段,身為旁觀者的我們自然能夠看透個中的玄機,這不就是妥妥的刷流量、博眼球,簡直是古代版的行為藝術。
令人奇怪的是,這樣的反智行為,卻偏偏入選了二十四孝的經典。王祥、孟宗等古代的表演藝術家們,正是深諳父母們的心理,所以才會一秒鐘演員附體,立刻就博得了孝子的美名。
在二十四孝中,有一個故事叫做老萊娛親。故事的主角是春秋時期的老萊子。作為一名七十多歲的老頭子,他就很會討父母的歡喜,一會兒裝作摔倒,一會兒躺在地上cos嬰兒,老萊子用自己的演技貢獻了戲彩娛親的成語。
對于老萊子的行為,魯迅曾在《二十四孝圖》中辛辣地諷刺道,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現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
老萊子之于父母,何家喜之于劉美心,是不是1:1的完美復制粘貼?何家喜自私自利、心機似海,但是只要她日常和母親訴苦撒嬌、摟摟抱抱,總能獲得劉美心的青眼。
家庭與職場一樣,付出也好、實干也罷,往往敵不過別人的馬屁來得實在。劉美心的心早就偏到了西伯利亞,嘴上還不忘忽悠何家文們再堅持堅持。
偏心就是偏心,與付出的多寡并無關系。作為父母,劉美心從來沒有想過要端水,自然就不存在端得平和端不平的問題。在她的潛意識里,女兒就等于何家喜一人。她絲毫不顧及其他五個女兒的感受,誰讓她是全家的女主人呢?
即使她做得再過火,何家麗們也只能是看破不說破、敢怒不敢言。
只是,世上偏心的父母往往都不會被善待。在一眾子女之中,父母們越是偏心誰,誰就越沒良心,誰就越不孝順。
現實生活中,父母的特殊照顧、區別對待總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私,缺乏同理心。
就像劇中的何家喜,她從小就是被母親寵溺慣壞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她早就養成了生來只會索取、一切理所應當的思維。
在何家喜的認知里,付出的人只能是他人,獲利的人只能是自己。因此,假如有一天劉美心倒在家里、躺在病床,最指望不上的人恰恰是她偏愛的老六。
偏心的劉美心,遲早會作繭自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