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北岸,黃海之濱,有一個糧棉雙高產的先進單位——江蘇省啟東縣向陽公社。這個公社的干部,認真蹲點,種試驗田,調查研究,參加勞動,蔚然成風。他們在三大革命斗爭第一線,改造了思想,改進了作風,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去年,這個公社戰勝了嚴重自然災害,奪得了糧食平均畝產一千零三十斤,皮棉平均畝產一百五十斤的好收成。
只要去蹲點就行了嗎
過去那種“公社干部電話搖搖,大隊干部田頭跑跑”的作風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他們分片、定點,走出辦公室,在群眾中扎根,換思想,換作風。然而,也有一些干部,下去好幾年,變化卻不大。他們雖然也蹲點,也種試驗田,但是定不下心,扎不下根,看到哪塊田好就把試驗田的牌子往哪塊田上插。結果,蹲點成了“跑點”,種試驗田也成了“吃現成飯”。
公社新黨委成立了。新的領導班子朝氣蓬勃,決心帶領群眾學大寨。怎樣才能更好地前進呢?公社黨委回顧過去蹲點的情況,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只要到下面蹲點,領導作風問題就算已經解決了?
公社黨委委員張慕賢談了自己前后三次蹲點的經驗和教訓,給了大家不少啟發。第一次,他到生產條件較差的第十大隊去蹲點。這個隊離他家較近,他就白天跑到點上,晚上回到家里。他田頭轉轉,場頭跑跑,查查生產,指指點點,有時也參加一點勞動,處理一些問題,自以為這樣就算深入了,可是,蹲了很久,這個隊的面貌改變不大。第二次,他到第四大隊十二生產隊蹲點,作風雖然有了一些改進,但是他仍然以領導自居,架子放不下來。人在群眾中,心還隔一層,貧下中農的知心話聽不到,自己想出來的辦法不管用。盡管他做了不少工作,這個隊的面貌還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張慕賢總結了這兩次教訓,第三次,他到第四大隊十四生產隊蹲點,一開始就和貧下中農實行“三同”。白天,他跟大伙一道,一身露水一身泥,扎扎實實地參加勞動。晚上,他走東家串西家,跟社員促膝談心,真心實意地傾聽群眾的意見。他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下,很快摸清了這個隊的階級斗爭和兩條路線斗爭的情況,發動群眾打擊了階級敵人,批判了資本主義傾向,整頓了領導班子,使這個隊的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從張慕賢的三次蹲點中,公社黨委領導成員明白了:改變作風,首先在于改變思想;沒有思想上的深刻革命,便沒有作風上的徹底轉變,也便不可能正確理解和自覺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從此,他們在蹲點過程中,首先狠抓自身的思想改造,提高路線覺悟。
一種嶄新的作風在公社黨委領導成員中開始形成了。公社黨委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作出了“抓好一條線(路線),蹲好一個點,種好一塊田,帶動一大片”的決定,全體領導成員力爭當好農業學大寨的帶頭人。
蹲點要蹲在“點子”上
公社黨委領導成員深入下去以后,對全公社的情況作了認真分析。他們看到,在學大寨運動中,有的隊產量步步上升;有的卻忽高忽低;還有少數隊原來一直走在前面。近幾年卻落后了。這是怎么回事?大家回顧了蹲點的過程。過去,對于改變后進隊的面貌也曾,下了不少功夫。對生產條件差的隊,曾派去富有生產經驗的干部狠抓關鍵性的措施;對那些條件較好而生產上不去的隊,在生產管理制度方面進行了改革。另外,還推廣了外地的高產經驗。但是,這些辦法都沒有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干部在基層蹲點,首先把功夫用在哪里?黨委書記王志豐到十二大隊蹲點。這個大隊生產條件較好,卻長期處于后進狀態。有人說是干部思想保守,有人說是群眾缺乏干勁。
到底是什么原因?王志豐到這個隊后,就到貧下中農中間去,跟大伙一同勞動,全面地深入地了解這個隊的歷史和現狀。他跟群眾一起學習毛主席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教導,一起憶苦恩甜。他到問題最嚴重的第八生產隊,做過細的思想工作。這樣做,充分調動了廣大社員的革命積極性,很快地改變了這個隊的面貌。
他們花了一年多時間,發動群眾對全公社十六個大隊的領導班子,分期分批地一個一個地進行了整頓,全面開展了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使大部分后進隊跨入了先進行列。
在實踐中取得主動權
去年,公社黨委總結了九個生產隊實行糧棉夾種的經驗,認為這是棉區奪取糧棉高產的重要途徑,是耕作制度上的一場革命。對這種辦法大部分群眾積極擁護,但也有少數人表示懷疑。為了領導好這場革命,黨委書記王志豐遵照毛主席“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教導,決定親自試驗,耕作制度改變后,一開始就出現了矛盾。套種在蠶豆行里的玉米,在苗期被旺長的蠶豆蔭蔽住了,不通風,不透光,生長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時,原來那些抱懷疑態度的人搖頭說:“改制改制,玉米受制?!蓖踔矩S發現這個問題,立即到試驗田上,跟群眾一起商量,尋找辦法。辦法找到了,立即在試驗田上開現場會推廣。斗爭并沒有完結。收了蠶豆種下棉花以后,到了六月中旬,玉米苗越長越高,棉苗又受到了玉米苗的蔭蔽,加上遇到了連續二十多天的陰雨,大部分棉苗發病,棉葉脫落,問題嚴重。反對改革的人又出來說話了:“新路新路,不如老路?!痹谶@節骨眼上,王志豐在試驗田上仔細觀察,反復琢磨,同群眾商量,終于查出了棉苗發病的原因。他跟群眾一起動手疏通排水溝,鋤松土壤,使棉苗迅速恢復了生機。王志豐從實踐中掌握了這場斗爭的主動權。他馬上到群眾中去,一面做政治思想工作,一面介紹給棉苗治病的經驗。廣大群眾信心倍增,立即投入了抗病保苗的戰斗。棉苗由黃轉綠,生氣勃勃。王志豐和群眾一起總結經驗,改進糧棉夾種的方法,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一九七一年,這個公社糧棉夾種的面積擴大到一萬八千畝,再次獲得了豐收。廣大干部群眾高興地說:“公社黨委帶我們闖出了一條新路子”
向陽公社黨委領導成員堅持站在三大革命斗爭的第一線,切實改進領導作風,為干部樹立了榜樣。公社機關干部、大隊干部和各行各業的干部,都邁開雙腳,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改造思想,改進作風,更好地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推動農業學大寨運動更深入的發展。
蹲點新風
1972年,學大寨一定要抓好路線斗爭,農業學大寨文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