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藩王“逆襲”當皇帝,縱觀中國歷史長河中,也沒有幾人能夠做到,而朱棣無疑是這一梯隊中逆襲難度最大的一人。當年他帶領著燕王府800衛士起兵,通過靖難之役,一舉打敗了建文皇帝,成功的奪取了皇位,開創了被后世評為遠邁漢唐的“永樂時代”。
那么有很多人就有過這樣的疑問,既然朱棣這么厲害,明太祖朱元璋為什么當初不傳位給他,反而傳位給了朱允炆呢?
朱允炆最適合當儲君
實際上,立朱允炆為繼承人,恰恰是當時朱元璋所能做的最佳選擇。至于后來的靖難之役和朱允炆盲目削藩的行為,并不是朱元璋能夠預料和掌控的。而在朱元璋眼中的朱棣,還真就不是合適的繼承人選。
為什么這樣說呢?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之后,為了讓大明朝傳至千秋萬代,于是制定了一個叫做《皇明祖訓》的東西,這個《皇明祖訓》中制定了許多規矩,其中就包括了后世之君的繼承問題。
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且能力出眾的帝王,他非常清楚如果皇位繼承出現了問題,那么就勢必會讓國家面臨著動亂,讓大明朝出現亡國之危。于是他親自制定了一套繼承的規矩,那就是如果太子薨了,那么必須由太子的嫡長子作為儲君。
明朝后來的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之間,就是因為正德皇帝實在沒有后代,才把皇位讓給了旁支。退一步來講,即使是按照傳統的宗法制來說,太子朱標薨的時候,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都還健在,儲君的位置也遠遠輪不到朱棣來坐。
而且,朱元璋對于長房太子朱標這一脈的喜愛程度,幾乎是超越了歷史上所有的皇室父子。朱標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就被朱元璋親自指定為吳王世子,稱帝之后立馬晉級為太子,并且不斷的加強朱標的權勢,朝堂中遍布“太子黨”。
朱標就是朱元璋心目中最愛的兒子和最佳的繼承人選,可是這位苦心培養的儲君,卻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薨了,這對于朱元璋的打擊是非常大的。朱元璋從個人情感上來講,當然是更加喜愛朱允炆這位嫡長孫(原為庶子,后過繼為嫡子),所以朱允炆也順理成章的當上了太孫。
不過,朱元璋也并沒有單純因為自己的喜好來確定朱允炆為繼承人,他也有著自己的顧忌。儲君的變動其實和皇位的更迭有些類似,那就是繼位者必須要有著一套自己的班底,否則就算是得到了這個位子,也是會受到各方的掣肘。
朱標在當太子的25年間,其勢力遍布朝野上下,太子的威望更是僅次于朱元璋的皇權,可以說是“權傾天下”。所以,朱元璋必須尋找一個能夠繼承支持朱標這些勢力的人,而此人毫無懸念,只能是朱標的嫡長子。
如果此時,朱元璋選擇了其他的兒子,身為旁支的皇子突然“空降”成為了太子,那么他就會處于一個被舊太子勢力團團包圍的局面,到時候新太子為了培養和扶植自己的勢力,則又要掀起一陣腥風血雨。
而且這種鞏固自己權力的政治斗爭,很可能會比朱元璋幫助朱允炆坐穩儲君之位的清洗還要殘酷。朱允炆在繼承了父親朱棣的一大部分勢力后,還需要朱元璋親自下場清理其余不服朱允炆的勢力一事中,就能夠看出來,如果是旁支成為太子,絕對會面臨比朱允炆更麻煩的局勢。
朱棣并不突出
所以,從繼承者需要面臨的問題來說,即使皇位傳給老二、老三,也絕對輪不到身為老四的朱棣,并且從這些皇子們的能力上來說,朱棣還真就不是最為出色的那一個。
從歷史上來看,朱棣是一位上馬殺敵,下馬治國的一代雄主,其治下的大明朝一度達到了極盛的程度,永樂大典、五征蒙古、鄭和下西洋足以讓他青史留名。
可是,這僅僅是屬于朱棣在永樂時代中的表現,而在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年間,朱棣僅僅是鎮守大明邊塞中諸多皇子中的一個。言外之意就是,此時的朱棣相比于其他皇子來說,并不突出。
論軍事能力,當時朱棣的幾個兄弟中,就有兩個和他不分伯仲,一位是寧王朱權,另一位就是楚王朱楨。史書上曾經這樣形容過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說他們是:“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而從兵法上來說:“上善伐謀,下善伐兵。”寧王至少在帶兵的權謀一點上,就要比朱棣更加優秀一些,并且寧王鎮守的地方更為兇險,每當有戰事發生,寧王所能夠統率的軍隊是諸皇子中最多的。
楚王朱楨的舞臺是在南方,朱棣在自己30多歲的時候才第一次獨自親率大軍出征,而楚王在自己18歲的時候,就親自率兵征討叛逆了。并且楚王在洪武年間親自指揮的大戰役就不在少數,所以在軍事方面來講,朱棣在朱元璋的眼中還真就沒有那么的突出。
并且朱元璋手中的將領像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哪一個不是能征善戰,戰功卓著。所以儲君的軍事方面根本就不是朱元璋所看重的,朱元璋真正看重的是其治國理政的能力,而朱棣和其他的皇子,基本上都是早早的出去就藩了。
在朝堂之內基本上沒有勢力可言,就更不要參與朝政了,文治方面朱棣壓根連表現的機會都沒有,況且永樂年間的文治有許多都是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做的,和朱棣本人關系沒有那么大。所以,論文治武功,朱棣可以說是諸皇子中較為優秀的一個,但是絕不是最為突出的一個。
因此,朱元璋也絕對不可能將儲君之位交給朱棣這個并不突出的兒子。然而,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二兒子和三兒子,相繼去世在自己的前面,老三晉王更是在朱元璋去世前的前三個月離世。
而朱棣也因此成為了諸王之長,再加上自己領兵多年,在軍隊中積攢了足夠的威望,使得自己面對朱允炆的削藩時,能夠短時間內聚集起大量的軍隊,最終成功靖難。
但是,盡管朱棣后來有多么的優秀,至少在他當藩王的時候,朱元璋是完全看不出來的,所以不選擇他來當繼承人,也并不是朱元璋的錯。
信源:
《明實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